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对话录第二十一:多重本质论

(2008-01-26 20:51:53)
标签:

语文

教育

教学论

本质

争鸣

讨论

分类: 语文对话录

【质疑“本质”】

 

多重本质论

 

问:那么,您是怎样看待这个语文学科的本质问题的呢?您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怎样研究才更合理,才能更接近真理呢?

 

答:我觉得研究、思考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的是观察的角度,因为视角不同,结论自然不同。关于语文的性质,一直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像前面介绍的,什么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移情性、科学性、基础性、应用性、模糊性、趣味性、综合性等等。可以说,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它们都有一定的道理。这是因为任何事物,从哲学认识论的方向去分析,它的本质都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这也就是哲学上常讲的,本质的多重说。

 

问:本质多重说是什么意思,您可以稍微解释一下吗?

 

答:这里我也插一句,现在研究教育的许多人,单纯只盯住教育不放。这是不行的。尤其对哲学,更不应该置之不理。因为哲学可以提供我们研究教育的方法论。比如,辩证法。一个研究者不懂得辩证法,那他就很难找到研究教育的正确途径。这就好比登山。路径不对,有可能你就掉到山涧去了。那怎么能登到山顶呢?希望你们不要这样。

关于本质的多重说,列宁的《哲学笔记》中,对于黑格尔《逻辑学》一书的摘要,“辩证法的要素”中有这样几段:

“⑽揭露新的方面、关系等等的无限过程。”

“⑾人对于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1]

这就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是多重的。人类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同一个事物,得出不同深度的认识。这些认识之间并不一定截然对立。明白这一点,就可以知道,语文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考察它,那当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视角应该放到哪里。




[1] :《哲学笔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4月版,第251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