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的前世与今生
四川目前有5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居中国之冠。九寨沟就是地震后留下的大大小小的堰塞湖;青城山、峨眉山都是造山运动的产物;亿万年来龙门山断裂带形成孙子背爷爷的世间奇观;百万年冰川海螺沟冰川,也是地壳变迁形成的……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都是大自然造山运动的“成果集”。
离汶川大地震震中不足百公里,成都市在8.0级特大地震面前却能安然无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成都人的精神就像成都的地质构造一样,柔中带刚,刚柔相济,从容淡定。

1
从古蜀文字到地质构造,从三星堆诸多谜团到金沙遗址的辉煌……尽如川籍诗仙李白名作《蜀道难》所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数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李白笔下的“行路难”,不仅指地理上的“蜀道”,更是人文上的“蜀道”。“何茫然”和“不通人烟”把古蜀推向了烟波浩渺的远方。
远方在哪里?远方即天边。因此,天造天府,理之当然。由是,天府之国叫响了千年,声播海内外。2
老天用“上帝之手”划了一条看不见的曲线,地理学家把它称为北纬30°线。这条神奇而虚拟的曲线,把地球上最高点与最低点巧妙搭配在北纬30°同一纬度上。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有着最复杂的自然环境,有着奇幻的旗云,有着美妙绝伦的冰塔林;而同处于北纬30°最低点——马里亚纳海沟,几乎深不见底——达11034米。
蕴涵着诸多谜团的北纬30°线两侧的地区,大都炎热少雨,甚至是无垠的沙漠。而同处北纬30°线上的成都平原却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山清水秀,一片翠绿。
北纬30°线上的成都,地理位置独特:世界上海拨最低的冰川海螺沟令人神往;“窗含西岭千秋雪”,数十公里外的常年雪山(西岭雪山)伴其左右;“成都盆底”之外的地方同样是风光旖旎,气象万千,美不胜收:青城山都江堰,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环绕其间,有如世外桃源之境。
3
地质研究表明,大约在两亿年以前,珠穆朗玛峰山区以至整个喜马拉雅山脉,全是一片汪洋——那是一片被称之为“特提斯”的大海。由于其后频繁的一系列造山运动——珠穆朗玛峰由此诞生——并越来越长高。很长一个时期,珠穆朗玛峰的南北两面仍在海水以下,直到距今7000万年-100万年的第三纪末,她才逐渐脱离大海。从第四纪冰期以来,她已经上升了约1400米。一句话,珠穆朗玛峰能长高长大,全仰仗大自然的造化。
地质学和气象学对成都平原的定论亦相似,5000年前成都平原还是水泽相间的泽湿地,且水域多于陆地。如果时间往前推移,成都平原则是一片巨大的湖泊。
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的竹碳化物和植物孢粉同样得以证实,5000年前成都确实是森林茂密,密布着蕨类植物,湖泊中藻类密集……而这时正是蜀地的伟大文明——三星堆即将拉开序幕的时候。
4
“海子”是藏族同胞的习惯用语,作为盆地四川的盆底——成都平原在5000年以前是一个大的“海子”——容量惊人的水库。后来专家们就有了“水库效应”之说——不仅是地理上的,也是人文上的——兼容并蓄,八方集辏,融合发散……
只有到了5000年左右,四川盆地周围山地洪水量逐渐减少,盆地内水域唯一出口长江峡口由于若干万年的水流切割,正好达到能将盆地内大量水域泄完的高度。由是,一些海拔较高的地区方开始探出头来——冒出水面。
据考证,随着陆地进一步显现,滞留在盆地周边山地的古人类开始下山,进入盆地,成为古蜀第一批先民——成都平原最早的土著。
5
地壳的运动与人类的活动,冥冥中有着某种相因的关联。有如一粒粒种子,古蜀先民迁徙路线,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后人的文明路线。氐羌人从昆仑山向成都平原迁移,一路留下五个古城,这些城邑都建在成都平原,考古认为最迟认定在4500年前。说明当时成都平原城邑密布,已进入相当昌盛的城邦文明。
这时的中国中原,进入夏、商时期,大禹治水后整理土地,发展农业,中原普遍重农的思想传人并进一步强化了古蜀“以农为本,教农耕作”。终夏一代,至商代夏,周代商,又经过
1000多年,古蜀中心成都平原发展成为中国栽培水稻的中心种植区,从此被称为“天府之国”。
距今4500~3700年前的“宝墩文化”,标志着成都平原城市文明的兴起;距今3000年左右出现了今成都市区内以十二桥木结构建筑遗址为代表的城邑;距今2000多年前蜀王开明尚在成都建立了蜀国都城;公元前311年秦国建成都城,是成都城市定型化的清晰界标。
