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上周官地拍卖,市场反应冷淡,最终只能以底价成交。香港传媒大多以阴谋论的角度,把这段新闻炒作为:地产商因不满政府屡订新招遏市,故齐齐抵制卖地,以向政府施压。我觉得这种揣测毫无客观消息基础,只为为了迎合社会上的仇商情绪罢了。
社会上虽有仇商的情绪,但作为新闻报道,当先有消息来源,再经深入挖掘,经确认后,才可予以报道。但现在的情况却是:记者先在自己脑海里有这种猜想,然后去问有关人士;有关人士即使一一否认,但记者仍会再去问一些无关人士,要他们去评论这件假设的、未确定的事件;直至记者听到一些符合他们心意的意见,他们便加以报道。
当然,作为传媒,有时难免需要就事件的某些可能性去听取意见,并把不同的意见都加以报道。但传媒在报道这类评论时,应有一定的平衡,不宜只标榜合自己口味的意见。更不应在事件都未确认之前,就把假设性的评论也当作新闻,而且放在头版。这样,传媒岂不是沦为某类政见的宣传工具。
以今次传媒报道卖地消息为例,不知内里的读者,都会得到地产商在连手向政府施压的印象,但现实中这种事情在现阶段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不是要为地产商辩护(我在本栏常批评地产商的不是),但报道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把没有发生的事也当作真的。
香港的土地绝大部分都在政府手里,地产商若抵制政府卖地,不知道还有甚么买地的选择。土地是地产发展的原材料,不买地,地产商难道连生意也不想做?因此,政府是不用担心地产商抵制卖地的。
地产商不买地,新盘的供应就会愈来愈少,在供不应求下,楼价就会上升;以后买地的时候,就得付更高的地价。因此,抵制卖地,只会害死自己,难向政府施压。
若果这种施压方式是没有作用的,地产商就不可能会采用,因为代价实在太大了。卖地成绩差,无可避免会影响市场气氛,影响新盘销情,里面涉及的利益数以亿元计。再者,楼价下跌还会影响地产商手上资产的估值,拖累地产商的业绩,破坏地产商的集资能力,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我不相信地产商在代价高昂的情况下,仍会以效果不彰的方法向政府施压。
今次卖地,最终由南丰投得。很难设想,其它地产商齐齐收手,好让南丰投得平地。如果事先有串谋,地产商一定开过会,有利益分配的协议。这样复杂的安排,无可避免需要涉及老板以外的人帮手,一定会留下蛛丝马迹,香港的传媒有本事的,就像水门事件一样,把真相挖出来。报道新闻不能单凭自己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