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语文讨论本质争鸣教育教学论 |
分类: 语文对话录 |
你们看,争论的双方是不是都不反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啊?因此,我说:双方的争论并非由坚持语文教育究竟是只有一个“工具性”还是只有一个“人文性”而起。所以,无论新课标写不写“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都与“摆脱”语文性质的争论无关。即使今天写上了二者的统一,也仍然不能保证以后不会发生关于语文教育性质的分歧与辩论。
第二、关于语文教育性质的争论曾发生多次,日常的学术研究也涉及到更多的“属性”问题。对于语文教育性质的认识远不是仅仅一个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就可了结的。
比如,有人认为:“语文科是兼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基础学科。”“中学语文学科就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体。”“中学语文学科是以工具性、思想性为本质属性,以知识性、文学性、实践性、综合性为一般属性的基础学科。”[1]
有人认为:“中学语文学科是由多重性质构成的综合体。”“㈠工具性和思想性。㈡知识性和技能性。㈢语言和思维。㈣语言和文学。㈤艺术性和科学性。㈥螺旋性和直线性。㈦综合性。”因为,“它是教学,同时也是教育;它是科学,同时也是艺术;它是知识传递,同时也是技能培养;它是语言训练,同时也是思维增进;它是语言活动,同时也是文学鉴赏”。“对中学语文这样复杂的学科,仅用一种观点,仅从一个侧面是无法认清它的全貌的。”[2]
还有人认为:“语文是一门应用的广泛性和层次、等级的模糊性相结合的学科。”[3] 所谓特点就是与众不同之处,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基础性、知识性、社会性,各科皆有。“至于文学性,倒是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然而语文科绝不是文学课,因而,也不能认为文学性是语文科的特点。”鉴此,由于各行各业人人都使用语文,所以,“应用的广泛性”是语文的第一个特点;又由于语文教材难分基础、初级、高级,“听说读写能力,也很难划分层次和等级”,所以,“层次、等级的模糊性”是语文的第二个特点。
还有人则觉得:“从教学内容(主要是选择典型的规范的‘言语作品’)、教学方式方法(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行为’),还是从教学目的(主要是应用社会交际)来看,语文科的首要功能是广泛的社会应用功能,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方面。”[4] “语文科的个体移情功能,也是其他学科所远不及的。”[5] 从基础性而言,“中学语文科所培养的语文能力是规范的,也是基础的,就是这种能力的规范性和基础性,使之成为向高层发展的基础,也成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能力,更是走向社会生活的基础能力。”[6] 故而,广泛的社会应用性、深刻的移情性与全面的的基础性就成为语文科的本质性特点。
诸如此类的观点,林林总总,还有很多。不必一一列举,仅从上述的例子就可清楚地看出,语文的性质问题是一个众说纷纭、十分复杂的课题,根本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所能包容得下的。新课标的编制者在那里说了一句大话。
[1] :《语文学科教育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31页。
[2] :同上书,第132页。
[3] :同上书,第132页。
[4] :同上书,第133页。
[5] :同上书,第133页。
[6] :《语文学科教育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