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探店日记 |
在峨嵋就餐,当你穿过就餐大厅随意往任何一张餐台上望去,准会有一例“宫保鸡丁”摆在食客面前,或鲜鲜亮亮热气腾腾刚上桌,或风卷残云只能从几粒花生米上判断这是“宫保鸡丁”,或是一桌子大菜少不了宫保鸡丁,或是只是一人只有一菜一饭,那菜准是“宫保鸡丁”……,你在街上随便薅住一人问是否知道峨嵋酒家,但凡他知道峨嵋酒家就准会说出“宫保鸡丁”这道菜,店家把一道菜做到如此境界,你不亲口品尝过,真以为是神话。
其实,峨嵋酒家多少年一直在搬家,却一直在我的活动范围内,所以对它家相当熟悉,这次探店仔细一备课,才发现其实我对这家老店了解甚少,才知道这家貌不出众的老店背后竟藏着这么多故事。
峨嵋是北京解放初期引进的第一家川菜馆,在如今川菜馆林立的京城,它可谓德高望重,重就重在峨嵋的第一任掌勺者——伍钰盛大师。这个伍老爷子,如今已有92岁高龄尚健在,抽不冷子还会回店瞧一瞧。话说1928年伍老爷子进了成都天顺源炒菜馆学徒,几年没少吃苦。但老爷子有很高的悟性和天分,把川菜的精髓完全吃透了。菜做得好,手艺从此有了名。当时重庆最有名的会仙桥白玫瑰酒家就请老爷子司厨。后来,抗日战争爆发,老爷子便开始在名流公馆专事家厨。在这期间,老爷子也奉命出“外会”,当年国民党宴请美国特使魏德曼和马歇尔大摆筵席,都是老爷子一手操办。抗战胜利后,伍老应邀到了上海,当时当下的名门名流都曾是伍老的座上嘉宾。到了后来,不论是上海还是香港,据说凡是有钱的大户人家都吃伍老的菜。解放以后,伍钰盛来到了北京。一个碰巧机会,在全国政协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倡议下,准备开办峨嵋酒家。当时请来不少领导在宣武区椿树下二条的尚小云公馆由伍钰盛主勺试菜。试菜那天七蒸八扣几大炒地忙活了几大桌,终于得到了认可。1950年北京第一家川菜馆峨嵋酒家在西长安街电报大楼西侧的一个院子开业了。
看家菜之一老坛子:
鸡丁选料用的是仔公鸡的腿儿肉,特嫩;
做法平中见奇,火候最见功夫,在“刚断生,正好熟”之间;
上浆码底味,肉剞花刀,蓑字条,配形色相称的剥皮花生米,那花生米香脆入味非常好吃,如今每天一上班,店员们的头一道功课就是要剥花生米;
宫保鸡丁烹炒时“锅红、油温、爆上汁”。
味道是“小荔枝口”,成菜上桌五味迭出:先甜,后微酸、略有椒香,咸鲜还稍带点麻口。
最讲究的是菜食后盘中“只见红油不见汁”。这是峨嵋独创的“散籽吐油”法。
峨嵋酒家靠这道虽普通但不凡的宫保鸡丁,56年一菜赢天下,酷啊!你以为会很贵吧?23元的价格,让你就碗米饭吃个肚歪。现在峨嵋酒家每天限量出售100份宫保鸡丁,总是供不应求。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峨嵋酒家在西城太平桥大街的一间小门脸经营,梅兰芳就隔三差五的到此点食伍师傅的菜。当时吃完了还装盒往家带。那时峨嵋门脸小,餐厅条件也简陋。伍师傅总觉得心里有点什么“对不住”。一次梅先生的几句话让伍老多少解了点尴尬:我是来吃菜的,又不是吃桌子、凳子。可见伍大师之峨嵋菜的魅力。
文艺台主持人大鹏在侃樟茶烤鸭:
最近接连到几个老字号探店,一家比一家让人欣喜,老字号的味道没变,老字号的服务在改善,老字号尝试创新并有所成就,这是京城老百姓的福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