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语文试卷
(2022-05-26 09:12:46)
标签:
巩义河洛文化小小说 |
分类: 生活点滴 |
辽宁省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改革开放以来,影视产业在日益推向市场的同时,其重大题材的选题和创作,日益成为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诸如“五个一工程”、华表、金鸡、天等国家重要奖项的激励下,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各种扶持基金的积极引导下,如何打造主旋律影视作品的精品创作,成为越来越多的影视制作团队关注的焦点问题。
类型叙事是影视工业一种成熟的叙事范式,是影视创作主体和受众之间的一种审美契约。近年来,新主流影视作品创作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创作主体日益尊重影视作品类型叙事的审美规律,注重以类型的话语表达影视作品的主流价值建构,缝合了原本横亘于主流叙事和商业话语之间鸿沟,实现了口碑和票房、收视率共赢的格局。
动作片由于高强度的情节冲突和简明流畅的叙事节奏,长期以来一直拥有广泛的观众群体。《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新主流电影,显然采用了动作片的叙事类型,影片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和令人炫目的剪辑节奏,充满了一种戏剧张力,令人欲罢不能。《金刚川》《长津湖》则明显采纳了战争片的叙事技巧,影片在展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的同时,谱写了一曲抵御外敌、壮怀激烈的英雄颂歌,令人感动不已。
值得注意的是,新主流影视作品在创作中同样注意借鉴海外优秀影视作品乃至文学艺术的叙事范式。如2020年上映的《夺冠》,影片在打造体育竞技的类型话语的同时,将纪实与虚构两种风格融为一体。影片精心截取了中国女排夺冠征程中最具有意义的三次比赛场景,显然与《国王的演讲》主人公意味深长的三次演讲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但升华了主题,而且唤醒了与中国女排夺冠而同频共振的众多观众的个人记忆和时代记忆。
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成为活跃在视听网络平台重要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近年来,新主流影视作品日益注重以一种充满朝气的青春叙事,吸引青年观众的喜爱与共情。如2007年播出的《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以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等为代表的青年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春岁月,在塑造伟人的主题影视创作中可谓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此后,诸如《中国1921》《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都格外注重展示一代伟人在革命时期的青春风采。很显然,新主流影视作品的这种青春叙事,“让故事有温度有情感,将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转化为互联网时代青年一代易于理解的影像符号话语体系,从而巧妙地将其所表达的主题,内化为青年观众自身的情感判断和价值体系,最终赢得青年人的广泛认同与共鸣”。
在后全球化时代,新主流影视作品的崛起与走红,成功地抵御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欧美大片对本土文化的冲击。1994底,国家主管部门决定每年可以以分账的方式引进“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海外大片,曾引发巨大争议,有人因此忧心忡忡,认为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海外大片将有可能垄断国内本土市场,击垮乃至摧毁中国影视工业的发展基础。事实证明,正如中国经济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投身于全球经济的大循环竞争而不断茁壮成长,并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影视在海外影视的冲击下,同样加快了创作观念与题材内容的转型与拓展,以及影视工业体系改革与建设,并最终在2020年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票房市场。
令人瞩目的是,近年来好莱坞大片由于过于倚重视觉奇观而在中国电影市场失去了其曾经拥有的票房号召力,而新主流电影却由于工业化的制作、题材的创新和类型化的青春话语而开始高居国内年票房榜前列。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10月11日,2021年度中国电影票房榜前十位影片,有8部均为国产制作,每部票房均超10亿元以上,其中《长津湖》票房突破40亿,高居年度票房榜冠军。新主流电视剧在美剧、韩剧、日剧等激烈竞争格局中同样脱颖而出,《觉醒年代》叛逆者》理想之城》等剧作的收视率名列前茅,成为国内观众竞相关注的收视对象。在这个意义上,新主流影视作品的崛起与传播,将个人情感、个人英雄性格塑造与国家主流文化、民族形象相互交融,以类型化的叙事话语承载家国想象和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将以一种独特的影像魅力,建构与弘扬具有共享价值的人类共同体美学。
(摘编自《主旋律影视作品走红的密码》,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类型叙事可使影视创作主体和受众之间达成审美契约,已经成为影视工业成熟的叙事范式之一。
B.《金刚川》长津湖》利用战争片的叙事技巧,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惨烈和英雄保家卫国的豪情。
C.《夺冠》截取的中国女排夺冠的三次比赛场景,可谓是《国王的演讲》主人公三次演讲的翻版。
D.中国影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票房市场得益于创作观念、题材内容以及影视工业体系的改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来越多的影视制作团队关注点在打造主旋律影视的精品创作上,应归功于国家重要奖项的激励。
B.《恰同学少年》在塑造伟人的主题影视创作中另辟蹊径,达到了吸引青年观众的喜爱与共情的目的。
C.《中国1921》等影片格外注重展示一代伟人在革命时期的青春风采,融入了青春叙事的时代潮流。
D.2021年度有8部国产电影跃入中国电影票房榜前十位,表明新主流电影正逐渐赢得人心和市场。
3.下列对原文中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主流影视作品能赢得口碑和票房、收视率,关键是这类作品的创作主体尊重了影视作品类型叙事的审美规律。
B.新主流影视作能巧妙地将表达的主题内化为青年观众的情感判断和价值体系,而赢得他们广泛的认同与共鸣。
C.近年来好莱坞大片因过于倚重视觉奇观而失去它的票房号召力,而使新主流电影开始高居国内年度票房榜前列。
D.新主流影视作品以类型化的叙事话语承载家国想象和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与弘扬了人类共同体美学。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5.我国当前应如何健康发展新主流影视产业?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南泥湾
侯发山
直到父亲去世,我才解开他身上所有的谜。
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曾问过父亲:“大,我的爷爷奶奶呢,我怎么没见过他们?”父亲说:“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父亲说这话的时候,面无表情,冷冰冰的,吓得我以后再也不敢提这个话题了。事实上,父亲不是没有见过爷爷奶奶,是他没有印象了。我曾悄悄地问过母亲。母亲说她也不知道父亲的底细,父亲是“流浪”到她们村的,只说自己是个孤儿。后来,我查了查资料,父亲是1961年来的。当时,受自然灾害的肆虐,好多人缺吃少穿,四处流浪,父亲所说的话应该属实。我所在的村子是米脂的一个小山村,有的是土地,只要不惜力气,便饿不死人。父亲可能是奔着这个来的。他当时20岁,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姥爷家没有男孩,看他老实、勤快,便收留了他。三年后,跟与他年龄相仿的母亲成婚,算是入赘。我出生后,依照入赘的习俗,姓氏随母。
后来搞运动,父亲因为是外来人口且身份不明成了批斗对象,说他是国民党特务,也有说他是苏联特务,经常被喊来叫去。他每次回来,身上少不了带着伤疤。母亲忍不住哭哭啼啼,他就瞪母亲:“哭啥哭!我还没死呢!”母亲不哭了,却还是不住地抹眼泪。有一天,那些批斗父亲的人来抄家,从家里的地窖中找到一个保存完好的箱子,打开箱子,里边有一个小包裹-他们以为“铁证如山”,没想到打开包裹,竟是两张烈士证书,一张是爷爷的,一张是奶奶的!至此,大家才知道,我的父亲是烈士的遗孤,我的爷爷和奶奶在抗战中牺牲了。
当时,我已经上初中,不是一般的懂事,我想知道更多的真相,也想为父亲讨个公道。父亲没好气地对我说:“战场上死的人多着呢,有的连个后代都没有,他们找谁说去?”
