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作家要像乔叶一样》发今日《新华书目报》

(2025-09-18 13:52:11)
标签:

巩义

河洛

旅游

文化

分类: 散文

我喜欢乔叶的作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她的语言,因为都是中原人,她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有一种亲近感、亲切感;二是她的为人,温和,谦逊,没有大作家的架子。她在省作协的时候,邀约她到巩义参加活动,几乎是每请必到,接触的多了,原来的上下级关系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她到北京以后,也到过巩义两次,一如既往的低调、随和。记得有人说过,作为一个作家,乔叶做到了“颗粒归仓”,似乎从未浪费过一个素材,她把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变成了她笔下的锦绣文章。特别是阅读了乔叶的散文集《要爱具体的人》之后,有个更加深刻的感受,喜欢写作的文友如果都能像乔叶一样,一定能写出好作品,一定能成为大作家。

乔叶观察力强,是一个有心人。乔叶的眼睛很“独”。每到一个地方,总能捕捉到其他人司空见惯且容易忽略的东西。我们也时常逛街,感觉一个字“累”,乔叶逛街,看到的都是有趣的事:在花店,与老板娘随意的交谈;在超市,跟大妈们“掐葱叶”学买菜;在美甲摊位,在老板和客户的评价下买围巾……其实,这些不都是我们的日常吗?但在乔叶笔下,变得很有意思,很有情趣(见《小日子》)。其实,幸福生活就是这样日常中的烟火气息。我想,这也是乔叶要告诉读者的。在遂昌(见《一把花籽》),乔叶途中休息的时候,她去采摘指甲花的时候,一个老太太帮忙给她采摘花朵和花籽儿。就是这样一件再简单不过的小事,乔叶在字里行间,写出了对指甲花的赞美以及对老太太的感激,饱含真情,心随花开。一个很普通很平常的乡下茶馆,在乔叶的眼里,写的富有真情,妙趣横生,“在河南,在这个乡下的小镇,居然有这么多的茶馆,有这么浓的茶风,还有这么多粗粝、洒脱且强韧的欢乐,真是不俗啊”(见《在乡下茶馆里》)。读到这里,我忍不住自言自语了一句,乔叶真真的是不俗啊。

乔叶多愁善感,是一个善良的人。我们去菜市场,往往会觉得嘈杂喧闹,乔叶去菜市场,“但见满眼葱葱翠翠,极有兴致地逛着”。她不喜欢吃荸荠,但是遇到卖菜的老人给荸荠起名“水仙花菜”,一下子买了两斤,因为她喜欢这个菜名,于是也就有了这篇《水仙花菜》。邮递员每次送信件到邮箱后,总会喊一嗓子“报纸到了”,因为这一喊,若是家里有人就能听到,就能及时读到报纸和信件了。乔叶就为不辜负邮递员这一声喊,只要在家,总会及时取走信件(见《陌生人所记》)。《饼的事》中有一个章节,写打烧饼的老板娘每次都要多给干苦力活的人一个烧饼。乔叶写的很有意味,“我羡慕这种人与人之间所拥有的高尚的怜悯、同情和理解。我在意这种不为任何功利所侵入的馈赠和关爱。将来,如果我遭遇生活任何形式的打击和颠覆,但愿我也会拥有这样一个珍贵的烧饼”。她得知一个老同学去世,以及门口超市的老板去世,颇为伤感地写了一篇《听秋风》,结尾她这样写到:“是啊,亲爱的人们,好好活,拼命活吧。我是你们爱你们。哪怕只是为了这爱,也请你们好好活。请尽量活得热烈一点儿,让秋风之后的沉寂冬天,来得晚一点儿吧。”只有心底善良、心怀感恩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才能有如此深刻且温暖的感悟。

乔叶见解独到,不是一个盲从的人。她写了去台湾时,台湾作家婉婉陪同她的一天中的点点滴滴(见《和婉婉在台北的一天》)。亲友分别时,我们常说“见一次,少一次”。结尾中乔叶这样写到:“……我却不能完全认同。这话针对未来而言,但对于记忆,见一次何尝不是多一次?要承认,我们其实就是生活在记忆里。”我们平常人买东西,特别是珠宝,几乎都喜欢买完美无缺的,但乔叶不一样,她买的是有疤的观音(见《有疤的观音》)。“……这世上的万物都不完美,即使观音。如果说完美的东西如神,那神其实是不配人的,唯有那些不完美的东西才配人用。”乔叶去朋友马晓艳家吃了一顿午饭(见《一顿家常午饭》),如果按照常规的写作套路,重点在午饭上,她主要写了与朋友母亲家常式的聊天,以及与朋友母女二人的合影,她把那种渴望温暖的感觉,拿捏得恰到好处,以至于我读到最后的时候,自己的眼角也湿润了。因为我和乔叶一样,亲人已经不在,母亲的气息只是存在了记忆中。

乔叶笔耕不辍,是一个勤奋的人。最初她在修武县的一个村小学教书的时候,业余时间就写散文、诗歌,“每个月收到的稿费,就超过了她的工资”。在没进河南省文学院,已经出了七本书。到了省文学院后,她开始转向小说写作,在此期间,写了《拆楼记》《认罪书》《藏珠记》等多部长篇。进入到鲁迅文学院学习她给自己加压驱动,推倒自己原来的写作理念,重新开始……就这样,乔叶凭着自己勤奋和努力,从村小学的一名教师到县文联、到河南省文学院、再到北京市作协的专业作家,一步步迈向更广阔的世界,终于写出了斩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宝水》。

如果每位写作者都能像乔叶一样,“要爱具体的人”,一定能成为乔叶那样的作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