令人骄傲的是,作为全蜀以至中国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的城名和城址所在地一直没有发生过变动。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一座城池。
作为近3000年从未改名换址的一个古都,成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6
我们的祖先无疑是英明的,他们在不断为自己最为理想的家园而苦苦搜索,直到我们今天所居住的成都市。我们很难想象,他们没有先进的科学监测仪器,也没有任何参照物所借鉴……时间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凭着他们的祖先所获得的经验和中国特有的风水,择地而居。数千的实践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最科学的。由是,我们才有了今天安逸安全而舒适的家园。
这片优良的人居环境让我们的祖先经过多次的迁徙后完全在这里定居下来,在千百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和高度的文明。
这一例证得到一本杂志的讨论印证。2008年开启之际,《中国国家地理》用整整两期策划“新天府”时,把成都誉为“灾害中的飞地”,他们是借着2008年初大半个中国遭遇罕见的雪灾而言的,是时成都的东北面西安持续降温,成都的南面贵阳处于冷湿气团控制区,成都的东南面长沙成为降雪的重灾区,成都的西南康定也一反常态,气温骤低,只有成都市所辖区域是遍地油菜花,一派春之景象。
7
令人惊奇的是,这块“飞地”在千年难遇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同样得到了印证——面对数十公里外的8级地震,海绵体上的成都市安然无恙。
该刊执行总编单之蔷给“飞地”的理由让人匪夷所思,“四川这个深处内陆的盆地,竟然是海洋性气候”。而海洋性气候的主要特征,便是一年当中冷热变化不大。
我们被深深折服了,就是上帝提供的这种“冷热变化不大”的绝佳气候,让“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成都,少受自然界气温的折磨,这也是成都之所以被称为“休闲之都”的重要地理原因吧。
成都城市在灿烂的古蜀文化的基础上孕育诞生。它一经出现,就以其一发不可止歇之势,开始了自己汪洋恣肆的城市由古代向现代化转换的历程。
2000多年来,成都市炼就了一个“水渌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的生态城市,又炼就成为一个“诗人自古例到蜀,文宗自古出巴蜀”的文态城市。
8
“5•12”汶川特大地震无疑是对天府之国的重大考验,造山运动有如一柄双刃剑。是我们的祖先像我们今天一样,在天崩地裂中历经家破人亡的代价,才换得今天的“世界级遗产”。
当我们徜徉于九寨沟醉人的美景,留恋于大自然赐予的鬼斧神工之景致时,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九寨沟的美丽景观就是成千上万年前,由一个个堰塞湖坝体逐渐稳定下来后形成的瀑布群和湖泊群。
当我们在汶川大地震中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又一个如猛虎般的堰塞湖恐怖,会不禁感慨万千,真的应了那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语。
9
感谢《造山运动:造出一个天府之国》的作者为我们提供和解读了那么多世间之谜,飞来峰麾下形成了怎样的千古奇观的龙门山断裂带?大熊猫为何一直眷顾这方神奇的厚土?历时10万年,是乌木炼就了古蜀成都“黑匣子”?波谲的岷江雪水是如何穿越都江堰,灌溉天府之国的?依偎两大山脉的青城山,是如何彰显世间自然之道的?人间仙境九寨沟原本果真就是一个堰塞湖?……凡此等等。那些与成都平原有关的地理构造之谜与文化构成之谜,确实值得研究,表面上看它们没有什么关联,实际上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内在逻辑关系。我相信,《造山运动:造出一个天府之国》也正是旨在抽丝剥茧,厘清其间的子丑寅卯。让我们充分认识我们生存的家园基础上,更加倍热爱。
作者巧妙地将人文地理与地质科普有机结合,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深入浅出不失科普的浅显易懂;既有丰富的人文地理知识,又以时尚的美文将一个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景点娓娓道来;既有宏观的和微观的景物景色陈述,又带有相当的服务性,似连成线的珠子一样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特别是“地震带上的人文景观”,像一位导游在耳畔轻声细语,召唤着你的脚步前往。
上帝是公平的,她在不断的毁灭一个又一个文明留给世间诸多谜团的同时,又在不断催生着文明,让人类爱恨交加,然后收获更加辉煌的文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