说实话,我不只是想为父亲要个待遇,也想为母亲、为我讨点好处,看到父亲如此固执,我便死了心。
得知父亲的身份后,村里人才对他另眼相看,不再找他的茬儿。父亲难得“清闲”,一心一意地开垦荒地,除了下雨、落雪,他都在山上的旮旯角落忙活,这里扒扒,那里垒垒,捡出石头,拔掉杂草,都给弄出大小不等、规则不一的地来。那时还是大集体,土地还没有分包到人,他把那些开垦出来的土地交给公家。有的地块小,其实根本算不上地,仅能站下一头牛,生产队不要,他便自己撒下种子,或菜,或庄稼。我记得有块“地”,年年收四五棵玉米,因为地块太小了,实在不能多种。
到了1982年,我已经上高中了。榆林市来了几个人,找到父亲,要落实政策,为他恢复工作。这时候,我才明白,父亲原在榆林市某厂矿工作,六十年代初,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生活物资异常匮乏,父亲响应国家返乡务农的号召,主动报了名。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父亲拒绝了。来人不忍放弃,再三恳请,父亲说:“这里有吃有喝,我已经习惯了。”父亲又说:“我已经四十来岁了,还去干啥?把岗位留给年轻人吧。”
不止榆林来的人失望,我和母亲也很失望。父亲不满我和母亲的表现,说:“当农民咋啦?种地吃粮,问心无愧。”
父亲的老家是河南,他为什么没有回老家却来到了米脂?我说出了心中的疑惑。“老家没亲人了,那地方也难……再说,米脂的婆娘,绥德的汉。”父亲说到这里,不自然地挠了挠头。当时母亲也在旁边,撇了撇嘴:“还老实呢。”父亲赧然一笑,算是回应母亲的嗔怪。
我没考上大学,回到了农村,曾有过外出打工的想法,都让父亲给堵了回去。这时候,土地已经承包到户,父亲的干劲更足了。天不亮就带着我下地,晚上星星出来了,还在地里忙活。在我们那个村,年年就属我家打的粮食多。吃不完,便积攒起来,遇到哪里有了难,捐,可劲儿地捐。为此,家人没少跟他闹别扭。
2021年夏的一天,父亲忽然感觉身体不适。我要送他去医院,他说:“我知道自个儿的病,上医院白花钱。八十个春夏秋冬了,就是一台机器也该歇歇了。”尽管父亲这样说,我还是请了村医。村医诊断后,开了点药走了,临走他留下话:“赶紧准备后事吧。”
没过两天,父亲便溘然长逝。老人家临咽气的时候,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我:“我是在南泥湾出生的,刚满一岁,你奶奶和你爷爷一道南下上了前线……是南泥湾的南瓜汤、小米粥把我养活大的。我来到米脂,总想着离南泥湾近一些,有机会回去看一看。”
我依照父亲的遗愿,背着他的骨灰来到了南泥湾。看到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后悔真相知道的太晚了,没早点带他老人家来。
我一直羞于说出父亲的名字,现在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他老人家的大号叫南泥湾。这是他在南泥湾时那些叔叔婶婶给起的昵称,他一直没改过。父亲去世后,我征求母亲的意见,把姓改成了“南”。
(摘编自《教师报》)
文本二:
文学构思的第二个层面属于微观方面,是对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的细微构想,类同于建筑规划中的施工图纸设计,具体规定了长度、宽度、高度、墙体厚度、门窗大小等数据及施工方法。没有构思,创作就没有了中心,没有了灵魂,注定不能结出优秀成果。因此,构思这一核心作用不容轻视。创作就是创新,力求出新。用好素材、使之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是构思的灵魂所在。构思决定作品的主题高下、人物形象的丰满赢弱、篇章结构的优劣和语言运用的妥否。
(节选自曹安国《侯发山小小说构思艺术技巧初探》)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用一句话独立成段,既简单交代了父亲去世的事实,又巧妙地设置了悬念。
B.小说运用“我”回忆追述的方法来塑造父亲的形象,让人物形象显得真实、厚重。
C.第段均写到“我”想利用父亲的身份捞点好处,意在表现“我”的自私狭隘。
D.本文语言富有生活气息,作者用平和朴素的语言达到了以俗为雅、以拙为巧的效果。
7.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着墨不多的母亲形象,看似可有可无,但实际上是塑造父亲形象时不可或缺的人物。
B.文本一叙写榆林市来人要为父亲恢复工作一事,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展现了人物性格特点。
C.文本二就文学构思的微观方面进行阐述时,用建筑规划中的施工图纸设计作了生动形象的类比。
D.根据文本二的说法,我们进行文学创作时,只要在构思上下足功夫,就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8.文本一在刻画“父亲”的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二指出,“构思决定作品的主题高下、人物形象的丰富赢弱、篇章结构的优劣和语言运用的妥否。”请结合文本一的具体内容,谈谈小说结尾处多次提到“南泥湾”这一构思的妙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时左卫将军陈光请伐赵,诏遣光攻寿阳。谟上疏曰:“寿阳城小而固。自寿阳至琅邪,城壁相望,一城见攻,众城必救。又,王师在路五十馀日,前驱未至,声息久闻,贼之邮驿,一日千里,河北之骑,足以来赴。夫以白起、韩信、项籍之勇,犹发梁焚舟,背水而阵。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猝至惧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无战。而顿之坚城之下,以国之爪士击寇之下邑,得之则利薄而不足损敌,失之则害重而足以益寇,惧非策之长者也。”乃止。
初,陶侃在武昌,议者以江北有邾城,宜分兵戍之。侃每不答,而言者不已。侃乃渡水猎,引将佐语之曰:“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且吴时戍此城,用三万兵,今纵有兵守之,亦无益于江南;若羯虏有可乘之会,此又非所资也。”
及庾亮镇武昌,卒使毛宝、樊峻戍邾城。赵王虎恶之,以夔安为大都督,帅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将军、兵五万人寇荆、扬北鄙,二万骑攻邾城。毛宝求救于庾亮,亮以城固,不时遣兵。
九月,石闵败晋兵于沔阴,杀将军蔡怀;夔安、李农陷沔南;朱保败晋兵于白石,杀郑豹等五将军;张貉陷邾城,死者六千人,毛宝、樊峻突围出走,赴江溺死。夔安进据胡亭,寇江夏;义阳将军黄冲、义阳太守郑进皆降于赵。安进围石城,竟陵太守李阳拒战,破之,斩首五千馀级,安乃退。遂掠汉东,拥七千馀户迁于幽、冀。
是时质亮犹上疏欲迁镇石城,闻邾城陷,乃止。上表陈谢,自贬三等,行安西将军;有诏复位。以辅国将军庾怿为豫州刺史,监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诸军事,假节,镇芜湖。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猝至/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无战
B.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猝至/惧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无战
C.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猝至/惧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无战
D.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猝至/惧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无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皇帝的命令文书称诏书。汉以后,凡朝廷有大政事、大典礼,布告臣民者,概称诏书。诏书也称诏策、诏令、诏旨。
B.羯,即羯族,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后赵政权,是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族贵族的奴隶军队。匈奴造反的时候,羯人强大,成为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之一。
C.晋,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西晋为大一统王朝,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陶侃属于西晋时期。
