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对话录第三十九:语文第一律——“发面”原理1

(2008-04-15 11:58:57)
标签:

语文

教育

规律

改革

分类: 语文对话录

【语文教育六大原理】 

问:先生认为语文教育有哪些基本规律呢?

 

答:我以为主要有六大基本规律必须遵循。这六个规律是:一、“发面”原理;二、“难易不序”律;三、“先用后理”律;四、“八股文”原理;五、“不求甚解”律;六、“书面语发展”原理。它也正是过去语文教育界普遍存在的教育理念的误区。下面,将依次讲到它们。 

第一大规律:“发面”原理

 

问:先生把“发面”原理列为语文教育第一大规律是不是有强调它重要性的意思?

 

  答:是这样的意思。因为,它是我要批评的现代学校语文教育最大的误区。它是我国现代学校语文教育的一个致命伤。打个比方,就像一个人心脏出了毛病。这个关键部位不医好,整个人都没精神。现代语文教育为什么教学效率不高,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它而致。现在,虽然有所扭转,但是很多人并没有从理论上把它搞明白。所以在根本上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正本需要清源,要克服这个误区造成的弊害,还必须从认识这个规律本身作起。

    所谓“发面”原理,实质上就是我常讲的要反对“反对‘死记硬背’”的道理。现代学校语文教育反对“死记硬背”,自以为这是讲究心理科学。其实,这是脱离中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的一种“本本主义”。它把心理学的一个一般性原理当作普遍真理,简单地套用到语文教学中来。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学习、运用西方科学这是清末民初先进知识分子的常见错误。

  

问:可是教孩子读书学习,提倡理解以后再记忆。这几乎是所有教育学教科书都反复强调的一个根本性的教学原则。先生竟然认为它是语文教育的致命伤,您这个看法是不是太标新立异了?

 

答:应该说并不算标新立异吧。因为,如果你们研究一下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就可以知道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这样提倡的。反对所谓的“死记硬背”,不过是近百年的事情。所以,对于这种流行观念,我顶多算是标“旧”立异吧。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非常推崇背诵。甚至可以说,背诵是它的主要教学方法。一般的塾师,教学生读书,一个是逐字逐句地讲解,一个是让学生熟读直至成诵。这是他们须臾不离的两个法宝。比如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就十分倡导背诵。他的主张就是,记忆在前,理解在后。他说:“曰:‘其熟读精思者,何耶?’曰:‘《论语》一章,不过数句,易以成诵,成诵之后,反复玩味于燕间静一之中,以须其浃洽可也。《孟子》每章或千百言,反复论辨,虽若不可捱者,然其条理疏通、语意明洁,徐读而以意随之出入往来,以十百数,则其不可捱者,将可有以得之于指掌之间矣。大抵观书,先须读熟,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继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意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抵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之而徐理之。此读书之法也。’”[1]

这里朱熹所说的先“熟读”,后“精思”,即是指先不解其意的“死记硬背”,而后再去深思,理解文意。

  提出反对“死记硬背”,是到了清朝末年的事了。那时,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潮开始传到中国。许许多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就用它们对封建的教育思想进行反思。其中,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反对“死记硬背”。他们认为提倡“死记硬背”,是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最终只会“读书死”。这是封建教育遗害儿童的一剂毒药。

比如,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倍受推崇的王筠的《教童子法》就提出:“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2]

因之,戊戌变法以后开办新学,清廷钦定学堂章程关于“功课教法”就强调:

“凡教授之法,以讲解为最要,诵读次之,至背诵则择紧要处试验。若遍责背诵,必伤脑筋,所当切戒。”[3]

翌年的初等小学章程也强调:“凡教授之法,以讲解为最要,讲解明则领悟易。所诵经书本应成诵,万一有记性过钝不能背诵者,宜于实验时择紧要处令其讲解。常有记性甚劣而悟性尚可者,长大后或渐能领会,亦自有益。若强责背诵,必伤脑力,不可不慎。”[4]

到了此时,记忆和理解二者的关系倒了过来。理解成了第一位的,而记忆则处在理解之后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