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总部经济

标签:
成都市中心城区总部经济转型文化 |
分类: 深呼吸 |
成都市中心城区以总部经济促转型
以成都龙潭总部经济试验区先行先试生动实践为例
(《成都日报》2009年5月5日《深呼吸周刊》第04期第03版)
2007年6月,成都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9月,龙潭工业区获准作为成都市唯一的总部经济试验区进行“先行先试”,率先从体制和机制破题,探索全新总部经济运行模式和发展方式。
http://cdrb.newssc.org/page/621/2009-05-05/15/81951241463567156.jpg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成都市中心城区普遍面临土地和空间约束日益明显、能源和水资源紧缺、人口存量过大、环境承载力透支等问题,要有效破解这种困局,必须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探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在广泛借鉴和吸纳发达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成都市中心城区纷纷提出了以总部促转型的思路。这是顺应发展形势提出的、符合中心城区特点的新思路,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一步。
城市化发展新阶段中心城区的转型压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成都已成为中国西部经济最发达、基础设施最完善、现代化程度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重要经济区域,城市形态由单一城市转型为大城市带大郊区、具备较完整城镇体系的城市群,随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的实施,城乡关系由城乡分割阶段进入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城市化发展正由单纯强调极化效应向更加统筹兼顾的方式转变。在此背景下,成都市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原则,提出要用“全域成都”的理念实施城乡统筹,其核心即在于打破圈层式发展格局,将成都1.24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统筹推进各种资源要素的聚集利用,合理划分区域功能和产业布局,实现整体的协调发展和同步繁荣,建一个1.24万平方公里的大都市区域。由此提出了成都市城市功能布局调整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推动城市功能布局调整的政策。提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农业基地“四大基地”的目标,明确了三大产业的总体布局格局。在工业方面,通过出台“一区一主业”的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各区产业分工;在服务业方面,提出“一核集聚、四城辐射、两带带动”的总体布局。在新的功能布局中,中心城区将主要承担面向中西部市场的高端服务功能,而目前所承担的生产功能和部分低端服务功能将逐步外移。要实现这一功能布局重构,中心城区亟须从以外延式拓展为主的粗放式增长向以结构调整和优化实现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并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国内很多中心城市以总部经济带动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进展。北京的金融街、中央商务区,是结合西城区旧城改造和朝阳区老工业基地调迁规划建设起来的总部经济集聚发展区,优化了中心城区的产业结构。沈阳铁西区是传统老工业区,近年来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将原有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的工业项目外迁,发展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工业总部,避免了产业空心化,实现了产业转型。
基于总部经济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城区功能升级、提高城区综合竞争力等方面的巨大促进作用,成都各中心城区也纷纷提出通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来实现转型的思路。
总的看来,总部经济在产业链中居于核心地位,截取了产业链中利润最丰厚、附加值最高的区段,既对现代服务业产生很大需求,又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龙头,能够有效扩展产业选择范围和延伸产业链条,吸引一大批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快速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同时,总部经济在税收贡献、拉动投资、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等方面的综合带动效应也非常明显,是中心城区在资源要素约束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实现转型的有效途径。
龙潭总部经济试验区的“先行先试”
成都市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以下简称“龙潭工业区”)2003年经批准成立,2004年6月正式启动建设,规划占地面积8.6平方公里,位于成都市龙潭场镇南、北起成渝铁路、南至成南高速公路与龙泉驿区接壤,西起三环路、东止绕城高速公路,是成都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工业集中发展片区,四川省三个中小企业示范园之一,成都市欧盟工业园,成都首个总部经济试验区。2007年9月,龙潭工业区获准作为成都市唯一的总部经济试验区进行“先行先试”,得以率先从体制和机制破题,探索全新的总部经济运行模式和发展方式。
规划统领,载体先行。在充分借鉴纽约曼哈顿、北京丰台、上海陆家嘴等地打造总部经济区的做法和经验,将总部经济试验区建设与“一轴四城一区三带”城市和产业发展布局,以及龙潭场镇改造、北郊风景区打造、成都东北片区发展紧密结合、统筹规划,先后完成了《总部经济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7)》、《总部经济试验区控制性规划》和《总部经济试验区能源规划》的编制工作。根据规划,工业区按照国际惯例和现代“总部楼宇经济”的标准进行开发配套建设,目前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7亿元,整理土地9490亩;建成主干道26条,总长度约25公里,宽度在16米—40米之间,全部按市政道路标准设计,配备雨污水管网及小三线能源通道,并已与双龙路、成华大道、成金快速通道等城市重要通道互通,“五横六纵一环线”为主的道路网络已全面形成;改造完成总长6.5公里的排洪渠2条;日处理能力达40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站已正式投入运行;龙潭专职消防站主体建成;职教中心等配套建设也已基本完成。
