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学术 |
“八股文原理”详解(续二)
四、什么是“八股文”原理
“八股文”
1905年被废止,从此在历史舞台上消失,至今已近—个世纪。那么,现在我为什么又提出个“八股文原理”呢?
其理由如次:
封建时期,“八股文”是作为一种“测量”、“筛选”官吏能力的工具来使用的。“八股文”写得好,能不能证明他具备做官从政的能力水平呢?显然不能。用教育测量学的道理来讲,这样做就如同以尺称重,它的“效度”不高。因此,这个测量工具,理应替换。所以,到了清朝末年,尤其遇到“时事艰难,国势危急,人才乏绝”的历史关头,自然而然,“变科举,废八股”也就成了当时革新派政治改革的—个焦点。
康有为在代徐致靖拟《请废八股以育人才折》痛责“八股之害”云:“而我(国)自童时至壮年,困之以八股之文,禁用后世书,以使之不读史书掌故及当今之务,锢之以搭截枯窘虚缩之题,钩渡挽入口气破承开讲八比之格,使之侮圣而不言义理,填词而等于俳优。束之极隘,驱天下出于一途;标之甚高,使清班必由此出。得之累资格,则可任台司封疆:失之为举贡,亦分任守令教佐。上之为师傅,则宗室亲藩之学识锢焉;下之为蒙师,则工农商兵之学识锢焉。”“故至理财无才,治兵无才,守令无才,将相无才,乃至市井无才商,田亩无才农,列肆无才工,晦盲迂谬,西人乃贱吾为无教,藐吾为野蛮,纷纭胁割,予取予求。而莫敢谁何,皆八股之迷误人才有以至之也。”⑤
中国社会政治要进步,“八股文”作为选拔官吏的工具自然当废,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定论。
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试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考察“八股文”,那么,事情就另当别论了。“八股文”在中国教育史上—共存续了八百多年,难道它毫无存在的价值?假如真的如此,那它又怎么能在中国文坛上风行这八个多世纪呢?黑格尔曾经说过—句名言:“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八股文”既然能够生存,八百多年,那就说明它在教育上肯定有其合理的、科学性的一面。我们在政治上否定“八股文”,并不妨碍在语文教育上研究、继承它的科学性。
纵观前面对“八股文”特点、结构范式的介绍,我觉得可以看出所谓“八股文”,实质上就是一种特定议论文在结构、章法上的一般模式。拟出“八股文”这个框架、模式,在教育、教学上是有一定益处的。简而言之,其利有二:
一则考官在阅卷时有了—个“统一的评分标准”。用它来衡量考生的论文,就比较公允、持正,不至完全失于考官个人的好恶。照现代教育测量学的术语来说,这样做的“信度”比较高。从教育评估学史的角度看,“八股文”可以说是我们祖先对议论文考试所作的一种“标准化”的尝试。时至今日,作文考试评卷实际上仍然存在这个问题,所以,就此而言,它还有值得认真研究、借鉴的地方。
二则,塾师在作文教学时有了—个导引学生思路的“基本模式”。
众所周知,作文有法,而无定法;常法则有,定法则无。“常法”是什么?“常法”就是一般性的规律、写法、思路。“定法”是什么?
“定法”就是人人必遵的“固定格式”,就是抹煞个性、抹煞创造性的统一写法。前文介绍了八股文的结构范式。从那里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十项构件既蕴含着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又对重点的修辞手段(对偶)作了一些相对具体的规定。因而,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就只能是个“常法”,而非“定法”。如果,塾师把它当作是大体上的“框框”,而不是毫无灵活性的死“规”死“矩”。那么,他在指导学生初学写作时就会发挥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学生按着这个“基本模式”来作文就可
以从模仿入手,照猫画虎,依着葫芦画瓢,很快进入写作之门。反之,如果把它当成了作文不可移易的“定法”,即使学生已经度过“入门期”,却还让他们墨守成规,不许越雷池一步,那么,它肯定会束缚他们的创造性,变成学生进步的桎梏。“八股文”当年之所以走向灭亡,其中—个重要原因,就是旧时代的一些冬烘腐儒把它夸大成为文弄墨的“铁范”,而没有将它仅仅视为一种“常法”、“入门的初阶”所致。我们今天在评价“八股文”的历史功过时,—定要搞清这一点。“八股”之规定,在教学中导引学生议论思路方面是功不可没的。我想,在那些“八股文”过关的中举者之中,除去思想迂腐与否不论,单就写议论文的能力而言,又有多少人是文思混乱、言不及义呢?恐怕不会很多。学习应举的议论文写作,八股文的“基本模式”实属初学者最佳的桥梁与中介。有这个桥梁、中介和没有这个桥梁、中介,其学习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有它则快,则易;无它,则慢,则难。这应当就是八股文为什么能生存数百年的“理由”,当然也就是我们今天在语文教育上可资借鉴、继承的精髓。
由此亦可得知,什么是我所谓的“八股文原理”?即是指语文教育中:将学习对象予以“模式化”的这一教学原则。
其实,推开来讲,不仅是语文教育、学习写作议论文,儿童学习哪—种技能不是从模仿开始呢?模仿式学习甚至可以说是一切学习的开端。而模仿最简捷的途径就是把学习对象的“模式化”。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对这个道理理解、运用得十分精到。它采用“模式化”的地方很多,简直可以说“模式化”是它教学高效的一个法宝。这是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的—个重要区别。我们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应把它列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予以说明。