D.假节,假以符节,持节。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晋代假节平时没有权利处置人,战时可斩杀犯军令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谟认为,用精锐部队攻打寿阳这样坚固的小城,即使取得胜利也并不值得,如果失败则损失惨重,最终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
B.陶侃认为,邾城外部与各夷族接壤,如果分兵戍守,夷人一定会领兵前来侵犯,导致祸乱,况且占据邾城又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
C.庾亮派人戍守邾城,遭到后赵反制,后赵一面侵犯荆州和扬州的北部边境,一面进攻邾城,庾亮没有及时派兵增援,邾城终被攻下。
D.后赵大都督夔安先后进犯胡亭、江夏、石城、汉东,一路势如破竹,晋将投降,夔安最终挟持民众七千多户迁徙到幽州、冀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以白起、韩信、项籍之勇,犹发梁焚舟,背水而阵。
(2)且吴时戍此城,用三万兵,今纵有兵守之,亦无益于江南。
14.选文中蔡谟和陶侃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概括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登凌歊台
许浑
宋祖凌歌乐未回,三千歌舞宿层台。
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
行殿有基荒荠合,寝园无主野棠开。
百年应作万年计,岩上古碑空绿苔。
【注】凌歆台:在安徽省黄山之巅,或云台高可以凌涤暑气。此诗题下注:“台在当涂县北五里,宋武帝所筑。”行殿:天子行幸的宫殿。寝园:墓陵之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极力渲染宋武帝南游筑台的盛况,生动展现了宋武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形象。
B.颔联巧妙使用“尽”“消”“出”“来”四个动词为诗人眼前的春景图增添了流动感。
C.颈联用行殿陈迹中长满的荠菜和无主陵园中开着的野海棠花渲染了静谧清幽的环境。
D.作者先通过艺术想象描写前代之情景,再补写眼前景物,这样写更便于抒发感情。
16.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蕴含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从剑阁的险要引出政治形势,用“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3)黄鸟又名黄莺、黄鹂、仓庚等等,是一种美丽可爱、富有灵性的普通候鸟,很多古诗词句中都不乏它们的身影,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自然地理景观的角度而言,在这个星球上,大概很难再有一个地方,能够像卑诗省这样
。这里有海岸和雨林,又有雪山和冰川;有河谷和瀑布,又有湖泊和草原;甚至还有湿地和沙漠……当这些原始纯净的风光组合在一起,最终孕育了卑诗一连串国家公园、省立公园和区域公园。与此同时,(
),在此繁衍后代,
对于卑诗省的整体地理环境,如果用一种比较浪漫的形容,那就是“山与海的交融”。卑诗省西部濒临太平洋,由于崎岖地势影响,海岸较为破碎,长达数千公里的海岸线犬牙交错,参差不齐,甚至还分布着一系列 的岛屿,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温哥华岛。从海岸边向内陆深入,便是雄伟高耸的落基山脉,它 ,如同一道天地屏障,阻止了太平洋的水汽向内陆流淌,并同时延及、贯穿整个卑诗省,奠定了该地域的地形。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丰富多彩 延绵不绝 鳞次栉比 横贯连绵
B.琳琅满目 生生不息 鳞次栉比 横贯连绵
C.琳琅满目 延绵不绝 星罗棋布 横亘连绵
D.丰富多彩 生生不息 星罗棋布 横亘连绵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众多生灵仰赖这里为家园,一个庞大而富饶的生态系统蕴含在这壮丽的风景间
B.在这壮丽的风景间,也蕴含着一个庞大而富饶的生态系统,众多生灵仰赖这里为家园
C.在这壮丽的风景间,众多生灵仰赖这里为家园,也蕴含着一个庞大而富饶的生态系统
D.一个庞大而富饶的生态系统蕴含在这壮丽的风景间,众多生灵仰赖这里为家园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同一道天地屏障,阻挡了太平洋的水汽向内陆进入,并同时延及、贯穿整个卑诗省,奠定了该地域的地形。
B.如同一道天地屏障,阻止了太平洋的水汽向内陆深入,并同时延及、贯穿整个卑诗省,奠定了该地域的地形基础。
C.如同一道天地屏障,阻挡了太平洋的水汽向内陆深入,并同时贯穿、延及整个卑诗省,奠定了该地域的地形基础。
D.如同一道天地屏障,妨碍了太平洋的水汽向内陆流淌,并同时贯穿、延及整个卑诗省,奠定了该地域的地形。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的话告诉我们,
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长期饱食会导致大脑早衰。饱食后胃肠道循环血容量增加,造成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使脑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有研究者指出,饱食可以诱发人脑内一种名为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产生,其数量的增长与食量成正比。这种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是促使脑动脉硬化的元凶,而脑动脉硬化与老年痴呆密切相关。有数据表明,约30%的老年痴呆患者在其青壮年时都有长期饱食的习惯。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个新的难度动作,我每天练6个小时,一直重复练这一个动作,可能需要一个夏天才能去完成这个动作。
---苏翊鸣
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刘同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泰戈尔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论述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改革开放以来,影视产业在日益推向市场的同时,其重大题材的选题和创作,日益成为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诸如“五个一工程”、华表、金鸡、天等国家重要奖项的激励下,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各种扶持基金的积极引导下,如何打造主旋律影视作品的精品创作,成为越来越多的影视制作团队关注的焦点问题。
类型叙事是影视工业一种成熟的叙事范式,是影视创作主体和受众之间的一种审美契约。近年来,新主流影视作品创作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创作主体日益尊重影视作品类型叙事的审美规律,注重以类型的话语表达影视作品的主流价值建构,缝合了原本横亘于主流叙事和商业话语之间鸿沟,实现了口碑和票房、收视率共赢的格局。
动作片由于高强度的情节冲突和简明流畅的叙事节奏,长期以来一直拥有广泛的观众群体。《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新主流电影,显然采用了动作片的叙事类型,影片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和令人炫目的剪辑节奏,充满了一种戏剧张力,令人欲罢不能。《金刚川》《长津湖》则明显采纳了战争片的叙事技巧,影片在展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的同时,谱写了一曲抵御外敌、壮怀激烈的英雄颂歌,令人感动不已。
值得注意的是,新主流影视作品在创作中同样注意借鉴海外优秀影视作品乃至文学艺术的叙事范式。如2020年上映的《夺冠》,影片在打造体育竞技的类型话语的同时,将纪实与虚构两种风格融为一体。影片精心截取了中国女排夺冠征程中最具有意义的三次比赛场景,显然与《国王的演讲》主人公意味深长的三次演讲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但升华了主题,而且唤醒了与中国女排夺冠而同频共振的众多观众的个人记忆和时代记忆。