此外,龙潭工业区已启动建设6个加气、加油站,18个金融营业网点,1所职业学校;龙潭新区正在规划建设1个中型医院;北郊风景区正在规划建设2平方公里的高档住宅区、新成都市游乐中心和休闲运动中心。
突出重点,梯度发展。按照“一轴四城一区三带”的城市和产业布局发展规划和“一区一主业”的要求,龙潭工业区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区位条件,实施错位发展,坚持“突出重点、梯度发展”的总方针,初步形成了“2+3”总部经济发展模式。“2”是指着力打造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3”是指构筑“三级”梯度总部结构模式,包括占据产业价值链的制高点的一级企业总部、与一级总部关联和配套的二级企业总部、商务、办公及成长型的三级企业总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先行先试,围绕两大主导产业以总部企业的核心技术、重点企业的国家级核心实验室关联产业等优势为先导,逐渐构筑结构合理、体系庞大的产业集群,并形成自己的核心产业和核心竞争力。
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为推动总部经济的快速成长,龙潭工业区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在开发建设模式上,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有效破解了“钱从哪里来”的难题。二是在园区管理体制上,实行“三位一体”管理,即对龙潭片区涉及的龙潭街道、工业区和北郊风景区三个单位实行统一管理,在园区内部管理上实行全员企业化管理,目标单独考核,大大激活了总部经济发展活力。三是在服务机制上,成华区将入驻企业的审批授权给龙潭工业区,将政府服务转为政府全资公司对总部企业服务,总部企业均可享受五星级标准的个性化服务。
政策扶持,增强后劲。自龙潭工业区作为成都市首个总部经济试验区以来,根据实际发展需要,龙潭工业区不断加大对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极大地增强了园区总部经济发展后劲。一是对总部经济试验区实行“放权、放手、放胆,让利”政策,政府充分授权审批、部门领导驻区工作、园区资金封闭运行。二是制定扶持政策,对总部企业产生税收的地方实施“五年七成”的返还政策扶持。三是积极引进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搭建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降低总部企业运作成本。
成效彰显,科学发展。通过一年多的努力,龙潭总部经济试验区已迈上了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二重国家工程中心总部等为核心的大型装备研发总部群,以航天通信、广域通信等为主的高端通讯设备研发总部群,以成都焊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成焊宝玛焊接装备有限公司、成都三方电气有限公司等为主的精密焊接技术研发总部群,以龙潭裕都、浙商大厦、川晋总部等为主的综合总部群。总部经济改变了过去中心城区工业亏本的历史,税收贡献从原来的10万元/亩提高到现在的75万元/亩,实现了集中集约集群发展。
用总部经济模式践行科学发展理念
成都作为西部中心城市,是国务院确立的“三中心两枢纽”,具有良好的高端服务业发展资源和条件。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正好可以满足成都资源的“扬长避短”,可以充分发挥交通、通信、金融等资源优势,找到成都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实现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中心城市战略资源优势,规避常规资源成本上升和环境污染等压力,促进并带动服务业发展,实现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转型,成为推动中心城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成都凭借科教、人才、信息等在中西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吸引了包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等聚集蓉城,据北京社科院总部经济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2008—2009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中,成都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位居全国第八,在中西部地区中排名第一。回顾这些年成都总部经济发展的实践可以发现,总部经济在成都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范式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从资源型向效益型转变,成为成都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最佳注解。
发展模式篇
总结近些年成都总部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成都企业总部发展模式主要有外地企业迁入总部、本土企业扩张形成总部、跨国公司拓展设立总部和国家战略布局促成总部四大类,不论哪一种模式,其着眼点均在于推进资源的跨区域配置,从而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一是外地企业迁入总部。成都作为四川省会城市,是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在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上具有相当优势。为寻求更好的发展环境,部分外地企业尤其是川内其他地市企业将总部向成都迁移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实际看,成都主要承接泸州、眉山、德阳、攀枝花等地区企业及出于企业战略考虑的其他省市企业的转移。如眉山的通威集团,泸州的四川宝光药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攀枝花的攀钢研发总部,上海的家乐福中西区总部,上海的五粮液系列品牌锦上添花酒营销总部,重庆的朝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等均已移师成都。