比如,应用文教学是一例。旧时有一种“尺牍”类的图书。它把日常书信分类拟出不同的“套式”,来让学习、应用者去模仿使用。这也可以称作应用文的“八股”吧。像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最新分类尺牍大观》⑥,它将书信模式分了35大类,有:庆贺、问病、唁慰、馈遗、道谢、别离、怀叙、预约、通信、谋事、揄扬、介绍、保荐、延聘、雇用、谦逊、辞歇、清求、恳托、允诺、劝勉、咨访、报告、请问、声明、道歉、诉讼、筹办、营业、转运、汇兑、抵押、借贷、钱债、保险等。每一类都拟出几种供军界、商界、学界、妇女界等不同身份人选择的“样本”。这样使初学者很容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套用”。开始,肯定是不会有什么“创造性”的。照猫画虎,生搬硬套,—定不甚适切。但是,“套”长了,你就会自然而然地驾轻就熟,运用自如。那时,“创造性”的灵感自会“进发”。而我们现代的语文教学,摒弃了传统语文教育的这个成功经验。它不要应用文的“八股”,结果搞得相当多青年学生不会写书信。应用文教学成了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解放以来,每次语文改革都有应用文问题,可是至今也未能彻底解决。这难道不值得语文教育界深入反思吗?
再一例是写字教学。观在的学生写字普遍很差,而过去的写字教学却非常成功。这是为什么呢?我以为,除去对书法重视程度够不够而外,传统书法教学效果极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套写字的“八股”,可以让学生很快入门。过去学写毛笔字,先习大楷,后习小楷。学写大楷,要从“描红”起手。而后就是“临帖”。为什么要“临帖”?因为,汉字书法的关键在于“问架结构”(又称“结体”、“结字”)得当。汉字的“间架”,不是简单地指“字形”(汉字“笔划”构字的排列组合方式),而是包括每个笔划的形状和笔划的安排在内。
比如,笔与笔之间的疏密、斜正、高矮、方圆等,都影响字的姿态。“临帖”就是为让孩子“结字”“易得位置”,说白了即是容易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通常“临”的帖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四大书体。这四体是什么?不就是书法教学入门的“范本”,“模式”吗?用我的话说,就是写字教学的“八股”!这个写字的“八股”,不能保证学生写出“创造性”来,但是,却可以让孩子写字规范,有体有式,不像“螃蟹爬”。至于,习字者日后有没有独创性,成不成为“书法家”,那就看他的“天赋”及努力程度了。俗话
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学只是起到“引导”入门的作用,哪个方法引导得快,就用哪个。传统书法教育之所以采用“模式化”的教法,就是为的它效率高,舍此而无它。
再举一例是国画教学。中国人学画水墨画也有一个“程式化”的教程。凡学画者几乎都受过《芥子园画谱》⑦的启蒙。该书把常见的素材分为11大类,有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名家山水画谱、兰谱、竹谱、梅谱、菊谱、草虫花卉谱、翎毛花卉谱、摹仿诸家花卉翎毛谱。其中,每一类都归总出几种基本样式,绘出图画范本,以供学画者仿照练习。例如,“树谱”中的“树法”就归结出19种画法样图,有:起手四歧、二株分形、一株交形、大小二株、三株穿插、三株对立、三株高低、五株法、鹿角法、露根法、蟹爪法、梅花鼠足点、
菊花点树、胡椒点树、含苞法、迎风取势法、垂枝法、根下衬贴小树、树中衬贴疏柳等画法。如果一个习画者仅仅止于临摹画谱,当然不会成为画家,有大造诣。因为这个绘画“八股”也只是一个画画入门的“跳板”而已。照着画谱绘画肯定没有一点创造性的。但是就初学者而言,有了这个“八股”就找到了绘画入门的“捷径”。至于,想成为一代宗师显然还要继续用功不可。可是,那就不是我们教学方法研究范畴的事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白,“八股文原理”应该视为作文教学中一条十分重要的基本原理。现代学校语文教育—百年来在作文教学方面作过许多探索。但是,由于它盲目地全面否定“八股文教育”,所以把中国传统教育的合理“内核”——“模式化”的教学方法,也—并抛弃了。作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种能力的发展、提高,主要不是通过“理论知识”学习获取的,而主要是通过“实际操作”得到的。现在的语文课本,有关作文教学部分的主要篇幅,都是各种文体写作的理论知识。照这样教学怎么能有效果呢?作文教
材应该向传统作文教学学习,其中包括“八股文教育”的宝贵经验,多搞些“八股”式的范本,少编些“写法”理论。作文教学只有从模仿入手,效果才会显著。
五、亟待扭转的—个观念误区
现在,提倡用“八股文”的方式来进行作文教学,肯定会受到很多人的反对。这与如今流行的作文教学的目标观念有很大关系。
人们会说,作文教学本该鼓励“创造性”思维,你怎么还鼓吹这种僵化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呢?其实,这是语文教育观念中的—大误区。
