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语文教育本质讨论争鸣 |
分类: 语文对话录 |
首先,我们看一看这次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的原文。它是这样写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1]
这样的论述总结了前一时期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讨论的成果,应该说比以往教学大纲的认识有所推进。但是,能不能说这样讲就可以摆脱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呢?我以为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
第一、无论是“人文”派还是“工具”派,他们都从来没有宣称过语文只有一个“人文性”或“工具性”。因此,写上“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的结合这一条也并不会避免今后对此产生新的分歧。
当时,倡导人文性一派并不反对语文要有“工具性”。他们的观点主要是针对语文教学的弊端而发,认为那些弊端产生的根源是“简单片面的语文教育工具化思潮”。比如,上海的特级教师于漪就持这种观点。她在《弘扬人文
而坚持工具说的一派也一样。他们也并不反对语文的“人文性”。他们主张的观点是:语文教育的偏差,并不是缺乏人文性造成的,相反,恰恰是坚持工具性不够,恰恰是科学性成分太少造成的。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大纲及教材编辑的主持人张志公先生、刘国正先生等,就是如此看的。
张志公先生在1996年第1期《语文学习》撰文《提倡两个“全面发展”》说:“现在,颇有一些人,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科学因素太多,要加强人文性。我有些不同的想法,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多少科学性成分?我看经验主义居多。我们语文教育研究了这么多年,有统计数据吗?你选《阿房宫赋》,我选《醉翁亭记》,都有道理。一部语文教材中,总共有多少印刷符号?有多少成语?词汇量是多少?出现频率是多少?学生阅读水平应达到一小时读多少字的速度才合格?我们的语文教学,吃亏就在于没有科学性,没有真正的深入调查研究,随意性太强。孩子学写作,先教记叙文,记叙文学好了,高中再教议论文。这符合实际吗?事实上,小孩子都会发议论,而叙事、说明有条有理并不容易。”他还说:“加强语文教学的人文因素,我不反对,但把它与科学性对立起来,就走向了极端。过去,我们是人文性与科学性都谈不上,我称之为四不象。把多年来语文教学没搞好的原因归结为强调了工具性,搞多了科学性就离谱了。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得加强!”[5]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页。
[2] :《语文学科教育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18页。
[3] :同上书,第122页。
[4] :《语文学科教育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40页。
[5] :《语文学科教育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