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成为活跃在视听网络平台重要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近年来,新主流影视作品日益注重以一种充满朝气的青春叙事,吸引青年观众的喜爱与共情。如2007年播出的《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以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等为代表的青年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春岁月,在塑造伟人的主题影视创作中可谓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此后,诸如《中国1921》《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都格外注重展示一代伟人在革命时期的青春风采。很显然,新主流影视作品的这种青春叙事,“让故事有温度有情感,将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转化为互联网时代青年一代易于理解的影像符号话语体系,从而巧妙地将其所表达的主题,内化为青年观众自身的情感判断和价值体系,最终赢得青年人的广泛认同与共鸣”。
在后全球化时代,新主流影视作品的崛起与走红,成功地抵御了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欧美大片对本土文化的冲击。1994底,国家主管部门决定每年可以以分账的方式引进“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海外大片,曾引发巨大争议,有人因此忧心忡忡,认为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海外大片将有可能垄断国内本土市场,击垮乃至摧毁中国影视工业的发展基础。事实证明,正如中国经济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投身于全球经济的大循环竞争而不断茁壮成长,并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影视在海外影视的冲击下,同样加快了创作观念与题材内容的转型与拓展,以及影视工业体系改革与建设,并最终在2020年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票房市场。
令人瞩目的是,近年来好莱坞大片由于过于倚重视觉奇观而在中国电影市场失去了其曾经拥有的票房号召力,而新主流电影却由于工业化的制作、题材的创新和类型化的青春话语而开始高居国内年票房榜前列。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10月11日,2021年度中国电影票房榜前十位影片,有8部均为国产制作,每部票房均超10亿元以上,其中《长津湖》票房突破40亿,高居年度票房榜冠军。新主流电视剧在美剧、韩剧、日剧等激烈竞争格局中同样脱颖而出,《觉醒年代》叛逆者》理想之城》等剧作的收视率名列前茅,成为国内观众竞相关注的收视对象。在这个意义上,新主流影视作品的崛起与传播,将个人情感、个人英雄性格塑造与国家主流文化、民族形象相互交融,以类型化的叙事话语承载家国想象和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将以一种独特的影像魅力,建构与弘扬具有共享价值的人类共同体美学。
(摘编自《主旋律影视作品走红的密码》,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类型叙事可使影视创作主体和受众之间达成审美契约,已经成为影视工业成熟的叙事范式之一。
B.《金刚川》长津湖》利用战争片的叙事技巧,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惨烈和英雄保家卫国的豪情。
C.《夺冠》截取的中国女排夺冠的三次比赛场景,可谓是《国王的演讲》主人公三次演讲的翻版。
D.中国影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票房市场得益于创作观念、题材内容以及影视工业体系的改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来越多的影视制作团队关注点在打造主旋律影视的精品创作上,应归功于国家重要奖项的激励。
B.《恰同学少年》在塑造伟人的主题影视创作中另辟蹊径,达到了吸引青年观众的喜爱与共情的目的。
C.《中国1921》等影片格外注重展示一代伟人在革命时期的青春风采,融入了青春叙事的时代潮流。
D.2021年度有8部国产电影跃入中国电影票房榜前十位,表明新主流电影正逐渐赢得人心和市场。
3.下列对原文中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主流影视作品能赢得口碑和票房、收视率,关键是这类作品的创作主体尊重了影视作品类型叙事的审美规律。
B.新主流影视作能巧妙地将表达的主题内化为青年观众的情感判断和价值体系,而赢得他们广泛的认同与共鸣。
C.近年来好莱坞大片因过于倚重视觉奇观而失去它的票房号召力,而使新主流电影开始高居国内年度票房榜前列。
D.新主流影视作品以类型化的叙事话语承载家国想象和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与弘扬了人类共同体美学。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5.我国当前应如何健康发展新主流影视产业?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观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行文思路的理解与分析。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进而概括作答。
【解答】(1)C.“可谓是《国王的演讲》主人公三次演讲的翻版”错,原文第四段只是说“显然与《国王的演讲》主人公意味深长的三次演讲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选C。
(2)A.“应归功于国家重要奖项的激励”错,由原文第一段“在诸如‘五个一工程’、华表、金鸡、飞天等国家重要奖项的激励下,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各种扶持基金的积极引导下”可知,应是还有“国家和地方政府各种扶持基金的积极引导”的因素。
故选A。
(3)A.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二段内容可知,“关键是这类作品的创作主体尊重了影视作品类型叙事的审美规律”说法片面,还应包括“注重以类型的话语表达影视作品的主流价值建构,缝合了原本横亘于主流叙事和商业话语之间的鸿沟”两个因素。
C.强加因果,根据第七段内容可知,“而使新主流电影开始高居国内年度票房榜前列”的原因,不是“近年来好莱坞大片因过于倚重视觉奇观而失去它的票房号召力”,而是“新主流电影却由于工业化的制作、题材的创新和类型化的青春话语而开始高居国内年度票房榜前列”。另外“因过于倚重视觉奇观而失去它的票房号召力”也缺少“在中国电影市场”的限制。
D.未然变已然,原文第七段说的是“将以一种独特的影像魅力,建构与弘扬具有共享价值的人类共同体美学”。
故选B。
(4)文章共有七段,第一段从“改革开放”入手,总述“如何打造主旋律影视作品的精品创作,成为越来越多的影视制作团队关注的焦点问题”的观点。第二段围绕“类型叙事是影视工业一种成熟的叙事范式,是影视创作主体和受众之间的一种审美契约”展开,第三至六段,紧承第二段话题。最后一段《长津湖》《觉醒年代》等作品为例,对我国当前新主流影视作品类型叙事进行分析和评价。由此可知文章是总分的论述结构。
(5)根据“重大题材的选题和创作,日益成为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得出: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要做好重大题材的选题、创作的引导工作。根据“在诸如‘五个一工程’、华表、金鸡、天等国家重要奖项的激励下,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各种扶持基金的积极引导下……”可以得出: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资金的扶持以及发挥国家重要的奖项刺激作用。根据“新主流影视作品在创作中同样注意借鉴海外优秀影视作品乃至文学艺术的叙事范式”得出:借鉴海外优秀影视作品乃至文学艺术的叙事范式。根据“年轻人成为活跃在视听网络平台重要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近年来,新主流影视作品日益注重以一种充满朝气的青春叙事,吸引青年观众的喜爱与共情”得出:借助年轻人日益成为视听网络平台重要的参与者和传播者的有利条件,用充满朝气的青春叙事来吸引青年观众的喜爱与共情。根据“以类型化的叙事话语承载家国想象和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将以一种独特的影像魅力,建构与弘扬具有共享价值的人类共同体美学”得出:用类型化的叙事话语承载家国想象和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与弘扬具有共享价值的人类共同体美学。
