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散记(6)
图佤人家的千古之谜
进入喀纳斯前,映入眼帘的,先是一片低矮棚户区,有点像城市的贫民窟,这一片就在喀纳斯景区里,初看上去与喀纳斯湖极不协调。起初,我还以为那是建筑工人住的临时工棚,等工程一完后就拆除。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个我们花50元才能一进的景点,景点有一个看似神秘的名字——图佤人家访。那么一个破破烂烂的东东就要收50元?我有点犹豫。

图佤人自认为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所以这样的画像在图佤人家里很常见。
或许正是这神秘之所在,我才毫不犹豫地购票进入,虽然同行中有很多朋友不愿进去。
原先以为是所有的图佤人家访,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民俗风情,我可以拍很多有意思的照片。但后来才知道,我们的家访只限制在一间屋子里,看图佤人的表演为主。
兴致减弱了一半。但还是有不少人欣然前往,我们还得排着队进那个破屋子。估计大多也是我一样的心境吧,我也就耐心地等待起来。
终于排到我们进屋了,撩开那块神秘的黑色布帘子,我进了那间仅10平方米的小木屋,十分低廉的地毯上,整齐地摆放着两排矮桌,桌子上的一些小盘子零零星星地堆着一些小点心,多是民族特色的食品,以甜点为主。屋子的上空挂着一些动物标本,那是图佤人狩猎的战利品,还有一些民风民俗的展示,正前方,十分隆重而严肃地挂着一幅白底黑线的肖像画,一看就是那种手工绣制的作品,人们所熟悉的成吉思汗画像。
正当我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屋子里的一切,一位身着鲜红色民族服饰的女子进来,“表演”正式开始,她先指头屋子上方的那些标本,介绍了图佤人的历史,像给小学生上课似的,我们都静静地听着她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的讲述……
不知从何时起,2000多图佤人一直在水草丰美的哈纳斯地区,过着几平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有着神秘的过去。

50元门票的家访,就是在这块牌子简陋的小木屋里进行的。
回到家里我反复查资料,才知道图佤人的来龙去脉,一直是个迷,在史学界至今也是争论不休。有些学者认为,图佤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滞留此地的部分老弱残兵逐渐繁衍至今;有的学者认为,图瓦人的祖先是500年前从西伯利亚(现在的俄罗斯图瓦共和国一带)迁移过来,然后世居于此。近来,又有学者研究认为,图佤人可能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说法很多,但至今尚无一个准确的定论。图佤人自己却信誓旦旦的说自己是蒙古族,他们供着成吉思汗的神像,而且从其服饰、风俗、文化等观察也完全融入了蒙古族。

就是这样的昂贵景点,游客们还得守候着排队进入。
我不解的是,为什么叫图佤人不直接叫蒙古族呢?原来,一般不超过一万人的部族是不成为“族”,只能成为“人”,所以才有了图佤人这个称谓。
图瓦人的食物也是以奶制品、牛羊肉及面食为主,他们用牛奶烧奶茶,做奶酒、奶酪、酸奶。奶酒是当地图瓦人待客的上品。而且它的制作工艺也不算繁锁,主要过程是:用特制的酵母将煮熟的牛奶发酵,又将发酵的牛奶放入锅中蒸煮,同时在锅上扣一木缸,上部设一流槽,奶酒就从流槽中流出,然后罐装即可。
这一制作流程,与蒙古族的生活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
第一个节目讲述完毕,红衣女子端起酒杯,双手捧过额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端起早已斟满的酒杯,一起干杯。的确是一种土制的低度酒,只是有一种怪怪的味道,但饮下之后,又有一种甘醇的回味,很舒服。

游客们纷纷抢着与身着艳装的图佤女子合影
据说,为了抵挡近半年的寒冬,图瓦人最爱的就是自酿的奶酒,酒是他们生活的润滑剂。不但经常可以看见饮醉的男人躺在外面,甚至也有许多是饮醉后席地而卧的姑娘。又据说,由于长期封闭地生活在喀纳斯,图瓦人只能近亲结婚,人口素质和数量都急剧下降,据政府估计,15年后这一支图瓦人就将消失。不愿离开故土的图瓦人,选择在醉乡中随风逝去……

小木屋布置一新,富丽堂皇,静候着每一个远方来客。
酒酣之际,红衣女子请出了一位中年阿哥,神秘的阿哥手持一根树枝,原来是当地的一种植物,是空心的。植物枯枝在我们每个游客手中传看,我们都不知道他要怎样介绍这植物。我仔细看,那枯枝上还有一些人为的孔,只是不知道那孔用来做什么。
没想到,枯枝传到阿哥手中,他竟自如的吹了起来,原来那是图瓦人特别喜欢一种名叫“苏尔”的口笛。这是一只用芦草茎制成的竖笛,看上去极为普通,这样的乐器在当地随处可见,吹出的声音却美妙而又神奇,仿佛又将你带回了遥远的过去。
一曲终了,阿哥又在热烈的掌声中吹起了另一支曲子。悠扬的笛声在晴朗的山间回荡,时而把我带进久远而辽阔的大草原,又时而展示一派祥和、温馨、悠远的天堂般的感觉…….

随手捡起一根树枝,图佤男子便可演奏出美妙的乐曲,让人惊叹
真的应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句古训。每一个民族都是十分勤劳且聪明的,他们可以把身边的一切都物尽其用。
乐曲声中,红衣女子已经翩翩起舞,继而一些耐不住寂寞的男女也不自觉地凑上前去,不由自主地扭动着身子,这时候,所有的人都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尊严,统统回归到一种原始自然的状态,特别是酒后起舞,那种气氛真得叫人陶醉。
我恍然所悟,经历至此,世间的一切也莫过于此。
这样的小木房没有一根铁钉,却格外结实,这就是图佤人的手艺
图瓦人礼仪
图瓦人的礼仪也有很多,如新生儿的诞生礼,婴儿期的摇篮礼,幼儿期的剪发礼,成年后的婚礼,死后的葬礼等等。图瓦人的婚礼一般选在秋天牧闲季节进行。每到结婚时,一家的婚礼就是全村人的节日,男女老幼都穿着礼服、带上礼物赴宴庆贺。大家唱歌跳舞吃肉喝酒,未婚青年进行角力比赛等等,喜庆活动会一直持续到深夜。
图瓦人的丧葬有火葬、天葬和土葬三种形式,由于火葬容易引起山火,天葬又不易提倡,所以现在一般都以土葬为主。
图瓦人有三个比较大的节日,分别是春节、敖包节和邹鲁节。其中敖包节又称“塔克恩”节,这是蒙古族图瓦人祭祀天地日月和大自然的节日,每年都在春暖花开的六月举行,他们将过节的地点选在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各家各户都携儿带女并各自带上拿手的好菜或上好的食品,团聚在中间植有被尊为“神树”的敖包周围,焚香点烛,每人往树上绑一根布条(布条以白色为主),再拣一块石头堆加在敖包上,然后各自拿着从家中带来的食品,由年长者带领绕着敖包一边念经唱歌,一边不断向上撒着食品(按照当地习俗,饶圈时妇女不能参加),绕完三圈后,参加者不分老少都要向敖包跪拜磕头,祈求风调雨顺,牲畜兴旺。礼毕,开始进行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并宰羊煮肉、载歌载舞,然后全村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吃烤肉、喝奶酒、共度快乐时光。这些又都和蒙古族一脉相承。

在常人眼里,这样的房屋的综合体其实就是贫民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