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光》入选2022届安徽蚌埠高三试卷(本人第129篇入选试卷小小说)
(2022-05-13 18:27:45)
标签:
巩义河洛文化小小说 |
分类: 入选各种集子信息及征稿启示 |
2022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四模
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光
侯发山
张明到家的时候,天已经很晚了。爹正在履行睡觉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洗脚,听到熟悉的敲门声,脚从盆里拔出来就去开门,淌了一地的水渍。
“回来了?”爹的脸上,除了惊喜,还有几丝困惑。这天是周六,若正常,早就到家了,不会搭黑。
“我去了靠山屯。”张明让爹坐下,挽起袖子要给老人家洗脚。
“我这臭脚……”爹了解儿子的倔脾气,便咽了后半句,只好由他。
靠山屯是临县的一个小山村。张明调到临县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到基层调研,摸摸情况,都是分内之事。爹心里宽慰,说:“没啥事吧?”
“没事。”张明把爹的双脚按进洗脚盆。
“明儿回来了?吃饭没?”已经躺在被窝的娘听到动静忙穿衣起床。
“娘,我吃过了。”张明轻轻摩挲着爹枯枝般的脚。
“不对!我进门就发觉你脸色不好,一定有事瞒着!”爹盯着儿子花白相间的头发,半是心疼半是埋怨。
“啥事?”娘给吓得脸色苍白,定在了原地。
张明抬起头,笑了笑:“爹,娘,没事,真没事。”说罢,用抹布给爹擦脚,然后用指甲剪给爹修指甲。
“我给烧点水。”娘说着去了灶房。
爹的脚趾头像风干的老姜,要型没型,要样没样。大拇指,二拇指,三拇指……张明修剪得很慢。
“孩子,啥事说吧。”爹轻言细语,他是担心老伴听见。
“偷嘴吃瞒不住老灶爷。爹,我算服您了。”张明一边剪指甲一边说,“靠山屯的谷婆婆,八十多了,一个人生活。她身体不好,还要自己种地,自己做饭,可怜得狼见了都想哭。”
爹问:“她不愿进养老院?”
张明叹了一口气,说:“谷婆婆有儿子。按照规定,不够进养老院的条件。”
“她儿子不养活她?对待不孝子,扇他两巴掌都不为过!”
“老人的儿子六十多岁,原来在工地上给人打工。有一次出了事故,摔断了一条腿,从此失去了劳动能力,他无儿无女,进了养老院。”张明给爹解释道。
“尿坑里摸条鱼,咋混的啊。”爹扑闪着眼睛,重重地唉了一声,继续说道,“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些事可以变通嘛。”
张明点点头,说:“我气得当时打了一巴掌……”
爹愣怔了一下,然后二话不说,扬起手,旋风般地过去,结结实实给了张明一巴掌。
张明没提防,一下子从小板凳上歪到了地上。
娘端着鸡蛋茶过来了,见此情形,吓了一跳:“咋啦?咋啦?有事不好好说,打啥哩?!”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老辈子当官的都知道这个道理,难道你不知道?老百姓有了难处,当官的要先从自身找原因。你倒好,敢去打老百姓,真是无法无天了!”爹气呼呼地说。
“爹,我没打老百姓。”张明辩解道。
娘把鸡蛋茶放下,过来搀扶张明。
“你说,你打谁了?村干部?乡领导?还是你的部下?不管是谁,都不能打!如果他们有错,那也是你的错!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老祖宗说的。”爹越说越气,气得似乎有点跑题了。
“爹,您听我说完嘛,我是自己打了自己一巴掌。”张明说。
“明儿,你咋能打自己呢?”娘忙摸了摸张明的左脸,又摸了摸他的右脸,好像在找寻挨打的痕迹。
爹瞪大眼睛,好像不相信张明的话。
张明说:“眼看着就要小康了,我的辖区还有谷婆婆这样生活困难的老百姓,我内心有愧啊。爹,我恨铁不成钢,除了恨自己,我不知道该恨谁……所以,情急之下,扇了自己一巴掌!”
