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河洛谣》连载(四)
(2021-06-22 13:52:44)
云游河洛地
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当时也就是六七岁,正是小耍孩的年龄,却整天躲在家里跟着母亲杜氏学习,满口子曰诗云;不读书的时候,坐在那里规规矩矩的,安静得像个小姑娘。赵匡胤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性格,不好读书,喜欢耍刀弄枪。赵匡胤自小受父亲的影响,每逢父亲校阅军伍、操练行阵的时候,赵匡胤必定前往观看,且喜出入营中,开硬弓,骑烈马,习以为常,乐此不疲。赵弘殷爱子心切,也不禁止他。父亲外出征战,赵匡胤就自己在家琢磨、练习。用他母亲的话说,一二十岁该当爹的人了,还像个没长大的孩子。
赵匡胤有了玉龙驹后,家里就更栓不住他了,整天骑着玉龙驹四处游逛。当然,他也不敢远去,去的最多的就是巩县,一来近,放个屁的工夫就能跑个来回;二来,巩县好玩的地方多,浮戏山,龙窝沟(今巩义康店),河洛汇流,希玄寺(清代改为石窟寺至今),霍山(北宋时改称青龙山),古驼岭(即邙岭),等等;三来,也是更重要的,希玄寺的住持一凡大师,两人不但谈得来,能说到一块儿,一凡大师还会些拳脚,可以陪他训练。
赵匡胤最擅长的就是棍,这个是祖传的。他平时使用的是一根三十六斤重的铜棍,叫作哨子棍,以其结构独特,简练实用难防,演练威猛霸气闻名。他的游龙棍法,一共三十六式,讲究的是以气驭棍,棍随意行。曾伴随他打遍天下、开山立国,所以后人称太祖盘龙棍。其练法至今仍然为各大门派密珍保留,鲜有得见真容。
赵匡胤有一次给一凡大师演练后,大师对他说,长棍固然好,但遇到短兵相接的时候,施展不开,不如再练一套拳,不但能防身护身,还能进攻对手。赵匡胤本身就是官宦世家,武术世家,经过一凡大师的点拨,他就自创了一套拳法。他的拳法时拳时爪,威猛凌厉,舒展自如。后来赵匡胤带兵时,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式长拳。日后他登基成为一代帝王后,士卒犹觉此拳的珍贵,乃名之为“宋太祖三十二式长拳”。太祖长拳以实战性著称于世,号称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少林寺也对太祖长拳另眼相看,公开承认太祖长拳为少林武功最大的别枝,由此可见太祖长拳在中国武术大家族中非凡的地位。中国流传至今的武术中,以太祖长拳命名的拳系流派,从山东,河北沧州,河南嵩山,云南,福建,最后到台湾,由南到北不在少数。就连《四川武术大全》中记载的赵门也是假托赵匡胤而得名,故称赵门。
这天,赵匡胤提出又要去巩县。
母亲杜氏说:“胤儿,为娘想跟你到巩县走一趟。”
赵匡胤说:“娘,您要到希玄寺上香?”
杜氏摇摇头,说:“为娘想到龙窝沟祭拜祭拜杜员外(杜甫)。”
虽然不喜读书,对于这位前朝诗人杜甫,赵匡胤还是知道的,他喜欢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时的写照,也是当下的真实写照。赵匡胤很孝顺,平时对母亲的话那是言听计从,叫他往东,他不敢往西;叫他打狗,他不敢撵鸡。听母亲说要去祭拜杜甫,赵匡胤满口答应了,自己没文化,沾沾文化人的灵气也好啊。
杜氏又解释说:“若是认真考究起来,为娘也算是杜员外的第六代后人,虽是远门旁系,一笔写不出两个杜字,毕竟一个老祖宗。”
听说母亲是杜甫的后人,赵匡胤也立时自豪起来,母亲是杜甫的后人,自己当然也算是杜甫的后人了,于是,他顾不上吃早饭,换了一身洁净的衣服,携带着香烛,和母亲合乘玉龙驹出发了。
刚过偃师地界,就到了龙窝沟,杜甫墓在龙窝沟的岭上。
“娘,这地方咋叫龙窝沟呢?是不是有些来历?”赵匡胤好奇地问道。
杜氏颔首一笑,不紧不慢道:汉朝末年王莽篡夺政权,刘秀起兵反抗。然而,王莽兵多将广,刘秀势单力薄,反被王莽追杀。刘秀逃到河南巩县时,曾躲避在一条荒沟里,脱离了危险。刘秀称帝后,这个荒沟被老百姓称为龙窝沟。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话不假。赵匡胤感慨道。
