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从我之前的文章中,读者不难察觉,我倾向青年人应自我问责,而不是把问题推给社会。以青年失业问题为例,其背景非常复杂,短期内都不易得到解决,青年人宜珍惜自己的青春,调节自己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眼光光静候环境会变得对自己有利。
然而,我看到社会上有很多评论,却倾向从相反的方向去对待青少年失业问题,他们会把问题归咎政府,认为是政府的教育政策失败,以至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又指大学学额不够多,令青年人失去了透过学历去改变命运的机会;有些更指商界肯付的工资太低,没法吸引青年人投入工作。总之,一切都是社会的错,青年人自己反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其实,青年人失业率高根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全球如是,香港的情况绝不比其他国家严重。现实是青年人离开学校后,都需要有一个找工作的过程;要物色一份自己喜欢,雇主又接受的工作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人人都一步到位。在这个找工阶段,青年人的失业率较高,是十分正常的。
这种情况其实与新楼落成时差不多,投资者也有一个物色租客的过程,在一时未找到租客的情况下,新楼的空置率较高亦是正常的,无需视作社会问题。因此,我们亦无需把青年失业率高的问题看得太严重,在一般的情况下,政府都没有太多的改善空间。
新楼业主若想快点找到租客的话,最有效的方法是减租;青年人想快点找到工作的话,亦只能采取类似策略,就是要学孔子那样「多能鄙事」,卑贱一点的工作也肯做。我在商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当练习生,实质上就是做信差;而我之后的发展,亦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现时香港的整体失业率只有4.3%,反映青少年找工一段时间之后还是能找到稳定工作的。未有迹象显示,这一代的青年人往后都会找不到工作。当真如是,高失业率的情况,将由去年的15至24岁延伸至今年的15至25岁,而明年更会延至15至26岁;那我们才能说我们的教育真的出了问题,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符合社会的需要。
此外,我亦不认为香港大学生的学额不足;相反,我们的问题是大学生的收生基准太低。这种情况不但会浪费社会资源,亦令一些大学生虚有其表。他们缺乏自知之明,还以为一出社会就可以谋得高薪厚职;结果当然久久未能如愿,徒令失业率上升。
现时,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已不少,读完中学可以读展翅,读副学士;读完大学可以读硕士。但读多两个课程,不见得社会可提供的工作岗位会同步增多,结果工作依然难找,而青年人的怨气反比未去进修前更多。因此,与其鼓励青年再去进修,不如叫他们早点出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