答案:
(1)C
(2)A
(3)B
(4)文本采取的是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文章从改革开放以来影视产业创作的现状说起;接着引出了我国当前新主流影视作品类型叙事的话题;最后以具体的实例对我国当前新主流影视作品类型叙事进行分析和评价。
(5)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要做好重大题材的选题、创作的引导工作。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资金的扶持。发挥国家重要的奖项刺激作用。借鉴海外优秀影视作品乃至文学艺术的叙事范式。借助年轻人日益成为视听网络平台重要的参与者和传播者的有利条件,用充满朝气的青春叙事来吸引青年观众的喜爱与共情。用类型化的叙事话语承载家国想象和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与弘扬具有共享价值的人类共同体美学。
【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南泥湾
侯发山
直到父亲去世,我才解开他身上所有的谜。
我刚刚懂事的时候,曾问过父亲:“大,我的爷爷奶奶呢,我怎么没见过他们?”父亲说:“你没见过?我也没见过。”父亲说这话的时候,面无表情,冷冰冰的,吓得我以后再也不敢提这个话题了。事实上,父亲不是没有见过爷爷奶奶,是他没有印象了。我曾悄悄地问过母亲。母亲说她也不知道父亲的底细,父亲是“流浪”到她们村的,只说自己是个孤儿。后来,我查了查资料,父亲是1961年来的。当时,受自然灾害的肆虐,好多人缺吃少穿,四处流浪,父亲所说的话应该属实。我所在的村子是米脂的一个小山村,有的是土地,只要不惜力气,便饿不死人。父亲可能是奔着这个来的。他当时20岁,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姥爷家没有男孩,看他老实、勤快,便收留了他。三年后,跟与他年龄相仿的母亲成婚,算是入赘。我出生后,依照入赘的习俗,姓氏随母。
后来搞运动,父亲因为是外来人口且身份不明成了批斗对象,说他是国民党特务,也有说他是苏联特务,经常被喊来叫去。他每次回来,身上少不了带着伤疤。母亲忍不住哭哭啼啼,他就瞪母亲:“哭啥哭!我还没死呢!”母亲不哭了,却还是不住地抹眼泪。有一天,那些批斗父亲的人来抄家,从家里的地窖中找到一个保存完好的箱子,打开箱子,里边有一个小包裹-他们以为“铁证如山”,没想到打开包裹,竟是两张烈士证书,一张是爷爷的,一张是奶奶的!至此,大家才知道,我的父亲是烈士的遗孤,我的爷爷和奶奶在抗战中牺牲了。
当时,我已经上初中,不是一般的懂事,我想知道更多的真相,也想为父亲讨个公道。父亲没好气地对我说:“战场上死的人多着呢,有的连个后代都没有,他们找谁说去?”
说实话,我不只是想为父亲要个待遇,也想为母亲、为我讨点好处,看到父亲如此固执,我便死了心。
得知父亲的身份后,村里人才对他另眼相看,不再找他的茬儿。父亲难得“清闲”,一心一意地开垦荒地,除了下雨、落雪,他都在山上的旮旯角落忙活,这里扒扒,那里垒垒,捡出石头,拔掉杂草,都给弄出大小不等、规则不一的地来。那时还是大集体,土地还没有分包到人,他把那些开垦出来的土地交给公家。有的地块小,其实根本算不上地,仅能站下一头牛,生产队不要,他便自己撒下种子,或菜,或庄稼。我记得有块“地”,年年收四五棵玉米,因为地块太小了,实在不能多种。
到了1982年,我已经上高中了。榆林市来了几个人,找到父亲,要落实政策,为他恢复工作。这时候,我才明白,父亲原在榆林市某厂矿工作,六十年代初,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生活物资异常匮乏,父亲响应国家返乡务农的号召,主动报了名。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父亲拒绝了。来人不忍放弃,再三恳请,父亲说:“这里有吃有喝,我已经习惯了。”父亲又说:“我已经四十来岁了,还去干啥?把岗位留给年轻人吧。”
不止榆林来的人失望,我和母亲也很失望。父亲不满我和母亲的表现,说:“当农民咋啦?种地吃粮,问心无愧。”
父亲的老家是河南,他为什么没有回老家却来到了米脂?我说出了心中的疑惑。“老家没亲人了,那地方也难……再说,米脂的婆娘,绥德的汉。”父亲说到这里,不自然地挠了挠头。当时母亲也在旁边,撇了撇嘴:“还老实呢。”父亲赧然一笑,算是回应母亲的嗔怪。
我没考上大学,回到了农村,曾有过外出打工的想法,都让父亲给堵了回去。这时候,土地已经承包到户,父亲的干劲更足了。天不亮就带着我下地,晚上星星出来了,还在地里忙活。在我们那个村,年年就属我家打的粮食多。吃不完,便积攒起来,遇到哪里有了难,捐,可劲儿地捐。为此,家人没少跟他闹别扭。
2021年夏的一天,父亲忽然感觉身体不适。我要送他去医院,他说:“我知道自个儿的病,上医院白花钱。八十个春夏秋冬了,就是一台机器也该歇歇了。”尽管父亲这样说,我还是请了村医。村医诊断后,开了点药走了,临走他留下话:“赶紧准备后事吧。”
没过两天,父亲便溘然长逝。老人家临咽气的时候,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我:“我是在南泥湾出生的,刚满一岁,你奶奶和你爷爷一道南下上了前线……是南泥湾的南瓜汤、小米粥把我养活大的。我来到米脂,总想着离南泥湾近一些,有机会回去看一看。”
我依照父亲的遗愿,背着他的骨灰来到了南泥湾。看到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后悔真相知道的太晚了,没早点带他老人家来。
我一直羞于说出父亲的名字,现在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他老人家的大号叫南泥湾。这是他在南泥湾时那些叔叔婶婶给起的昵称,他一直没改过。父亲去世后,我征求母亲的意见,把姓改成了“南”。
(摘编自《教师报》)
文本二:
文学构思的第二个层面属于微观方面,是对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的细微构想,类同于建筑规划中的施工图纸设计,具体规定了长度、宽度、高度、墙体厚度、门窗大小等数据及施工方法。没有构思,创作就没有了中心,没有了灵魂,注定不能结出优秀成果。因此,构思这一核心作用不容轻视。创作就是创新,力求出新。用好素材、使之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是构思的灵魂所在。构思决定作品的主题高下、人物形象的丰满赢弱、篇章结构的优劣和语言运用的妥否。
(节选自曹安国《侯发山小小说构思艺术技巧初探》)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用一句话独立成段,既简单交代了父亲去世的事实,又巧妙地设置了悬念。
B.小说运用“我”回忆追述的方法来塑造父亲的形象,让人物形象显得真实、厚重。
C.第段均写到“我”想利用父亲的身份捞点好处,意在表现“我”的自私狭隘。
D.本文语言富有生活气息,作者用平和朴素的语言达到了以俗为雅、以拙为巧的效果。
7.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着墨不多的母亲形象,看似可有可无,但实际上是塑造父亲形象时不可或缺的人物。
B.文本一叙写榆林市来人要为父亲恢复工作一事,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展现了人物性格特点。
C.文本二就文学构思的微观方面进行阐述时,用建筑规划中的施工图纸设计作了生动形象的类比。
D.根据文本二的说法,我们进行文学创作时,只要在构思上下足功夫,就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8.文本一在刻画“父亲”的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二指出,“构思决定作品的主题高下、人物形象的丰富赢弱、篇章结构的优劣和语言运用的妥否。”请结合文本一的具体内容,谈谈小说结尾处多次提到“南泥湾”这一构思的妙处。(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对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剧本相关内容,把握其主题,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从文本中勾画相应的语句,分析人物的特点,进行归纳整合。
(4)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首先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把握其妙处,整理答案。
【解答】(1)C.“意在表现‘我’的自私狭隘”错,应是意在与父亲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父亲的形象。
故选:C。
