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对话录三十三:语文与母语4

(2008-03-23 12:11:06)
标签:

母语

语文

教育

教学

改革

研究

分类: 语文对话录

教育教学总要讲创新,这大约也是打破原有的旧框框的一条新途径。我的这一设想没有进行细致的研究。但如果只讲个粗略的考虑,我认为以过去语法理论研究的经验、教训为借鉴,大略的研究方向有如下几点:

第一、汉语的语音、语义及文字书写形式上,有很多独特性,它们肯定会在儿童的言语能力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所以,这些独特性应是建构汉语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关节点”。如:汉语没有形态变化;语序是汉语的重要语法手段;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古汉语的词汇基本上是单音节的,而现代汉语却向双音节发展;汉字的表义性;汉语的组合性强,等等。如果,我们在这些地方创造出一些新的概念、术语,并将其按照儿童学习的心理顺序组织、排列起来,那么,最后形成的理论体系可能就是一个全新的汉语语法教学体系了。

第二、目前的现代汉语研究,完全割断了与古代汉语的血脉联系。仿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是两个毫不相关的独立个体。这是极不妥当的。其实,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除去词汇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之外,其他的东西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它的基本符号及主要的语言规则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继续发挥着作用。所以,我们的汉语教学应该古(文言文)今(白话文)并进,而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则应融为一体,合成一门学科。这样,许多现代汉语中作为“特例”的现象,也就变得易于解释了。

为了说明道理,我可以随手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一首唐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你们看,这是一千多年前的人写的,它和现在的白话有什么根本的差异吗?没有。除了个别的词与今天有些区别之外,语法上没有一点不同。所以,给孩子们讲这首诗,只要把个别的字解释一下,其他的什么也不必多说。孩子们自己就能懂。这就是我说的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基本相通的例子。

再一个例子是流行歌曲里的一句话。歌词中唱道:“幸福着你的幸福,痛苦着你的痛苦。”这用通行的现代汉语理论就难以解释。这是名词、形容词还是动词呢?而把古汉语联系起来一对照,则明白它就是古代汉语常说的所谓“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里的遗存。它在古代汉语里曾经是一种普遍使用的现象。不过到了现代汉语里变得稀少起来。但是,你不能说它不符合汉语的语法。因为,它在汉语里从古到今都是可以理解并能正确传达信息的。至于,把它叫做什么,那是另外一件事了。我举它的意思,只是想告诉你们,一些现代汉语认为是特例的语言现象,其实与古代汉语联系起来分析也并不稀奇。

第三、目前的现代汉语研究局限于书面语的范围,缺乏对汉语口语行为的分析。据我所知,只有赵元任先生出版过一本有关汉语口语语法的书。其他类似的语法专著还没见过。这是汉语语言学研究的一大欠缺。它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师对学生听说活动的指导。

比如,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项修改病句的活动。那里的矛盾就非常突出。举个例子,前些年普遍指导纠正的一类病句:“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都来了。”从这里就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汉语口语与书面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句话如果是写在书语体的文章中,应该说肯定是不妥当的,可以判定是一个病句,需要修改。但是,如果这是用在口语体的小说或实际的交际活动中呢?应该说它并没有什么错误。因为在口语交际中,它强调的是大多数人来了。那个“都”字只是起一种强调的语气作用罢了,并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所以,人们在日常说话中都这样使用。它传达的信息是明确的。语言学的根本法则是“约定俗成”。既然大家都这么说,那么,它就是正确的,没有必要去纠正。这就是口语与书面语的一个区别。因此,我们在构建汉语语法教学体系的时候,一定要将这个方面考虑进去。因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是一种母语教育,它理应将口语的交际行为包括其中。口语如何规范化,它应该与书面语的规范化有所不同。我们搞母语教育也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