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对作文制定出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以为,以前的“教学大纲”没有搞明白,现在正在试行的“课程标准”在这一点上也仍然含糊不清。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基础教育。它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要求乃是一种“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一学段作文教学的目标应是一种所有求学者都能达到的、必需也是必备的基本水平。中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应是他生活、生存的一项基础能力、通用能力。我们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不能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作家、文学家、文章家,但是却必须要求他们具有日常社会生活普遍通用的文字水平。这样的目标观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所谓的“上不封顶”,即是说学生的“创造性”当然越高越好,教师应给予“鼓励”,推动他尽可能地有所发展。但是,另一方面所谓的“下要保底”却更重要,即是说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把那些高水平的东西当作课程目标,而应该以全体学生都能作到的“低水平”作为课程目标的“底线”。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是在这个必保的“底”上。这才是一种“大众主义”的作文教育观。
—旦这样—种作文教学的目标观建立起来,那么,“八股文原理”自然也就会有它的用武之地。因为,模式化的作文教学其适用性就在这个入门的“底线”上。它只能促进大多数平庸者进入写作之门,而不能保证佼佼者能发展出多大的“创造性”。一般的学生写文章,“八股”一点又有多大的害处呢?这总比文思混乱要强吧。我们的作文教学只要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语言通顺、思路清晰、条理顺畅也就应该十分满意了。虽然它没有什么“创造性”,但是它总归是作到“文从字顺”了。对于大多数普普通通的“未来公民”来说,这样的水平难道还不足够了吗!
故而,那种“精英主义”的作文教育观必须予以彻底扭转。这个误区不破除,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很难有大的改观。
注释:
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语文》第五册(文科限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4页:
②《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269--270页:
③《八股文小史》,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二年版;
④同注②;
⑤同注②,285-286页:
⑥《最新分类只牍大观》,上海文明书局,民国版;
⑦《芥子园画谱》,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8月版,27-30页。
2005年9月30日星期五
四、什么是“八股文”原理
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试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考察“八股文”,那么,事情就另当别论了。“八股文”在中国教育史上—共存续了八百多年,难道它毫无存在的价值?假如真的如此,那它又怎么能在中国文坛上风行这八个多世纪呢?黑格尔曾经说过—句名言:“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八股文”既然能够生存,八百多年,那就说明它在教育上肯定有其合理的、科学性的一面。我们在政治上否定“八股文”,并不妨碍在语文教育上研究、继承它的科学性。
纵观前面对“八股文”特点、结构范式的介绍,我觉得可以看出所谓“八股文”,实质上就是一种特定议论文在结构、章法上的一般模式。拟出“八股文”这个框架、模式,在教育、教学上是有一定益处的。简而言之,其利有二:
以从模仿入手,照猫画虎,依着葫芦画瓢,很快进入写作之门。反之,如果把它当成了作文不可移易的“定法”,即使学生已经度过“入门期”,却还让他们墨守成规,不许越雷池一步,那么,它肯定会束缚他们的创造性,变成学生进步的桎梏。“八股文”当年之所以走向灭亡,其中—个重要原因,就是旧时代的一些冬烘腐儒把它夸大成为文弄墨的“铁范”,而没有将它仅仅视为一种“常法”、“入门的初阶”所致。我们今天在评价“八股文”的历史功过时,—定要搞清这一点。“八股”之规定,在教学中导引学生议论思路方面是功不可没的。我想,在那些“八股文”过关的中举者之中,除去思想迂腐与否不论,单就写议论文的能力而言,又有多少人是文思混乱、言不及义呢?恐怕不会很多。学习应举的议论文写作,八股文的“基本模式”实属初学者最佳的桥梁与中介。有这个桥梁、中介和没有这个桥梁、中介,其学习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有它则快,则易;无它,则慢,则难。这应当就是八股文为什么能生存数百年的“理由”,当然也就是我们今天在语文教育上可资借鉴、继承的精髓。
由此亦可得知,什么是我所谓的“八股文原理”?即是指语文教育中:将学习对象予以“模式化”的这一教学原则。
