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对话录第四十:语文第一律——“发面”原理2

(2008-04-16 20:02:26)
标签:

语文

教育

规律

改革

分类: 语文对话录

(续)

这一时期,没有语文课,小学设的是“读经讲经”与“中国文字”,中学设的是“读经讲经”与“中国文学”课。

辛亥革命以后,小学改为“国语”课,中学改为“国文”课。这种“先理解,后背诵”的语文教育理念被接受、继承下来。191211月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要求:

“教授国文,务求意义明了,并使默写短句短文,或就成句改作,俾读法、书法、作法联络一致,以资熟习。”[1]

这个时候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理解,不再是记忆。所以教法上要求的是讲解明白,“务求意义明了”。

这样一种语文教育理念一直传续到解放以后。新中国的历次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都贯穿着教师要使学生“读懂课文”,“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要求。如,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虽然也提到背诵,但是总是强调说:“要重视复述和背诵。复述和背诵,要讲究方法,要在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2]

这是背诵上的一个根本性的误区。这一观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了中小学语文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很多人都是这样。比如,人教社中学语文教材的主编刘国正先生就十分提倡背诵,但是他的背诵观却仍然是那种流行的观点。他在《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意图》中说:

“关于背诵,有的人也有不同意见:‘不是反对死记硬背吗?让学生花那么大精力去背书,有什么好处呢?’背诵,也是我国语文教育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前人一直把背诵当作重要的学习方法(宋代的朱熹就是提倡背诵的一个)。我们要求的背诵跟死记硬背完全不同。死记硬背,指的是某些知识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学会运用,只是让他们死记一些术语和定义。这对掌握一门知识来说,是有害的,所以应该反对。但是,背诵作为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却是另一回事。首先,这种背诵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熟读成诵的过程,也就是加深理解的过程。有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文章的某些好处,往往很难百分之百地讲出来,即使讲出来,光是听别人讲,体会也是不深切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要想让学生真正有所得,就不能只让他们听讲、记笔记,还必须让他们反复诵读课文。背诵,就是反复诵读的结果。其次,背诵不仅为了切实地理解课文,而且为了让所理解的东西不是‘寄存’在脑子里,而是真正化为自己的本领,能够在写作的时候用得上。书读得十分纯熟,才能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语)的境地,才能真正做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所学的东西才能在笔下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3]

你们看,他所说的其他道理都是很正确的。可是,唯一的、关键性的不足,就是他所强调的仍然是背诵必须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这样一个观点。其实,这样认识语文教学中背诵的作用就完全错了。近一个世纪以来,语文课堂上老师之所以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讲解”课文上,其重要的认识根源就在这里。现在,我要大声疾呼,如今已经到了“迷途知返”,为“死记硬背”平反正名的时候了!




[1] :舒心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10月版,第456

[2]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月版,第235页。

[3] :《语文教学谈》,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10月版,第10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