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纬30°线,成都种下“金面王国”

(2007-05-01 17:57:32)

  

                 北纬30°线,成都种下“金面王国”

    专家考证,南方丝绸之路早在先秦时期业已开通。它以成都为起点,经云南,入缅甸,抵印度,直通中亚和西亚。又有几条支钱抵达南海和中南半岛,织成了古代中国与南亚、中亚、西亚,以及东南亚的巨大交通网络。
    成都平原所在的三星堆、金沙是西南地区的“文明高地”,南方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其有着密切关系。三星堆文明的历史性辐射,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西南地区青铜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并对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的凝聚及其整合融入中华文化圈的历史进程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同进还对东南亚地区一些文化因素的形成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北纬30°线,成都种下“金面王国”

 

    三星堆、金沙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使人们见证了古蜀王国灿烂的青铜文化及所体现出的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由三星堆青铜文化所深刻揭示出来的古蜀的独特文化模式、文明类型和悠久始源,使其在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是中国古代区系文化中具有显著地域政治特征和鲜明文化特色的典型代表。而成都平原,则正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悠悠丝路自兹发端,凿空万里,通向世界。

 

北纬30°线,成都种下“金面王国”

 

北纬30°线,成都种下“金面王国”

 

    岷江是成都平原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古蜀文明。史载黄帝之子娶岷江上游地区蜀山氏,其子帝颛顼成为一代中原雄主。古蜀世系中,第一代蜀王蚕虫也兴起于此地。考古发现证实,岷江上游地区古文化与三星堆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商周到春秋战国,古蜀国的版图不断扩大,在西南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影响日益拓展,成为西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泱泱大国。在茂县牟拓石棺墓为代表的岷江上游地区青铜文化,包含了不少古蜀青铜文化的因素,相互间具有血缘关系。

    《华阳国志"蜀志》载:“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门,玉垒、峨眉为城廓,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囿。”

 

北纬30°线,成都种下“金面王国”

 

北纬30°线,成都种下“金面王国”

 

 

    南丝路以成都为起点,分东、西两线。灵关道是南丝路的西线,又称“牦牛道”。此道自成都途经邛崃、雅安、石棉、汉源、越西、西昌、会理和云南的大姚、姚安、楚雄,在大理境内与南丝路东路汇合,另有支线通往川西南的盐源和滇西北的丽江与迪庆。灵关道翻越了邛崃山脉、大小相岭,跨过了青衣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绵亘数千里。战国至西汉时期,灵关道上的青铜文化进入了繁荣时期,沿道各地出土的青铜器风格各异,颇具艺术魄力并富含文化信息。

 

 北纬30°线,成都种下“金面王国”

 

 北纬30°线,成都种下“金面王国”

 

    南丝路东西两线在云南大理汇合后,转而向西,经大理、保山、腾冲、德宏出境至缅甸,再转向西北而至印度,直至中亚、西亚。从大理西行,在国内的一段称“博南道”。因东汉时期分布于今滇西的少数民族哀牢夷内附,汉王朝在滇西地区置永昌郡,故此道又称“永昌道”。博南道是南丝路最艰险的路段,须翻越高黎贡山,跨越澜沧江、怒江峡谷等难关天堑。此道是南丝路即将出境的一段路程,沿途的青铜文化更显露出特殊的风貌,散发出异域他国的别样情调。

 

北纬30°线,成都种下“金面王国”

 

北纬30°线,成都种下“金面王国”

 

    南丝路穿越的地区,自古就公布着多个民族。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了如冉、邛、滇、笮、夜郎、昆明、靡莫之属和数以百计的“诸君长”。见于史载之古族还有徙、叟、句町等。今天这一地区仍然是我国许多兄弟民族的故国家园,羌、藏、彝、苗、瑶、白、傣、纳西、傈僳、普米、哈尼、拉祜、怒、景颇、独龙、基诺、瓦、布朗、德昂等少数民族皆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为我国西南地区描绘出绚丽多彩的人文画卷。

 

北纬30°线,成都种下“金面王国”

 

北纬30°线,成都种下“金面王国”


    南丝路东线从成都南行,经四川乐山、犍为而至宜宾。由于秦始皇在此开辟的一段道路宽仅五尺,故有“五尺道”之称。嗣后汉武帝又将此道辟为官道,再向南延伸,经云南大观、昭通、宣威、曲靖,再折过昆明、楚雄,在大理境内与南丝路西线汇合。五尺道与灵关道之间,经过大凉山地区亦有支线相连。另从昆明也有两条支线可抵越南。五尺道与灵关道上的青铜文化同样璀璨,但风格炯异。昭通、曲靖及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地出土的青铜器则表现出另一种风姿。

 北纬30°线,成都种下“金面王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