其实,推开来讲,不仅是语文教育、学习写作议论文,儿童学习哪—种技能不是从模仿开始呢?模仿式学习甚至可以说是一切学习的开端。而模仿最简捷的途径就是把学习对象的“模式化”。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对这个道理理解、运用得十分精到。它采用“模式化”的地方很多,简直可以说“模式化”是它教学高效的一个法宝。这是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的—个重要区别。我们研究东西方文化差异,应把它列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予以说明。
比如,笔与笔之间的疏密、斜正、高矮、方圆等,都影响字的姿态。“临帖”就是为让孩子“结字”“易得位置”,说白了即是容易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通常“临”的帖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四大书体。这四体是什么?不就是书法教学入门的“范本”,“模式”吗?用我的话说,就是写字教学的“八股”!这个写字的“八股”,不能保证学生写出“创造性”来,但是,却可以让孩子写字规范,有体有式,不像“螃蟹爬”。至于,习字者日后有没有独创性,成不成为“书法家”,那就看他的“天赋”及努力程度了。俗话
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学只是起到“引导”入门的作用,哪个方法引导得快,就用哪个。传统书法教育之所以采用“模式化”的教法,就是为的它效率高,舍此而无它。
菊花点树、胡椒点树、含苞法、迎风取势法、垂枝法、根下衬贴小树、树中衬贴疏柳等画法。如果一个习画者仅仅止于临摹画谱,当然不会成为画家,有大造诣。因为这个绘画“八股”也只是一个画画入门的“跳板”而已。照着画谱绘画肯定没有一点创造性的。但是就初学者而言,有了这个“八股”就找到了绘画入门的“捷径”。至于,想成为一代宗师显然还要继续用功不可。可是,那就不是我们教学方法研究范畴的事了。
材应该向传统作文教学学习,其中包括“八股文教育”的宝贵经验,多搞些“八股”式的范本,少编些“写法”理论。作文教学只有从模仿入手,效果才会显著。
五、亟待扭转的—个观念误区
人们会说,作文教学本该鼓励“创造性”思维,你怎么还鼓吹这种僵化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呢?其实,这是语文教育观念中的—大误区。
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对作文制定出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我以为,以前的“教学大纲”没有搞明白,现在正在试行的“课程标准”在这一点上也仍然含糊不清。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基础教育。它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要求乃是一种“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一学段作文教学的目标应是一种所有求学者都能达到的、必需也是必备的基本水平。中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应是他生活、生存的一项基础能力、通用能力。我们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不能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作家、文学家、文章家,但是却必须要求他们具有日常社会生活普遍通用的文字水平。这样的目标观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所谓的“上不封顶”,即是说学生的“创造性”当然越高越好,教师应给予“鼓励”,推动他尽可能地有所发展。但是,另一方面所谓的“下要保底”却更重要,即是说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把那些高水平的东西当作课程目标,而应该以全体学生都能作到的“低水平”作为课程目标的“底线”。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是在这个必保的“底”上。这才是一种“大众主义”的作文教育观。
—旦这样—种作文教学的目标观建立起来,那么,“八股文原理”自然也就会有它的用武之地。因为,模式化的作文教学其适用性就在这个入门的“底线”上。它只能促进大多数平庸者进入写作之门,而不能保证佼佼者能发展出多大的“创造性”。一般的学生写文章,“八股”一点又有多大的害处呢?这总比文思混乱要强吧。我们的作文教学只要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语言通顺、思路清晰、条理顺畅也就应该十分满意了。虽然它没有什么“创造性”,但是它总归是作到“文从字顺”了。对于大多数普普通通的“未来公民”来说,这样的水平难道还不足够了吗!
故而,那种“精英主义”的作文教育观必须予以彻底扭转。这个误区不破除,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很难有大的改观。
注释: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4页:
⑦《芥子园画谱》,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8月版,27-30页。
2005年9月30日星期五
前一篇:教学论的基本矛盾范畴(续二)
后一篇:小资料:八股文题目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