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语文教育教学论课程论讨论争鸣 |
分类: 语文对话录 |
【编制概要】
内部构成五大关系
问:那么,先生认为目前的语文教育,其特性的“规定性”应该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应该预先探讨?或者换个说法,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时,涉及到哪些门类的教育内容应予考虑、研究呢?
答: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的。它涉及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学段,12个年级语文课程的整体设计。大体上说,中小学阶段语文课程内部构成的总体变化,从小学到高中呈金字塔状。低年段语文课程内部容纳的学科门类比较多,高年段容纳的门类比较少。基本上呈一个由多到少的变化趋势。因为,它与学生的成长发育、身心发展程度有关。
你们已经知道,课程编制受到知识、社会和学生这三大因素的制约。在学生发展的这一维度,低学段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比较低,接受能力比较差,因此学校只能开设较少的教育课程。那么由此而来,每门课程内部的综合性自然相应就高一些,包容的学科内容就多一些。而高学段的学生由于心智发展水平比较高,可开设的课程科目比较多,所以,课程内部的综合性当然就有所降低。
比如,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设置,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为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必开的“国家课程”是5门(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中、高年级是8门(品德与社会、科学、语文、数学、外语、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到了初中是9门(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科学、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在这样一种课程设置状况下,语文课程的内部构成当然低年段综合性就比较大,包容的门类多,高年段包含的门类少,综合性小。
根据这个特征,我们研究语文课程的内部构成,一定要考虑不同的学段、年级的具体情况,而不能笼统地把中小学语文当作一个不变的整体,一概而论。
从我国语文课程已经走过的历程来看,我以为在开始编制语文课程的时候,应当预先研究、确定的问题有以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