二是本土企业扩张形成总部。近年来,成都市部分重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抓住机遇积极抢占市场,企业规模不断扩张,成长为跨区域经营的大企业大集团,构成了总部在成都,子公司或生产制造基地不断向市外、省外乃至国外延伸的典型的总部经济形态。如康弘药业集团、地奥集团、新希望集团、成都万贯(集团)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蓝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仁和集团等本土企业总部已经成为成都总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跨国公司拓展设立总部。成都作为国务院确立的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总部经济发展条件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为跨国公司及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拓展业务或更好地整合资源,进而在成都设立全国性总部、区域性总部和各类职能型总部提供良好条件。目前,来自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24家在成都设立了分公司或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如花旗银行、渣打银行、香港汇丰银行、加拿大宏利保险等知名金融机构在成都设立区域性总部,全球游戏联盟、法国安盟保险公司更是将中国区总部设在成都,英特尔、摩托罗拉、爱立信、联想、中芯国际、华为、新疆鑫泰投资集团等都已在成都设立研发中心。
四是国家战略布局促成总部。这些总部发展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产物,尤其是三线建设时期搬迁或成立的大型企业集团,如东电集团、中国五冶集团、成飞集团等;二是当前一些国家垄断性行业(企业),如川渝中烟、省电力集团、中国移动四川分公司等。这些企业总部往往规模庞大、影响范围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战略布局影响。
发展空间篇
总部经济具有最大效率利用有限空间的特性,在资源要素约束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城市往往通过优化总部经济空间分布格局提升其投入产出水平,促进可持续的发展。目前成都总部经济基本已形成了以中央商务区、高新区、经开区为核心区,其他区(市)县城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为主要集聚区的具有较为明显梯度的空间分布格局。
一是中央商务区。该区域主要包括春盐商圈、人南科技商务区、羊市街—骡马市—顺城街—东大街金融商务区和天府广场CBD核心区等区域,目前主要集中了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总部或职能型总部,如花旗银行、渣打银行、香港汇丰银行、加拿大宏利保险、法国安盟保险公司等知名金融机构均在该区域设立各类总部;该区域也是成都市服务业企业总部最主要集聚地,如成都百货大楼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人民商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仁和集团、成都九龙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本土龙头总部型企业均集中在该区域。
二是高新区、经开区和五城区工业集中发展区。该区域主要集中了成都市大部分重要的工业总部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层次相对较高,是成都总部经济的重要承载空间。如中国五冶集团、成飞集团、英特尔、友尼森、中芯国际、新疆鑫泰投资集团等均在此区域设立全国性总部、区域性总部或研发中心等职能性总部。随着各集中发展区的历史积累和市委市政府“一区一主业”等引导政策的出台,各区的总部经济发展类型已经有了相对较为明确的定位。
三是其他区(市)县城区及工业集中发展区。该区域总部经济密度要相对低些,但在全市总部经济总量中也不可忽略,如双流、温江、青白江等区(市)县均拥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企业总部。该区域主要以制造业企业总部为主。
经验启示篇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国务院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将不同区域、不同优势的资源结合,推动地区之间由原来的产品合作、产品配套向功能合作、功能配套拓展发展,从而规避常规资源成本上升和环境污染等压力,实现投入和产出的最大化。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转型的强劲动力。成都作为西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发展正向以构建大都市区域为目标的“全域成都”发展转变,制造功能将从中心城区逐步外迁,核心区域服务功能仍然不强,现代服务业规模偏小、档次偏低,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转型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带动产业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必将为成都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实现经济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是充分发挥资源“扬长避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随着成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成都作为西部中心城市,是国务院确立的“三中心两枢纽”,具有良好的高端服务业发展资源和条件。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正好可以满足成都资源的“扬长避短”,不仅可以提高资源集约利用度,解决成都日益严重的生态承载力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交通、通信、金融等资源优势,找到成都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实现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是新一轮城市竞争的迫切需要。自从2004年赵弘研究员第一次系统提出总部经济概念,总部经济发展热情似乎一夜间席卷了全国大小城市。虽然当前成都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在中西部城市中排在第一位,但这些成绩基本是通过自身优势、自发发展取得的,总部经济发展意识严重落后于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直到今年年初才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已经不只是成都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面对新一轮城市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