求职、面试新角度
(2011-02-16 09:31:29)
标签:
杂谈 |
学校与一些青年团体,经常会搞有关求职与面试问题的讲座,我有时也会被邀请当讲者。他们要求我讲的内容,不外是求职者应有的心态、事前该作些甚么准备、临场可如何应对、以及面试时的仪表与礼貌等。
我发觉青年人对这些内容很多时却反应不大,可能他们早已接触过,认为是老生常谈,很难再引起他们兴趣。为了不使座谈会的气氛过度沉闷,我有时会以一些新角度去刺激他们思维,以便把问题探讨得深入一些。我会问青年人,会否觉得「求职」一词,定位有点不当。我自己对此就有点抗拒。为甚么把我说成是「求」者?那对方岂不是成了「赐予」者?这样尊卑分明是有违现代社会人人平等的新关系。雇主和雇员不外是缔约的两方,各有付出,各有回报,你情我愿,各不亏欠。
所以,我一向的态度只是去「碰职」,不是去「求职」;也就是去碰一碰机会,看看这个职位是否适合自己,亦让雇主看一看,我是否适合做这份工作。
青年人第一个反应是觉得这种取态似乎傲慢了一点,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但雇主不一定接受;持着这样的心态去见工,不容易找到工作。我认为这关键是你打算去「碰」哪一类工作。如果你不刻意去「高攀」一些勉强的职位,你自然不用去「求」,反而是雇主担心你不肯屈就。
当然,这种舍难取易的做法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要接受报酬少一点,职位低一点,以换取一份自己应付能力有余的工作,令自己在工作上更容易有表现。这样,日后的升职与加薪或许可以补偿初入职时的吃亏。
如果我们愿意挑选一份能力有余,报酬偏低的工作,我们去面试的时候就不用太紧张,亦不用「有为」地去包装自己,去吸引雇主去聘请自己,一切听其自然就是了。老实说,我对面试的效用一向期望不高。我不相信,单凭见见面,讨论一下问题,就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适合一份工作,或者一份工作是否适合一个人。
对待面试的正确态度,是尽量让对方了解自己,以方便对方作出正确的决定。作为雇主的,有责任让应征者详细了解工作的性质、工作的环境与工作的要求。这样,应征者才可以评估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担起这个职责。而作为应征者,亦应该让雇主对自己的性格与能力有一个确切的了解,这样雇主才有条件去衡量是否应该聘用这位应征者,任何一方作错了决定,都对这段相互关系没有好处。
因此,我不赞成在面试前先制订甚么攻防策略,坦荡荡以真面目示人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