“就你的手快!”娘狠狠瞪了老伴一眼。
“孩子,爹错了。”爹不自然地笑了笑,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他伸出手想去摸儿子的脸,想到自己的手粗糙如柿树皮,便半途缩了回来。
娘说:“明儿,别理你爹。赶紧把茶喝了。”
爹翻了老伴一眼,说:“喝啥茶哩,赶紧做两个小菜,我和孩子喝两杯。”
“喝,喝,就知道喝。”娘嗔道。
张明忙说:“娘,我多天没喝了,也好久没跟爹敬酒了。”他心里清楚,乡下的好多事情,别看爹识字不多,但比自己有门道,他回来的目的就是想讨教讨教呢,爹若不喝酒,就跟闷葫芦似的。
“这下遂你的愿了吧?!”娘斜了老伴一眼。
三个人互相对视了一下,都笑了。
(选自《金山》2022年第1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细节描写极为传神,如父亲在说政策可以变通前“扑闪着眼睛,重重地唉了一声”,精妙地写出了他的惊讶、疑惑与愤怒。
B.“爹,您听我说完嘛,我是自己打了自己一巴掌”,儿子一语道出真相。这一转折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张明的形象更为饱满。
C.小说在刻画父亲的形象时,多处使用比喻的手法,如枯枝般的脚,如柿树皮的手等,既符合人物身份特征,又富有感情。
D.张明面对辖区百姓生活艰难,非常恼恨,却又不知道该恨谁,可见他虽有良知,却管理无方,后欲借喝酒向爹讨教也能印证。
8.文章结尾“三个人互相对视了一下,都笑了”,请分析“笑”的内涵。
9.请简要说明,这篇小说采用人物对话的叙事方式有何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7.D
8.笑声中有欣喜。父亲的欣喜是儿子没有打别人,而是打自己;儿子欣喜的是可以借机讨教父亲。
笑声中有释然。一家人因误会消除,表情的真实流露。
笑声中有温情。一家人子孝母慈、儿贤父直,相互理解,相互关爱,温暖感人。
9.对话推进故事情节发展,使文章更简洁高效。
对话能够直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丰富人物的形象。
对话蕴含生活中的细节,符合生活的真实。
对话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强感染力。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张明面对辖区百姓生活艰难,非常恼恨”“虽有良知,却管理无方”错误。由文中“张明说:‘眼看着就要小康了,我的辖区还有谷婆婆这样生活困难的老百姓,我内心有愧啊。爹,我恨铁不成钢,除了恨自己,我不知道该恨谁……所以,情急之下,扇了自己一巴掌!’”可知“恼恨”程度过重,文中的表述是“内心有愧”;“虽有良知,却管理无方”的说法无中生有,张明是想向爹请教更好的管理方法。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三个人互相对视了一下,都笑了”,都笑了,是因为误会的解除,张明的父亲知道了打人的前因后果,笑声中有释然。由前文“‘孩子,爹错了。’爹不自然地笑了笑,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他伸出手想去摸儿子的脸,想到自己的手粗糙如柿树皮,便半途缩了回来”以及娘的语言“‘这下遂你的愿了吧?!’娘斜了老伴一眼”可知,父亲的笑还因为儿子打的不是别人,儿子是他所希望的一心为民的好官;儿子笑是因为“乡下的好多事情,别看爹识字不多,但比自己有门道,他回来的目的就是想讨教讨教呢,爹若不喝酒,就跟闷葫芦似的”,借喝酒的机会可以向父亲讨教;故二人的笑声中有欣喜。
三个人的笑虽然原因不一,但是笑声中的温暖与关爱是一致的:母亲慈爱,父亲正直,儿子贤能,笑声中有温情,令人动容。
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事方式的能力。
从情节的发展来看,这篇小说采用人物对话的叙事方式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如“‘孩子,啥事说吧。’爹轻言细语,他是担心老伴听见。”“‘偷嘴吃瞒不住老灶爷。爹,我算服您了’”,父子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后面张明开始说谷婆婆的事;“爹,您听我说完嘛,我是自己打了自己一巴掌”,儿子一语道出真相,将故事推向高潮,也使张明的形象更为饱满。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的思想动态都通过对话一一交代,使文章更简洁高效。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对话能直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父亲误会儿子打人后的一番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老辈子当官的都知道这个道理,难道你不知道?老百姓有了难处,当官的要先从自身找原因。你倒好,敢去打老百姓,真是无法无天了!’爹气呼呼地说”,使父亲正直的形象更加鲜明;而儿子的话“爹,我恨铁不成钢,除了恨自己,我不知道该恨谁……所以,情急之下,扇了自己一巴掌!”也展现了一个为民服务的好官的形象。对话丰富人物的形象。
对话蕴含生活中的细节,娘听到儿子回来的动静后嘘寒问暖“明儿回来了?吃饭没?”,符合生活的真实。
小说通过人物对话,自然流露感情倾向,如“靠山屯的谷婆婆,八十多了,一个人生活。她身体不好,还要自己种地,自己做饭,可怜得狼见了都想哭”“‘尿坑里摸条鱼,咋混的啊。’爹扑闪着眼睛,重重地唉了一声,继续说道,‘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些事可以变通吗。’”,对话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强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