杜氏又说,当时刘秀骑着骡子跑到荒沟后,刚好那匹骡子生崽,不能继续走了。眼看着追兵马上到了跟前,刘秀只好蜷伏在骡子身边,一动不敢动,打算借用骡子的身躯遮挡自己。偏偏这时候,附近有一棵桑树,树上藏着两只寒号鸟,“呱呱呱”地凑起热闹。追兵闻声跑了过来,发现了骡子——骡子身上爬着几个大蝼蛄,完完全全把刘秀给遮盖住了。不见刘秀,追兵气不过,挥刀把几个蝼蛄一砍两段,然后追往别处。待到追兵远去,刘秀知道是几个蝼蛄救了自己的命,忙用草把蝼蛄的脑袋和身子穿起来,蝼蛄就又活过来。刘秀有惊无险,气得对着树上的寒号鸟说:“叫,叫,叫个屁!让你们冬天没有毛,冻死你们。”又对着地上的骡子说:“早不生,晚不生,偏偏这时候生!叫你们以后断子绝孙,不能生娃。”直到现在,当地的蝼蛄还是头大、屁股大,腰身细得跟草似的;骡子呢,到现在还不会生崽;寒号鸟呢,夏天羽毛丰盛,到了冬天,全身的毛自动脱落,冻得昼夜鸣叫,无奈的叫声好像是“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赵匡胤心里叹道,皇帝是金口玉言,不能随便说话的。当下暗暗起誓,心说我将来若是当了皇帝,一定谨言慎行,少说话,要不然,天地间的万物就得跟着一起遭殃。
杜氏不知道儿子心中所想,继续说道:“前朝文人张仁溥,一首《题老龙窝》的七绝是这样写的:折花携酒观龙窝,镂玉长短俊彦躲。他日各位云外客,碧沙笼欲又如何?”
赵匡胤曾跟一凡大师学过风水,略懂一二,此时站在龙窝岭上,东看看西瞅瞅,然后点点头对母亲说:“这个地方背依邙山,前临洛河,有金龟探水之称,是个兴家旺祖的好地方,数百年后,此地必出富甲天下之人。”
杜氏以为赵匡胤在信口开河,没有理睬他。她没有想到,还真应了赵匡胤那句话,到了明末清初,这里从山西迁来一户康姓人家,靠山筑窑洞,临河建码头,从经营小饭馆做起,逐步发展成为“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的神州甲富康百万。
赵匡胤把玉龙驹拴好,母子二人徒步走到杜甫墓前。除掉坟头的杂草,然后摆上供品,烧了纸钱,磕了三个头后,母亲站起来,对赵匡胤说:“胤儿,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盅粟。一个人不读书怎么行呢?看看老祖宗杜员外……”
赵匡胤这才明白母亲来祭拜杜甫的用心,说:“娘,我看到书本就头疼……杜员外一介书生,小儿子未满周岁就被饿死,他最后不也被饿死?还千盅粟哩,别逗了。”
“……”杜氏张了张嘴,一时想不起反驳的话来。
赵匡胤看到母亲的样子,后悔自己言重了,不忍继续打击她,缓了口气说:“娘,治世用文,乱世用武,现在正是天下大乱的时候,兵戈未靖,孔孟之道确实用处不大。我练习武艺,不说平定天下,起码可以防身吧。”
杜氏知道说不过赵匡胤,也就打消了念头,轻轻叹了口气。
赵匡胤为了逗母亲开心,说:“娘,这里离古驼岭不远,我带您到那里转转吧,那可真是个好地方。只要您和爹愿意,我都想把家搬到那里呢。”
杜氏噗嗤笑了,心说这孩子太天真了,家哪能是说搬就搬的。
到了古驼岭下,母子二人刚要上岭,赵匡胤猛感眼前一黑,口鼻出血,昏厥过去,歪在玉龙驹身上,差点栽下来。杜氏给吓了一跳,大声叫道:“胤儿,胤儿,你这是怎么啦?你不想读书就算了,可别吓唬娘啊。”
听到母亲的呼喊,赵匡胤略微清醒,带住玉龙驹后,一下子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当即紧闭双眼,口不能言。
这时正值当午,阳光直射,大地像个不透气的蒸笼,闷热闷热的。杜氏想把赵匡胤拉到路边的树荫下,根本拉不动。她一边焦急地呼喊一边四处张望,希望有过往的行人来帮帮忙。同时,杜氏还不住地念叨:“杜员外啊杜员外,您是前辈,大人有大量,可不能跟晚辈儿一般见识,胤儿也就是顺嘴说说,其实还是蛮尊敬您的,您可千万保佑他不能出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