(2)D.“只要在构思上下足功夫.就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构思决定作品的主题高下、人物形象的丰满羸弱、篇章结构的优劣和语言运用的妥否”。
故选:D。
(3)“一心一意地开垦荒地,除了下雨、落雪,他都在山上的旮旯角落忙活,这里扒扒,那里垒垒,捡出石头,拔掉杂草,都给弄出大小不等、规则不一的地来。那时还是大集体,土地还没有分包到人,他把那些开垦出来的土地交给公家。土地已经承包到户,父亲的干劲更足了。天不亮就带着我下地,晚上星星出来了,还在地里忙活。在我们那个村,年年就属我家打的粮食多。吃不完,便积攒起来,遇到哪里有了难,捐,可劲儿地捐。为此,家人没少跟他闹别扭”,可见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大家才知道,我的父亲是烈士的遗孤,我的爷爷和奶奶在抗战中牺牲了。当时,我已经上初中,不是一般的懂事,我想知道更多的真相,也想为父亲讨个公道。父亲没好气地对我说:‘战场上死的人多着呢,有的连个后代都没有,他们找谁说去?’”,可见父亲隐瞒身世,坦然生活。“榆林市来了几个人,找到父亲,要落实政策,为他恢复工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父亲拒绝了。来人不忍放弃,再三恳请,父亲说:“这里有吃有喝,我已经习惯了。”父亲又说:“我已经四十来岁了,还去干啥?把岗位留给年轻人吧。”不止榆林来的人失望,我和母亲也很失望。父亲不满我和母亲的表现,说:‘当农民咋啦?种地吃粮,问心无愧。’”,可见淡泊名利,一心为农。“老人家临咽气的时候,用微弱的声音告诉我:‘我是在南泥湾出生的,刚满一岁,你奶奶和你爷爷一道南下上了前线……是南泥湾的南瓜汤、小米粥把我养活大的。我来到米脂,总想着离南泥湾近一些,有机会回去看一看。’”,可见思念故土,感念旧恩。
(4)由“我一直羞于说出父亲的名字,现在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他老人家的大号叫南泥湾”可知,“南泥湾”是父亲的大号;由“刚满一岁,你奶奶和你爷爷一道南下上了前线……是南泥湾的南瓜汤,小米粥把我养活大的”“这是他在南泥湾时那些叔叔婶婶给起的昵称”可知,“南泥湾”这一称呼是爷爷奶奶的战友给父亲所起的名字,这名字承载了战友之情。由“我是在南泥湾出生的,刚满一岁,你奶奶和你爷爷一道南下上了前线……我来到米脂,总想着离南泥湾近一些,有机会回去看一看“可知,“南泥湾”是父亲出生的地方,是爷爷奶奶生活战斗的地方,是父亲一生都想要回去的地方。由“父亲去世后,我征求母亲的意见,把姓改成了‘南’可知,“南泥湾”不仅仅是父亲的大号,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而是革命精神和传统的象征,这种精神和传统影响了父亲的一生,而由“我”改姓可知,这种精神将照亮年轻一代的前进方向。
答案:
(1)C
(2)D
(3)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土地分包到人前,他全身心地开垦荒地,并把开垦出来的土地交给公家。土地承包到户后,他的干劲更足,辛勤劳作,并把积攒的粮食可劲儿地捐出。隐瞒身世,坦然生活。他隐瞒自己是烈士遗孤的身份,怒斥“我”要为他讨个公道的想法。淡泊名利,一心为农。他拒绝政府为他恢复工作,并用“种地吃粮,问心无愧”来回怼“我”和母亲的不满。思念故土,感念旧恩。他临终前说出自己来到米脂的原因,表现出对生他养他的南泥湾的牵挂和感恩。
(4)从故事情节上看,父亲临终前说出对南泥湾的惦念,既照应了文章标题,又照应了文章第段“我的父亲是烈士的遗孤,我的爷爷和奶奶在抗战中牺牲了”的内容。从人物形象上看,这个结尾有助于表现父亲对生他养他的南泥湾的惦念和感恩之情,使父亲的形象更为丰满。从主题思想上看,这样的结尾更引人深思,突出了“南泥湾”对父亲和“我”的影响,以及对新中国的贡献,进而彰显了“南泥湾”精神的意义。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时左卫将军陈光请伐赵,诏遣光攻寿阳。谟上疏曰:“寿阳城小而固。自寿阳至琅邪,城壁相望,一城见攻,众城必救。又,王师在路五十馀日,前驱未至,声息久闻,贼之邮驿,一日千里,河北之骑,足以来赴。夫以白起、韩信、项籍之勇,犹发梁焚舟,背水而阵。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猝至惧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无战。而顿之坚城之下,以国之爪士击寇之下邑,得之则利薄而不足损敌,失之则害重而足以益寇,惧非策之长者也。”乃止。
初,陶侃在武昌,议者以江北有邾城,宜分兵戍之。侃每不答,而言者不已。侃乃渡水猎,引将佐语之曰:“我所以设险而御寇者,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且吴时戍此城,用三万兵,今纵有兵守之,亦无益于江南;若羯虏有可乘之会,此又非所资也。”
及庾亮镇武昌,卒使毛宝、樊峻戍邾城。赵王虎恶之,以夔安为大都督,帅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将军、兵五万人寇荆、扬北鄙,二万骑攻邾城。毛宝求救于庾亮,亮以城固,不时遣兵。
九月,石闵败晋兵于沔阴,杀将军蔡怀;夔安、李农陷沔南;朱保败晋兵于白石,杀郑豹等五将军;张貉陷邾城,死者六千人,毛宝、樊峻突围出走,赴江溺死。夔安进据胡亭,寇江夏;义阳将军黄冲、义阳太守郑进皆降于赵。安进围石城,竟陵太守李阳拒战,破之,斩首五千馀级,安乃退。遂掠汉东,拥七千馀户迁于幽、冀。
是时质亮犹上疏欲迁镇石城,闻邾城陷,乃止。上表陈谢,自贬三等,行安西将军;有诏复位。以辅国将军庾怿为豫州刺史,监宣城、庐江、历阳、安丰四郡诸军事,假节,镇芜湖。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猝至/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无战
B.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猝至/惧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无战
C.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猝至/惧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无战
D.今欲停船水渚/引兵造城前/对坚敌/顾临归路/此兵法之所诫/若进攻未拔胡骑/猝至/惧桓子不知所为而舟中之指可掬也/今光所将皆殿中精兵/宜令所向有征无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皇帝的命令文书称诏书。汉以后,凡朝廷有大政事、大典礼,布告臣民者,概称诏书。诏书也称诏策、诏令、诏旨。
B.羯,即羯族,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后赵政权,是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族贵族的奴隶军队。匈奴造反的时候,羯人强大,成为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之一。
C.晋,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西晋为大一统王朝,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陶侃属于西晋时期。
D.假节,假以符节,持节。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晋代假节平时没有权利处置人,战时可斩杀犯军令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谟认为,用精锐部队攻打寿阳这样坚固的小城,即使取得胜利也并不值得,如果失败则损失惨重,最终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
B.陶侃认为,邾城外部与各夷族接壤,如果分兵戍守,夷人一定会领兵前来侵犯,导致祸乱,况且占据邾城又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
C.庾亮派人戍守邾城,遭到后赵反制,后赵一面侵犯荆州和扬州的北部边境,一面进攻邾城,庾亮没有及时派兵增援,邾城终被攻下。
D.后赵大都督夔安先后进犯胡亭、江夏、石城、汉东,一路势如破竹,晋将投降,夔安最终挟持民众七千多户迁徙到幽州、冀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以白起、韩信、项籍之勇,犹发梁焚舟,背水而阵。
(2)且吴时戍此城,用三万兵,今纵有兵守之,亦无益于江南。
