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对话录第十九:本质论2

(2008-01-26 20:45:09)
标签:

语文

教育

本质

讨论

争鸣

分类: 语文对话录

首先,我们看一看这次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的原文。它是这样写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1]

这样的论述总结了前一时期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讨论的成果,应该说比以往教学大纲的认识有所推进。但是,能不能说这样讲就可以摆脱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呢?我以为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

第一、无论是“人文”派还是“工具”派,他们都从来没有宣称过语文只有一个“人文性”或“工具性”。因此,写上“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的结合这一条也并不会避免今后对此产生新的分歧。

当时,倡导人文性一派并不反对语文要有“工具性”。他们的观点主要是针对语文教学的弊端而发,认为那些弊端产生的根源是“简单片面的语文教育工具化思潮”。比如,上海的特级教师于漪就持这种观点。她在《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一文中说:“按照大纲的精神,工具性和思想性在语文教育中应是统一体,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可是在阐释与实施的过程中偏线了,正好像瞄准靶子打枪一样,准星发生偏差,当然发出去的子弹乱了套。”[2] 所以,她主张“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3] 她在《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对话》中对此阐发说:“语文教育不仅应注意语言工具训练,还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人文性皆重要,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是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因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步入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讲人文性,就背离了语文课,步入另一个误区。二者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4]

而坚持工具说的一派也一样。他们也并不反对语文的“人文性”。他们主张的观点是:语文教育的偏差,并不是缺乏人文性造成的,相反,恰恰是坚持工具性不够,恰恰是科学性成分太少造成的。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大纲及教材编辑的主持人张志公先生、刘国正先生等,就是如此看的。

张志公先生在1996年第1期《语文学习》撰文《提倡两个“全面发展”》说:“现在,颇有一些人,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科学因素太多,要加强人文性。我有些不同的想法,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多少科学性成分?我看经验主义居多。我们语文教育研究了这么多年,有统计数据吗?你选《阿房宫赋》,我选《醉翁亭记》,都有道理。一部语文教材中,总共有多少印刷符号?有多少成语?词汇量是多少?出现频率是多少?学生阅读水平应达到一小时读多少字的速度才合格?我们的语文教学,吃亏就在于没有科学性,没有真正的深入调查研究,随意性太强。孩子学写作,先教记叙文,记叙文学好了,高中再教议论文。这符合实际吗?事实上,小孩子都会发议论,而叙事、说明有条有理并不容易。”他还说:“加强语文教学的人文因素,我不反对,但把它与科学性对立起来,就走向了极端。过去,我们是人文性与科学性都谈不上,我称之为四不象。把多年来语文教学没搞好的原因归结为强调了工具性,搞多了科学性就离谱了。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得加强!”[5]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月版,第1页。

[2] :《语文学科教育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月版,第118页。

[3] :同上书,第122页。

[4] :《语文学科教育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月版,第140页。

[5] :《语文学科教育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月版,第142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