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济天下”的实践者致敬

标签:
城乡科学发展深度述评教育均衡文化 |
分类: 深呼吸 |
(《成都日报》2009年3月25日《深呼吸周刊》第02期第01版)
http://cdrb.newssc.org/page/621/2009-03-25/13/39581237920333421.jpg
早在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这个教育公平的理想到不久以前竟然还仅仅是梦想。十多年前,希望工程标志性代言人苏明娟那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让我们看到无数的孩子对教育的渴求和对现状的绝望,遗憾的是时至不久,她仍然如一声声沉重的叹息,叩问我们的心扉。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教育已经壁垒分明: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富人与穷人……什么时候开始,城乡差距成为教育横亘的难题,让我们步履维艰?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公平的底线竟受到特权与金钱的嘲笑?什么时候开始,城市的学校越来越像欧洲,而农村孩子的学校却越来越像非洲?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作为笃社稷之根本,涤丹青之浩然的基础大业,教育既是改变国运的根本,是社会公平的底线,是统筹城乡的基础,也是构建城市与农村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城乡必须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于是一群“大济天下”的实践者开始了——
成都,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六年前,推进城乡一体化伊始,就提出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要求,将全市农村初中、小学建设全部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按照“学校选址与重点镇、中心村建设相协调,资源配置与教育需求相统筹”的原则,科学制定规划。按照20年不落后,50年能使用的要求,2004年—2007年的三年时间,市、县两级财政共投资14.5亿元,新建、改扩建农村中小学校410多所,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189万平方米,受益学生近60万人,超过农村学生总数的85%。农村初中、小学人均校舍面积接近城市水平。
成都,众多的校长、老师、教育工作者,在统筹城乡的总体战略之下,在全域成都视野之内,探索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均衡化的艰苦实践。每年,城区学校选派1%的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服务;组织骨干教师,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实施农村学校骨干教师进城跟岗培训计划;先后培养了1500名农村中小学校级教学骨干,帮助3.5万名农村教师完成专科、本科学历提升。
立足“成都试验区”,创建“教育示范区”。全域成都、科学发展,城乡教育统筹均衡发展,纳入本报“深呼吸”周刊系列述评之首,就成为一种必然。因为,我们深知,让全体孩子公平地取得受教育的机会,让全体学生都有受良好教育的权利,是这些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深知,这一群“大济天下”的实践者为了给每个人一个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已经、正在和继续呕心沥血。我们都期望,未来的孩子不再有那些“冷笑话”。
请允许我们以未来的名义,向众多的实践者,向他们、她们致敬。
http://cdrb.newssc.org/page/621/2009-03-25/15/30131237920183218.jpg
基于此,《深呼吸周刊》自本期始,特开辟“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系列深度述评”,试图在“六个一体化”上探寻总结,提炼经验,启迪思维,以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