14.选文中蔡谟和陶侃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概括分析。(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解答】(1)“前”表地点,修饰“对”,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胡骑”作“猝至”的主语,“胡骑猝至”连在一起,排除C。故选:B。句意:现在想把舟船停泊在水渚中备用,领兵前往敌城,前方面对强敌,回头顾望归路,这正是兵法所诫的大忌。如果进攻不能取胜,胡虏的骑兵突然到达,恐怕(中行)桓子不知所措,以致被砍断的手指双手可捧(的局面又将重现)。现在陈光统领的都是宫中精兵.应该让他们到哪里都是只有出征但不交战。
(2)C.“陶侃属于西晋时期”错误,陶侃属于东晋时期。
(3)D.“一路势如破竹”错,夔安遭到了竟陵太守李阳的抵抗,被打败。
(4)犹:还要;发:挖断;焚:焚毁。句子翻译为:用白起、韩信、项籍那样的勇将,还要挖断桥梁,焚毁舟船,背水而战。
时:当时;纵:纵然;益:益处、好处。句子翻译为:况且吴国当时戍守此城,动用了三万兵力,现在纵然派兵戍守,对江南来说也没什么太大的好处。
(5)根据“顿之坚城之下,以国之爪士击寇之下邑,得之则利薄而不足损敌,失之则害重而足以益寇,惧非策之长者也”可知,蔡谟并不在乎一城的得失,而是保存精锐力量。
根据“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晋人贪利,夷不堪命,必引虏入寇。此乃致祸之由,非御寇也。且吴时戍此城,用三万兵,今纵有兵守之,亦无益于江南;若羯虏有可乘之会,此又非所资也”可知,陶侃认为不能贪图小利,激怒夷人,给其可乘之机。
由此可知,两人的共同之处是富有谋略,目光长远。
答案:
(1)B
(2)C
(3)D
(4)用白起、韩信、项籍那样的勇将,还要挖断桥梁,焚毁舟船,背水而战。
况且吴国当时戍守此城,动用了三万兵力,现在纵然派兵戍守,对江南来说也没什么太大的好处。
(5)两人的共同之处是富有谋略,目光长远。蔡谟并不在乎一城的得失,而是保存精锐力量。陶侃认为不能贪图小利。激怒夷人,给其可乘之机。
参考译文:
【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登凌歊台
许浑
宋祖凌歌乐未回,三千歌舞宿层台。
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
行殿有基荒荠合,寝园无主野棠开。
百年应作万年计,岩上古碑空绿苔。
【注】凌歆台:在安徽省黄山之巅,或云台高可以凌涤暑气。此诗题下注:“台在当涂县北五里,宋武帝所筑。”行殿:天子行幸的宫殿。寝园:墓陵之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极力渲染宋武帝南游筑台的盛况,生动展现了宋武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形象。
B.颔联巧妙使用“尽”“消”“出”“来”四个动词为诗人眼前的春景图增添了流动感。
C.颈联用行殿陈迹中长满的荠菜和无主陵园中开着的野海棠花渲染了静谧清幽的环境。
D.作者先通过艺术想象描写前代之情景,再补写眼前景物,这样写更便于抒发感情。
16.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蕴含的情感。(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与赏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相关诗句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理解诗句内容,联系注释进行分析。
【解答】(1)C.“渲染了静谧清幽的环境”错,应是“渲染了寂寥荒凉的环境”,此句表达了诗人凭吊历史的感慨之情。
故选C。
(2)“宋祖凌歊乐未回,三千歌舞宿层台”,宋高祖刘裕夺得天下后,游历南方,在黄山之上筑凌歊台,并在此建离宫。在离宫中聚集三千宫女,高歌起舞,锣鼓喧天,以表现自己赫赫勋劳与凛凛皇威。全诗以此发端,极力渲染南游筑台的盛况。然而在这盛况的背后,宋武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情景清楚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诗人那深沉的感慨也隐约地透露出来。
第三、四句写登台以后极目远望之景。“湘潭云尽”“巴蜀雪消”,境界已经阔大,继之以“暮山出”、“春水来”,更显得旷达高远。二句中用了“尽”“出”“消”“来”四个动词,又给这种旷达高远的氛围增添了流动的形态。从表面上看,第三、四句好象与宋武之事无关,其实作者写的既是实景,又有双关寓意。诗人在凌歊台上,看到远处的暮山,脚下的春水,联想到刘裕南游之事,不禁生发历史沧桑、人事变幻之感:昔日皇帝漫游的神威,宫女歌舞的盛况以及多少朝代的繁华不正象眼前的云尽雪消一样吗?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暗寓了上下千年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及诗人内心的无穷感慨。
正因如此,诗人由极目远望中奔驰的想象又折回到脚下的古台:“行殿有基荒荠合,寝园无主野棠开。”行宫的陈迹已长满了荠菜,无主的陵园只开着荒野的海棠花。功盖当世的宋武帝不正是给这些荒荠野棠所埋没了吗?那古老的荒台仅仅成为后人凭吊历史的陈迹而已。于是诗人发出了第七句的议论“百年应作万年计”,人生百年,岂能一朝得势即奢侈荒淫,仅顾眼前的快乐,应为子子孙孙、千秋万代打算啊!清人王士祯《香祖笔记》卷八说:“‘百年便作万年计’,富贵中人不悟此语者多矣。释氏六如之喻,正为此辈棒喝。”正是此句最好的注脚。
诗的最后一句既是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又是对前朝帝王的讽刺。诗人生活在唐王朝走向没落的晚唐时代,着目于历史的陈迹,俯仰今古的兴衰,感慨深沉。既对当政者提出了“百年应作万年计”的警戒,也隐约地透露出对现实的失望与苦闷的心情。
答案:
(1)C
(2)对宋武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深沉感慨。作者在首联渲染宋武帝南游筑台和歌舞升平的景况,饱含了诗人深沉的感触。登台揽胜的怀古之意。诗人在凌歊台上,看到远处的暮山,脚下的春水,联想到宋武帝南游之事,不禁生发历史沧桑、人事变幻之感。对前朝帝王的嘲讽,对当代统治者的劝诫。功盖当世的宋武帝已被这荒荠野棠所掩没,当代统治者要秉持“百年应作万年计”的原则执政,方能不重蹈前朝的覆辙。
【点评】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是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从剑阁的险要引出政治形势,用“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3)黄鸟又名黄莺、黄鹂、仓庚等等,是一种美丽可爱、富有灵性的普通候鸟,很多古诗词句中都不乏它们的身影,如“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解答】故答案为:
(1)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重点字:匪、豺)
(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重点字:佛、狸、鸦)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重点字:叶)
【点评】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1.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篇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往往在考试中得不到分,原因就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屈原《离骚》)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
以上句子中的“偭”“巉”就极易写错。
2.注意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篇名句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复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
例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以上句子中,“幽”的意思是“隐藏的、隐蔽的”,容易由后面的“愁”想当然地写作“忧”,若联系后面与它对举的“暗恨”,理解了词意,就不会误写了;第二句中“暗”的意思是“绿柳成荫”,易误为“岸”。
3.区分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篇名句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在这个例子中,“直”容易误写成“值”。
4.要留意具体环境
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自然地理景观的角度而言,在这个星球上,大概很难再有一个地方,能够像卑诗省这样
