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课程论新课标争鸣讨论语文教育教学论 |
分类: 语文对话录 |
⒉语文与以德育为核心的“修身”教育的关系
这个关系也就是指,语文课程目标里应该包括哪些思想品德等精神类的教育内容。它们具体应该分配到哪个学段、年级。
修身与德育之别
问:插问一句,先生这里用了一个“修身”教育,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用它吗?
答:我用“修身”代替一般人常用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由于“思想品德教育”涵盖面比较窄,已经不能适应目前人们对语文德育功能认识的发展现状了。而“修身”的涵盖面则比较宽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人们有关语文德育功能的认识的现实。
“修身”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教育学术语。作为一门课程的名称,它最早出现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之中。当时设置它的目的,类似于今天的思想品德课。
对“修身”课程的要义,翌年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相当于今日的小学阶段)曾予以阐发,规定如下:
“其要义在随时约束以和平之规矩,不令过苦,并指示古人之嘉言懿行,动其欣慕效法之念,养成儿童德性,使之不流于匪僻,不习于放纵,尤须趁幼年时教以平情公道,不可但存私吝,以求合于爱众亲仁,恕以及物之旨。此时具有爱同类之知识,将来成人后即为爱国家之根基。尤当以俗语解说,启发儿童之良心,就其浅近易能之事使之实践。为教员者尤当以身作则,示以模范,使儿童变化气质于不自觉。兼令诵读有益风化之古诗歌,以涵养其性情,舒畅其肺气,则所听讲授经书之理,不视为迂板矣。”[1]
“高等小学堂章程”(大约同于今日的初、高中)的规定,在“将来成人后即为爱国家之根基”之前的语句与上段话完全一样,后半则为:
“以上皆与初等小学同,惟修身本贵实践,而学堂则除规矩之外无从考其实践,止有讲说一法。外国学堂讲修身,亦是纳入讲书之内。修身之道备在《四书》,故此次课程即以讲《四书》之要义为修身之课(初等小学虽于读《四书》时随时讲解,止讲其浅近文义,高等小学可讲略深者)。讲授时不必每篇训讲,须就身心切近及日用实事讲之,令其奉行,不可所行与所讲相违;兼令诵读有益风化之古诗歌,以涵养其性情,舒畅其肺气,则所听讲授经书之理,不视为迂板矣。”[2]
摘录这两段话,可以使人清楚地看出,“修身”课程强调的是道德行为的“实践”,即“儿童德性”的“养成”教育。这个概念的内涵显然比“思想品德教育”更切近儿童的成长教育,而且外延上更具有开放性。明白点说,有两点好处。
第一点,“思想品德教育”体现不出对儿童来说是一种“养成教育”,它有一个强调“做”而不强调“说”的“实践性”的特点。“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是面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而“修身”则突出了是对青少年品德方面的成长教育。
第二点,“思想品德教育”外延窄,只限于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而“修身”教育则可以包括感情、意志、性格、气质、个性、人格、审美、文化修养等等多方面内容,一切有利于儿童“德性”成长、发展的精神领域的教育都可以收进它的范围之内。
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到目前社会上对语文德育功能认识的发展,我才在一个更宽广的意义上选择了它。
问:您这样说是指的什么意思呢?近年来人们对语文教育德育功能的认识有哪些发展变化,您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答:现在人们谈到语文的德育功能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伦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了。实际上,现在人们所说的语文的德育功能是包括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审美教育、个性教育、人格教育、文化修养教育、人文教育等等在内的。今天再用“思想品德教育”来概括它们,就好比用小马来拉大车,已经很不适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