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木匠》入选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三开学试卷
(2024-09-03 08:22:19)
标签:
巩义河洛文化小小说 |
分类: 社会小小说 |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于木匠
侯发山
于木匠,顾名思义,是个木匠,邻村的,方圆十几里,就数他的手艺高。在过去那个年月,木匠有干不完的活儿,家里的桌椅板凳,包括柜子、床,除此之外,嫁闺女娶媳妇要打家具,人老了要做寿木,那时候还不兴火葬这一说。于木匠有了这手艺,日子过得从容散淡,不分农忙和农闲,背着刨子大锛之类的家具,走村串户,成为乡下的一道风景。大家当面尊称他“于师傅”,背后称呼他“愚师傅”或者“榆师傅”。为何?其中的原因是我成为他的徒弟后才知道的。
我的个子矮,中学毕业后,还没锄把高,爹让我跟于木匠混。说木匠虽然是个粗活儿,但好赖是个手艺儿,风吹不着,雨刮不到,也说不上有多累,进了雇主家,跟娘家人一样,高接远送。我答应了,于木匠不答应。爹不知道跑了多少趟,于木匠才松口。
第一天,师父就问我:“你想学油漆还是学木工?”师父会做家具,也会给家具上漆,即油漆匠的活儿也会干,是个全把式。
我说:“都学。”爹给我说过,学会武艺不压身。多一样手艺,多一条活路。
“别蹬鼻子上脸,给你点颜色,就想开染坊啊?”师父冷着脸,像是隔壁老王欺负了他似的。
我不知道师父的意思,傻乎乎地瞅着他。
师父说:“只能学一样。”
我想了想,觉得油漆匠的活路简单,不就是拿起刷子涂抹吗,跟小时候用尿泥糊墙壁差不多,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便说:“学木工。”
于木匠没再说话,算是应允了。
木工的活儿看似粗活儿,实际是个细活儿,不比教书先生轻松。师父做家具不画图纸,都在脑子里装着。他对着雇主给的木料看一眼,开始动手了,先是打墨儿解板,接下来是拚制板和撑,再用刨子推光,熬胶合缝,紧接着是凿眼开榫……他忙活的时候,哑巴似的极少说话,让我打下手。有时候,我手脚迟一点,他就会用身边的工具惩罚我,或用尺子打我,或用铅笔戳我。我不敢有任何反抗的行为,自己还小,真打起来也不是他的对手。有时觉得一天也干不下去,真想撂挑子。想着爹低三下四求他的样子,我忍了,拿着“徒弟徒弟,三年奴隶”的古话来安慰自己。
那天晚上,给一户人家做完活儿后,天已经黑得瞅不到人影了。主人再三挽留,师父拒绝了,说:“三四里路,抬脚就到家了。”走出大门没多远,师父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说:“说好的,管吃不管住,不能让人拿了话柄。”
走到半路,忽然,路旁窜出一只野狗,可能看我个子小好欺负,不吭不声扑到我的腿上咬了一口,然后转身跑了。我哇地声哭了,既害怕又疼痛。师父挥舞着手中的铁斧,狠狠地对着逃跑的野狗叫道:“有种冲我来啊?”然后,他背上我,一路小跑来到镇卫生院,谁知道,镇里没有狂犬疫苗,他就拦了辆顺路的货车,把我送到县防疫站打了疫苗,回来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后来,我爹要给师父费用作为酬谢。师父不耐烦地说:“六个指头挠痒,多一道子。跟着我出的事,咋能让你出钱?”
学徒三年期满的时候,本村的张全请师父做一个梳妆台。师父照例去看主人家备的料。张全说:“有剩余的料头,可以做个小板凳或小桌子。”“料头”指的是做完家具后剩余的边角料。
“你方圆左近打听一下,老于打家具,哪有多余的料头?”师父的脸色阴沉着,一瞅就是不高兴。
张全知道自己捅到了蚂蜂窝,陪着笑脸解释:“于师傅,我不是那个意思,真不是那个意思。”
师父不再理睬他,开始选木料。
果然,梳妆台做好后,没有剩余一块板一根梁撑,地上只有白花花的锯末和刨花。时间久了,我便明白师父的话,高明的木匠从来不浪费木料,用料头做小家具那是同行在讨好主人,在遮自己的丑。
梳妆台做好后,张全拿出事先预备好的油漆,让师父给刷上颜色。
师父拒绝了,说:“我只做家具,不干这活儿。”
“您不是会这个吗?”张全不以为然地说。在他看来,那是放羊拾柴火,顺手捎带的事。
“会也不干!” 师父的话硬邦邦的,落在地上都能砸个坑。
“我可以加钱。”
“加钱也不干。” 师父一边收拾家具一边说。
张全没辙,只得讪讪地说:“好,好,我再找油漆匠。” 看他的表情,好似还有“离了王屠户,不吃连毛猪”的意思。
师父真是不开窍,他是愚蠢还是脑袋就是榆木疙瘩?还是怕我学了他的本事?回来的路上,我忍不住问他:“师父,有钱怎么不赚呢?”
师父叹口气,说:“巩县有个康百万庄园,镇园之宝是留余匾,匾上讲,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遇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啰嗦这么多,到底说的啥呢,就是说凡事留有余地,给别人留口饭吃,不能做尽做绝了。”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师父好可亲,好可爱,真想跟着他再学三年。
原载《百花园》2024年第5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匠虽然做的是粗活儿,但是风吹不着,雨打不到,也说不上有多么累,所以木匠的生活都过得比较从容散淡。
B.于木匠是位油漆和木工的全把式,但他认为带徒授艺要有所保留,不能倾囊相授,可是爹想让“我”两样都学习。
C.于木匠严厉的教授方式让“我”一天也干不下去,但“我”还是忍了下来,因为“我”不想辜负爹的一片苦心。
D.文本通过张全想用料头做小家具和让于木匠给家具上漆两个情节,批评了个别木匠技艺不精、做事太绝的现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多次使用俗语、歇后语,如“徒弟徒弟,三年奴隶”等,通俗又生动。
B.于木匠连夜带“我”打疫苗,与他授艺的严厉形成对比,丰富了人物形象。
C.文本用大段文字,借于木匠之口介绍“留余匾”,来凸显于木匠学问渊博。
D.文本以“我”向于木匠学艺为线索逐层展开,结构清晰完整,情节集中紧凑。
8.于师傅为什么被称作“榆师傅”?(4分)
9.侯发山小说一个鲜明特点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保持平民的本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6.C [解析] A项,曲解文意,文中说“于木匠有了这手艺,日子过得从容散淡”。B项“认为带徒授艺要有所保留,不能倾囊相授,可是爹想让‘我’两样都学习”错误。D项“批评了个别木匠技艺不精、做事太绝的现象”错误。
7.C [解析] “来凸显于木匠学问渊博”错误。
8.“榆”与“于”谐音,也符合木匠的职业特点。于师傅性格特点与榆木有相似性。他只肯教我一样手艺、不夜宿在主人家里、拒绝漆梳妆台等思想行为,像榆木疙瘩一样固执。
【评分标准】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以平民视角,刻画平民形象。以“我”这个学徒工的视角,刻画“于木匠”等平凡百姓的形象。关注平民生活,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文中于木匠走村串户揽活、教徒弟学木工等情节,反映了平民百姓的真实生活。发现并赞美平凡百姓身上朴素善良的人性之美。
【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