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连续几天的持续高温,经过了两次工降雨,上周末杭州的气温暂时有所下降。难得一家人团聚,这样的周末不出去透透气简直就是浪费生命辜负好时光。可是,周边的景区都走遍了,去哪儿好呢?“去上天竺的法喜讲寺吃斋饭!”小木的决定总是这么果断。
对上天竺的斋饭小木向往已久。因为她好几位同学都去过,回来后对那里吃饭的环境和感受大肆渲染,害得小木一直心里痒痒的,只是苦于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我一向贪玩,一家人在一起去哪儿都可以,何况出去玩又不用我烧饭,当然求之不得;木爸爸最近有“三高”趋势,吃斋饭正中他的下怀。于是我们一拍即合,一家人自驾车沿着南山路直奔上天竺。
二十几年前,我和木爸爸第一次到杭州度蜜月,曾经拜访过天竺三寺。后来虽然常常到杭州,却再也没有亲近过这片佛国圣土。一晃二十几年,沿途依旧林木深深、环境清幽,感觉上山的道路比过去宽敞、平坦。这是一条普通的林间公路,又是一条通往佛国的灵动的路。一路上,还有明净的小溪相伴,潺潺的流水仿佛暗示着我们:去上天竺吃斋饭,当洗涤内心的浮尘,心如明镜、轻轻松松地出发。
记得当年导游说过杭州佛教的传播和寺院的兴建,都与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有关。东晋咸和初年,慧理来到这座山上,见到四周的景物一时感慨说∶“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何年飞来此地耶?”由此,山名“天竺”,峰称“飞来”。峰南所建各寺称“天竺寺”,分上、中、下三竺;峰北是灵隐寺。慧理和尚遂成灵隐、天竺开山祖师。天竺三寺均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清代乾隆皇帝分别命名上、中、下三竺为“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并亲题寺额。文革期间法喜寺曾经被毁、后来重建,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改为“法喜讲寺”。(“百度”也没有答案)
我们到达上天竺时已经是11点半,刚好赶上用餐时间。于是我们花三十元买门票匆匆进山门。“斋堂”在山门的右侧,院子里摆满了花草树木、环境清幽宜人。我在斋堂门口往里面张望,只见宽敞的大厅里摆了几十张长条形的饭桌和长凳,大厅里装着空调,在门口就感觉到阵阵清凉扑面而来。此时,大多数饭桌都被慕名而来的食客们占领,领取饭菜的窗口前还排着长长的队伍。我赶紧去排队,小木自告奋勇去打紫菜汤,木爸爸负责找位置。好不容易轮到我了,师傅告知要先买票、并告诉我买票的地点在斋堂门口的右边(我们还以为跟普通饭店一样先用餐后付钱呢)。没办法我只好老老实实去买票、回来继续排队。这里的饭菜五元一人(不是五元一份),每人一碗饭一碟菜,菜里面有木耳、豆腐、素鸡、花生米、白菜等。打饭菜时师傅热情地说:不够再来添,饭菜都可以再添,但是不能浪费哦。
我向来不挑食且喜欢清淡的口味,加上来回折腾了半天肚子饿了,感觉这里的斋菜入口清香而不油腻,味道真的不错。不知不觉就把饭菜吃个精光,紫菜汤也喝得碗底朝天一滴不剩。看看小木和木爸爸俩人都吃得慢条斯理,差不多还剩下一半。我悠闲地抬起头环顾四周,发现斋堂的墙上贴着很多粉色的纸张,上面写着各种警示标语:“斋堂要清净吃饭不讲话”、“斋堂清净地禁止吃烟酒”、“各位香客饭菜不可浪费……”等,这些警示语时刻提醒大家:佛门静地禁止喧哗、反对浪费,吃饭也是修心修行,一斋一饭当思来自不易。再观察斋堂里的其他食客,虽然食客满堂却很安静,感觉每个人都很虔诚,吃得很投入很开心,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脸,桌子上很少有剩菜剩饭……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气氛在其他酒店饭店食堂里是根本看不到的。在这里,大家都懂得珍惜,素食体现了众生平等的博爱观,是对其他弱小生命的珍爱和保护;不浪费饭菜体现了对劳动的尊重和对自然界的珍惜和保护。一切众生都希望获得自由平等幸福和快乐,而达到这种理想和境界的途径正是真诚博大的悲悯之心。
忽然,我的左边传来一声压抑的嘀咕声:谁说这里的饭菜好吃?没什么味道嘛!我转过头一看,是一位学生模样的青年人,看起来一脸的委屈。旁边一位看起来像他妈妈的妇女马上轻声制止:嘘,轻点!这样的价钱你还想吃山珍海味啊?
听了这对母子的对话,我心生感慨:这位青年人的埋怨也属正常,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真实感受。同样的饭菜,不同的心态便吃出不同的味道。在日常生活中对饮食起居若太过挑剔苛求,内心的欲望就很难满足,就很难摆脱烦恼、体验欢喜,更难生出一颗平等敬畏的慈悲之心。一顿斋饭吃出不同的人生观,心怀虔诚心态平和的人自然觉得味道很好,这种好源自于内心的信仰和对周边的环境认同,源自于对佛门静地的敬畏,这种宁静安详而温暖的感觉是吃其他饭菜体会不到的。有人说吃素很苦,可是在出家人和虔诚的佛教徒看来根本不觉得苦,一个人只要心中不苦又哪来的苦?在这佛国净土的范围内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天竺三寺的极度简约和安缦法云高级度假村的顶级奢侈。安缦法云位于灵隐寺旁,离中天竺很近,听说那里一夜的住宿费最低一万元以上,大部分客房在两万元以上;一顿饭最低几千元,宴席动辄上万。那里是富豪大亨的享乐场所。可是住在里面度假的人真的活得很快乐吗?心若苦,再多的财富和享受也换不来欢乐。
十二点多走出斋堂,外面烈日当空。通往宝殿的道路绿树成荫、山风徐徐,加上此刻内心的安然平和,居然感觉不到炎热。一路回味着粗茶淡饭的滋味,心中对衣食的本意似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边想边走进大雄宝殿和圆通宝殿,在宝殿四周随意转了一圈,发现寺中的香樟比二十多年前更加枝繁叶茂,树干嶙峋苍劲,每一棵树庇荫百余平方米。老树上垂挂着的灯笼迎风摇曳似乎在热烈欢迎十方信众八方游客。四颗樟树托起殿前放生池上的一方天空,池中绿水微漾,映衬得池中的童子塑像更加灵动、栩栩如生。殿前香烟缭绕,不少善男信女在焚香顶礼膜拜。在我的印象中,以往大多数香客都是中老年人,而眼前居然是青年人居多,回想在斋堂里吃饭的情形也是如此。小木说她有几位同学还常常在斋堂当义工,可见佛教信众也是与时俱进,年轻化、知识化了哟……
出宝殿的时候抬头看见门台上“莫向外求”四个字,脑中灵光一闪忽想起孟子的一句话:“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凡是求能得到的东西,这都是求自己的结果。“莫向外求”这四个字正是告诉我们:人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就能够赢得他人的敬重,从而功德圆满、事业有成;如果不知反躬内省,不择手段一味祈求身外的名利,就算用尽心机,到最后也是两头皆空。修行也然,为人处事也然。吃斋念佛是从内心自求,诚信经营诚实做人也是从内心自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