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安国:小小说筑起的一座山
(2025-07-30 15:22:45)
标签:
巩义河洛文化小小说 |
分类: 专家、读者评论 |
小小说筑起的一座山(评论)
——小小说界的侯发山现象漫谈
曹安国
侯发山是河南小小说代表性作家之一,第八届小小说金麻雀奖、第三届曹雪芹华语文学大奖获得者。连年来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小小说1600多篇,全国权威性期刊《小说选刊》转载27篇,结集出版26部,7篇被改编成影视剧播出,并有作品被译介海外。更让人称奇的是其中有200余篇入选全国各地初、高中各类考试试卷,如《进城》入选山西省2020年中考试卷,《中国地图》入选2023年安徽省中考试卷,其中不少篇目入选二十多个不同学校不同试题的试卷,如果按篇次计算,早已逾千。用发山的话来讲,“好像有出题者专门盯着我,只要有作品发表出来,就拿来做试题”。选者之众,地域之广,蔚然形成一种侯发山现象。仅入选试卷这一点,纵观全国所有作家,在当前可查的现有资料中,似乎无出发山其右者。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唐·杜牧)。我与发山是要好的文友,共同生活于小城巩义。不管在老城区或新城区,相距都近在10分钟的路程之内。闲暇时,常就着一盘花生米抑或拍黄瓜等小菜,边品小酒边聊对文学的领悟和自己的文学主张。我几乎阅读过他的全部作品,可以说是看着他辛勤耕作,渐次成长,名扬全国的。
发山在和读者交流时多次说过,他之所以选择小小说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在企业上班,必须遵章守纪,写作只能见缝插针,没有精力谋划长篇大论;二是现在一切都进入快节奏时代,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去啃那些大部头,反倒是小小说喜闻乐见,读者群体广泛。所以他心无旁骛,潜心强攻,成为小小说创作的专业户。但也正是因为专注,不停地探索,千锤百炼,他才能脱颖而出,成为数万个小小说作家中的佼佼者之一。
读发山的小说,你会留下清晰的感受,就是他所有的小说都十分干净,充满正能量。托尔斯泰在回复罗曼罗兰的信中说:“艺术的目的不是别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团结,为了使人变得好一些、善一些,是为了对人类进步有利,是为了教育人。”发山就是这样做的。他常说:“社会肯定有阴暗面,假恶丑也存在,但并不占社会主流。作家写出来的东西要让读者看到希望,看到光明,进而产生积极的东西。一定要做到,写出来的文字能够让自己的子女看,教会他们辨别什么是真、善、美;能够让自己的父母看,让他们认识什么是假、恶、丑。”《手机》展现的是临危不惧的凛然正气,《心锁》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心存底线。一本《康百万》小小说集,也都是教人向善,机智生存,三观至正的动人故事,毫无尔虞我诈、色情引诱的情节语句。
发山的小说题材非常贴近生活,写的尽是他周围身边的人和事,采用平民视角,刻画平民形象,反映平民百姓的真实生活。原载《文艺报》2025年2月12日,入选2025年安徽滁州凤阳县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小说描写了小米在河洛剪纸非遗传承人曹姨部的帮助下,不但度过了难关,也爱上了河洛剪纸,最终成为河洛剪纸传承人,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一天和一年》写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盼,《康乡长的忙》中康乡长将计就计的巧妙扶贫,《康百万》中康百万的精明,《南京,北京》中的老人晚年遭遇,无不读来身临其境,栩栩如生,恍惚就是发生在身边同事或者邻居身上的事。
发山作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关注当下的热点和焦点,如《爱心菜》《我想亲亲你》就是描写疫情期间“全民齐心战疫”的作品;《暖心面》《忠孝图》就是记录豫晋洪水期间发生的感人故事;《我想不想脱贫》《康乡长的忙》刻画的是脱贫攻坚中基层干部一心为民的形象;《包龙图打坐开封府》《春天的约定》,讲述的是文旅人为地方文旅赋能的创新和艰辛,等等。这样的小说文字不冷,色调明亮,在阅读的同时,心里好像透进了一束光,让人感到了温暖,看到了光明。
发山出身农村,工作在企业车间,对基层百姓的命运有深切的理解,塑造的文学形象大多是基层的小人物,生动地展示小人物的真善美,非常接地气。他善于用个性化的语言描述人物的言行(参见《爱心菜》《玉米》《又是一年春天》),选取富有乡土气息的人物名字(如“治河”“水莲”“花珠”)以及对典型环境的描绘(如“鱼塘”、“莲鱼共养”、“希望站(起点)——幸福站(终点)”)来烘托人物,人物形象丰满,充分展现人性之美,读后令人感佩不已。象“春来”“香草”“山伯”“保民”这些名字,一听就会想到生活在最基层的芸芸众生,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
纵观发山的作品,其语言风格也自成一体,以朴实风趣、幽默灵动见长,通俗易懂且富有地方特色。例如,在《落叶》中对银杏叶的描述:“在阳光的照射下,在微风的吹拂下,像是一个个小精灵,闪闪烁烁,耀人的眼。一些叶子恋恋不舍地离开枝头,舞蹈着飘了下来,铺了一地的金黄,像是给大地铺了一张黄地毯。”《护林员老杨》中对老杨的描述:“等老杨跌跌撞撞跑到山下,他身上的衣服被荆棘扯得长一片短一截,脸上、胳膊上挂满了一溜一溜的血道子;他的两只黄球鞋不知什么时候跑丢了,两只脚掌上的血泡磨破又生出,血淋淋的让人惨不忍睹……”他能够以原生态的日常生活语言让人物更接近生活、贴近读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总括而言,发山专注敬业于小小说创作,其作品内容清净,思想阳光向上,题材贴近生活,人物接地气,语言朴实有趣,由此生成文本,形成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含中学生)便于理解接受的典范。从而逾千次的被选入中学语文试卷。
小小说进入课本由来已久。笔者早年做过中学语文教师,教过赵树理的《王寡妇看瓜》,鲁迅的《一件小事》,蒲松龄的《狼》,柳宗元的《黔之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版)》第二部分在课程目标中也要求“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我出过试卷也曾多次批改试卷,深知试卷命题的严肃性,因为这是对学生知识学习和人生成长的双重导向。发山的小说大批量地进入试卷,标志着他的小说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真正达到成熟并具备明显的典范性。
著名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协网络中心主任何弘这样评价侯发山现象:侯发山用小小说这种文体,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写出了美感,写出了意味,写出了韵致,是小说创作的佳构,作文教学的范本,文学赏析的名篇,值得阅读、值得欣赏、值得学习。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唐·杜甫)。发山文学上现在正处于金色的收获季节,以他的名字作引申,他用小小说筑成了人生的一座山,相信这座山上的风景会越来越优美,越来越迷人!
(选自《新乡日报》2025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