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青城山3·山魂:背夫们最高贵的称谓
2006年3月19日 星期日 晴太阳好
两周没有光顾青城山了,心理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
今天如约前往,妻也去了,她说她登不了顶,重在参与。
太阳很好,气温表随着太阳的无所不能噌噌地往上窜,在家里我就提前脱下内衣,穿了条单裤。可临到登山还觉着热,又做了个上身减法,以免汗水真的流进“浃背”了。
停车场的车不多,进得山门一路往上,至天然图画处,登山的人同样不多。正当我为往日川流不息的人流突然不知何处去而纳闷之际。同行的跃武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解释道:“今天太阳好,不少成都人不是上坟去了,就是去龙泉看挑花去了。”此言在理,我想起了清明快临,又想起了桃花树下的休闲。
原来如此!
我忽然想到,青城山果真是为好耍的成都人而存在的,如果成都人不来,这山真的会清静甚至冷落的,据说已经有上万名成都人办了“年卡”,面对涨了又涨的门票要划算得多,我在想,万人年卡中每个周末有三分之一的人能来,这儿就已经会人满为患了。
今天难得的清静。古人谓“青城天下幽”,在我与青城山数十次的亲密接触中,只有两次体验到“幽”的境界,一次是年后那次下雾的初春,外界下着下雨,而在青城山,小雨就特地变成了雾,四周一片朦胧,雾似的颗粒撒在脸上,细细的,痒痒的,舒服极了,登高而望,仙境般的感觉,有人偶尔在山间大吼一声,那雾状会变成几滴水打在你脸上,她似乎告诉你,有人打破这山的宁静了。但在我的眼里,打破了的宁静似乎更有味道,于是乎我也会吼上几声长音,让更多的水滴打在脸上,冷冷的,还哆嗦一下,然后彼此大笑不止。
再有就是今天的境界了。说是境界,在于我登山的那种心境,人不多,没有了都市的嚣声和烦躁,可以静下心来多吸几口氧气,虽然太阳光下青城山的幽不再是遮着的面纱。
太阳下的幽更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风景。那就是上山下山处忙忙碌碌的背夫,他们成了青城山登山队伍中的主角。以往登山时,由于登山者众多,这些背夫淹没在人群之中,我们只知道让道、点头、问好……
他们彼此挨得很近,背着很沉的地砖,手里拿着一根可随时用来歇气的手枚,上了年岁的还不时哼着“嘿着嘿着”的节奏。可在山道上,当他们成为主角之时,阳光下的那种美真让人有种说不出的震撼,于是我举起了数码相机。于是靠近他们,于是知道了关于他们的许多我不知道的故事,于是就有了我与他们的对话——
“这种砖有多重?”
“30多斤一块。”
“你背8块感到吃力吗?”
“习惯了,吃得动。”
“从山下到山上,一趟能挣多少钱?”
“20块钱100斤,你算嘛。”
“一天能背几趟?”
“早晨起来得早的话,可以背两趟。”
“你是哪儿的人?”
“山脚下太平的。”
“那些背砖的都是太平的吗?”
“大多数是,有的是前些年修水库(紫坪铺水库)从山上移民过来的。”
“一共有多少人在背?”
“上百人吧。”
在歇息的间隙,我与他们拉话。回答我的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姓刘,头发已经花白——
“在山上背了多少年了?”
“有十年了吧。”他略显沉思。
“挣了不少钱吧?”
“也没挣多少钱。”老人顿了顿。
“他家修了两套新房子。”一位年轻人插话。老人脸上马上漾起幸福的笑容。
在我们眼里他很苦很累,看得出来,有这份活干他已经很满足了。因为农忙可以干农活,农闲还可以上山挣钱,天天与家人团聚,其乐融融。
在背夫的队伍中,男女老少都有,我数了数最多有背9匹砖的,如果每匹30斤算的话,就270多斤,少则有背4匹的,一般在7-8匹左右。我在想,我们空着手上山都有些吃力,何况他们?看着那些坐滑杆的人,我真的有种羞涩感。
将所背物资背至青城山顶部的上清宫,他们可以歇一口气了。
?/P>
?/P>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