。这里有海岸和雨林,又有雪山和冰川;有河谷和瀑布,又有湖泊和草原;甚至还有湿地和沙漠……当这些原始纯净的风光组合在一起,最终孕育了卑诗一连串国家公园、省立公园和区域公园。与此同时,(
),在此繁衍后代,
对于卑诗省的整体地理环境,如果用一种比较浪漫的形容,那就是“山与海的交融”。卑诗省西部濒临太平洋,由于崎岖地势影响,海岸较为破碎,长达数千公里的海岸线犬牙交错,参差不齐,甚至还分布着一系列 的岛屿,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温哥华岛。从海岸边向内陆深入,便是雄伟高耸的落基山脉,它 ,如同一道天地屏障,阻止了太平洋的水汽向内陆流淌,并同时延及、贯穿整个卑诗省,奠定了该地域的地形。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丰富多彩 延绵不绝 鳞次栉比 横贯连绵
B.琳琅满目 生生不息 鳞次栉比 横贯连绵
C.琳琅满目 延绵不绝 星罗棋布 横亘连绵
D.丰富多彩 生生不息 星罗棋布 横亘连绵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众多生灵仰赖这里为家园,一个庞大而富饶的生态系统蕴含在这壮丽的风景间
B.在这壮丽的风景间,也蕴含着一个庞大而富饶的生态系统,众多生灵仰赖这里为家园
C.在这壮丽的风景间,众多生灵仰赖这里为家园,也蕴含着一个庞大而富饶的生态系统
D.一个庞大而富饶的生态系统蕴含在这壮丽的风景间,众多生灵仰赖这里为家园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同一道天地屏障,阻挡了太平洋的水汽向内陆进入,并同时延及、贯穿整个卑诗省,奠定了该地域的地形。
B.如同一道天地屏障,阻止了太平洋的水汽向内陆深入,并同时延及、贯穿整个卑诗省,奠定了该地域的地形基础。
C.如同一道天地屏障,阻挡了太平洋的水汽向内陆深入,并同时贯穿、延及整个卑诗省,奠定了该地域的地形基础。
D.如同一道天地屏障,妨碍了太平洋的水汽向内陆流淌,并同时贯穿、延及整个卑诗省,奠定了该地域的地形。
【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3)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解答】(1)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第一个横线所填词语是形容“自然地理景观”的,应选“丰富多彩”。
绵绵不绝:多用来形容建筑物、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由前句“在此繁衍后代”可知,第二个横线所填词语应突出“生长、繁殖”的,应选“生生不息”。
星罗棋布:像天上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散布着,形容数量多,分布广。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鳞次栉比”和“星罗棋布”都形容数量多、分布密。但“鳞次栉比”强调“次”“比”,排列有序;“星罗棋布”强调“罗”“布”,指数量多,范围广。根据语境,第三个横线所填词语是修饰“岛屿”的,应是“数量多,分布广”,故选“星罗棋布”。
横贯连绵:横向贯穿,连接不断。横亘连绵:横跨、横卧而连接不断。根据语境,形容“落基山脉”如屏障一样阻止太平洋水汽,应选“横亘连绵”。
故选:D。
(2)A.“众多生灵”“生态系统”前后主语不一致,且“生态系统”与“在此繁衍后代”不搭配,错误。
C.“众多生灵……也蕴含……生态系统”主宾搭配不当,错误。
D.“生态系统”“众多生灵”前后主语不一致,错误。
故选:B。
(3)原句有三处错误:
搭配不当,用词不当,与“太平洋水汽”搭配,“阻止”可改为“阻挡”,“流淌”应改为“深入”。
语序不当,可把“延及、贯穿”改为“贯穿、延及”。
成分残缺,应在“该地域的地形”后加“基础”。
只有C项修改正确。
故选:C。
答案:
(1)D
(2)B
(3)C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的话告诉我们,
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长期饱食会导致大脑早衰。饱食后胃肠道循环血容量增加,造成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使脑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有研究者指出,饱食可以诱发人脑内一种名为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产生,其数量的增长与食量成正比。这种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是促使脑动脉硬化的元凶,而脑动脉硬化与老年痴呆密切相关。有数据表明,约30%的老年痴呆患者在其青壮年时都有长期饱食的习惯。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注意理清语段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注意字数限制。
【解答】(1)第一空:所在的句子在整个语段中是总领句,根据前文“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可知应该填“吃得过饱会危害胃肠道”。
第二空,根据“如果上顿的食物还未消化,下顿的食物又填充进来”可知应该填“胃黏膜很难得到修复”。
第三空:根据语句“如果胃总是处于饱胀状态”,可知此处应该填“就……”,结合语境可知应填“就会令消化系统负荷过重”。
(2)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长期饱食会导致大脑早衰。饱食后胃肠道循环血容量增加,造成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使脑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由此概括出“饱食后胃肠道循环血容量增加,会造成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使脑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然后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将两段内容串联起来即可,如“因为……所以……”,“因为饱食后胃肠道循环血容量增加,会造成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使脑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所以长期饱食会导致大脑早衰,易患老年痴呆症”等。
答案:
(1)吃得过饱会危害胃肠道。就会令消化系统负荷过重。胃黏膜很难得到修复。
(2)因为饱食后胃肠道循环血容量增加,会造成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使脑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所以长期饱食会导致大脑早衰,易患老年痴呆症。
【点评】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1.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2.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3.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个新的难度动作,我每天练6个小时,一直重复练这一个动作,可能需要一个夏天才能去完成这个动作。
---苏翊鸣
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刘同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泰戈尔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论述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进行辩证的立意,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道作文题属于相反的两个方面,共同指向“挫折”和“成功”的关系,注意材料的论述对象“难度”“黑暗”“磨砺”谈论的都是“苦难”,后面的“完成这个动作”“提灯前行”“创造天堂的力量”“弹出世间的绝响”等结果都指向“成功”,由此立意为“挫折与成功”,探究二者的关系。
参考立意:
在苦难中成长。
风雨过后见彩虹。
换一种思维面对苦难。
【解答】在苦难中成长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