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五月份中国出口比去年同期激增百分之五十,数字令市场有点吃惊。因为,我们虽可把激增的原因归结为去年的基数较低,但我们又可如何去解释,为何中国的出口可以增长得远比海外市场的复苏为快呢?
汇丰银行的首席经济师简世勋认为,中国的出口增长并非由欧美需求带动,而是由中国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出口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所推动。中国的工资上涨与人民币的升值,虽对出口会有负面影响,但只要中国的生产力能继续改善,中国商品就能在国际市场上增占更大的比例;这样,中国出口增长的趋势就会长期持续。真正对中国出口有威胁的,是贸易保护主义。
简世勋对中国生产力与出口商品的评估,似乎与我们平时所得印象不一样。我们平时看到的报道,总是说中国只懂得出售血汗劳动力,生产的附加值不高,而产品的质素亦经常不达标,不是有毒,就是虚有其表,次货充斥。然而,在这种状况下,中国又是凭甚么去增占更多的市场呢?危险的,有毒的产品,怎会有人肯不断落单?以我在商界的经验,愈是诸多批评的人,往往就是想买的人,他们批评的目的是想压价。此外,还有一类人会批评得更狠,就是竞争力不足的对手;他们自知技不如人,唯有「数臭」别人的商品与服务,我很怀疑,西方传媒在批评中国的出口商品时,是否亦怀有类似心态。
现代传媒的风气是一窝蜂地报道负面消息,这种做法很容易以偏概全。中国可能有部分产品质素未达标准,但这只是事实的一部分,真正的事实应是中国的产品不论在价格上,还是在质素上都比竞争对手优秀,否则入口商为甚么不作他选?
我认识有些厂商,他们在中国以外的地方也设过厂;近在东南亚,远至非洲;但他们最后都集中把生产线设在大陆。他们认为,中国工人无论在刻苦耐劳的能力上,抑或在掌握新技能的灵巧度上,都远胜过他去过的其他地方。再者,现时中国的大学生质素也不差,要培养科技或管理人员,都可以就地取材,不假外求。此外,中国政府比他们到过的其他政府都有更高的宏观视野。中国政府无论在旧城改造、增建交通网络、保障能源供应,以致推广新科技方面,都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更愿意投放资源,令中国的设厂环境远比其他地方优胜。如果中国能在法治方面也能有所改善的话,中国在出口方面仍将长期难有对手。
他们认为,中国根本不用放弃劳工密集的工业,把它们向内移已可以;而沿海地区则很快会因工资上升而被迫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长三角一带,在这方面已做得不错。他们担心很多香港人都会因传媒负面报道,而对中国的生产力有错误的判断,因而不懂得利用内地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为自己的未来作出适当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