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巩义河洛小小说 |
分类: 入选各种集子信息及征稿启示 |
我真不想脱贫
侯发山
听说月亮湾村脱贫了,我瞅个星期天,决定到村里看一看。我算了算,张蕾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就下来当驻村第一书记,已经四年了。如果月亮湾村能够脱贫摘帽,张蕾就可以打道回府。她是签订了“军令状”的,不脱贫摘帽,不能回城。
我打算到老福家看一看。如果老福脱了贫,那么月亮湾村应该都OK了。老福是村里的老大难,一直拖着月亮湾村致富奔小康的后腿。
老福的父母双双因病去世,因病致贫,他五十多了还没成家,便破罐破摔,成了村里有名的懒汉,说句不当说话的,混成了茅子的石头——又臭又硬。当年我曾帮扶过他,头一次去时,看到他家里真像大水冲过一样,估计老鼠都不过夜,家徒四壁,连台电视机都没有。我回来没多久,就去旧货市场给他买了电视、沙发等家具家电。再去时,他已经把电视机卖给收破烂的了。后来,我用自己的工资给他买了两头波尔山品种羊。隔了五天,村主任老贵说,老福已经把羊给赶到集上换成了油盐。我决定不再物质上资助他,又破了半个月工资给他购买了西瓜种子。我担心他把西瓜种子当零食吃了,和村主任老贵一道帮他把种子种下,叮嘱他除草、打药等注意事项。到了秋天,我赶到老福的瓜地,真算是开了眼界,瓜田里的草深得能撵出狼来,偶见草丛间牵扯的瓜藤。我来回走了几趟,终于找出了两个跟小孩儿拳头大小的西瓜蛋……恰巧这时候,张蕾来当“替死鬼”,我才得以脱身。
河洛地方邪,光说不敢噘。说的是你念叨那个人的时候,那个人就会出现;所以只能念叨好处,不能说别人的不是。就在我刚要出门,老福闯了进来。我怔了一下。老福真是变了,胡子剃得溜光,身上穿得干净清爽,跟几年前相比,年轻了许多,好像吃了孙猴子师父的肉。我说:“老福,听说你脱贫了?乡里准备给你摘帽呢!”
听我这么一说,老福慌乱地摆着手,说:“叶书记,我不想脱贫!”
莫不是狗改不了吃屎。我暗暗吃了一惊。难道老贵和张蕾给我的信息有误?
“今年西瓜卖了多少钱?”我知道老福承包了十亩地,全部种上了西瓜。不说往年,只要今年纯收入达到4000元,就算脱贫了。我给老福接了一杯水递过去。今年没有大风,没有冰雹,应该说是风调雨顺,不会出现意外。我想套套他的话,给他算算账。
谁知道,老福比山里的猴还精。他接过水,咕咚了两口,狡黠一笑,说:“叶书记,今年没卖上钱!不信,咱算算?”
“好。”我想他听听他怎么狡辩。
老福一下子精神起来,神采飞扬地说:“十亩地,西瓜种苗八千块。土地租金六千块,肥料农药七千块。农膜、水电、燃料等各种杂费,加起来有一万,总投入将近四万。”
我打断他的话,说:“西瓜的产量按亩产按3000公斤计算,西瓜的收购价格大约在每斤一块二左右,一亩产值六千六,除成本,纯利润在两千六左右,10亩西瓜也该有近三万。”
“不信你问问老贵,我今年真的没得钱,谁得钱谁是河里爬的。”老福两手比划着“王八”,信誓旦旦地说。
难道老福卖西瓜的钱丢了?我知道他是肚子里玩杂戏——怪主意多,便趁机给老贵打电话。老贵在电话里说,老福良心发现,今年的西瓜一个也没卖,全部捐出了,给敬老院送了一车,给村小学送了一车……接下来,老贵着急地说:“张蕾找来《中州晚报》的记者宣传他呢,这货不知躲哪儿了,电话也不接。”
我心里松了口气,告诉老贵让记者到乡政府来,然后对老福翘着大拇指:“老福,行啊。土话咋讲来着?乌鸦照镜子,刮目相看啊。”
老福有点不好意思了,说:“反正我不想脱贫!”
“为什么?你不摘帽脱贫,人家张蕾就不能回城。你想想,人家一个大姑娘,三十好几,对象都没时间谈……”我越说越来气。
“她比我穷哩……不脱贫就不能回去!”老福打断我的话。
“比你还穷?”老福把我给搞糊涂了,“你是说张蕾比你还穷?开玩笑。”
“她的裤子破了好几个洞呢。我给她钱,她死活不愿意。”
我憋不住笑了,说:“老福,人家穿的那是流行的‘乞丐服’。”
“我说呢,集上的‘穷人’咋越来越多,原来他们不穷啊。”老福不好意思地笑了。
“老福,你把今年种的西瓜全部捐出去,精神可嘉,值得点赞……”我一边想着如何措辞一边说。
老福打断我的话,说:“叶书记,说实在的,我真不想脱贫,一脱贫,张蕾就要走了,可能就再也见不着。为了帮扶我种西瓜,她可真没少操心。我无儿无女,她、她让我有了‘小棉袄’的感觉。”说着,老福的泪已经把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给填满了。
原载《贵州干部教育报》2020年12月30日,《微型小说选刊》2021年第4期、《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6期转载,入选2020-2021学年下学期全国百强名校“领军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阅读理解: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发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我”是个线索性人物,是故事的讲述者和见证者,用第一人称“我”叙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B.小说中的扶贫干部张蕾并没有直接出场,但通过老福的话以及老福自身的巨大变化,张蕾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C.小说在“我”与张蕾对老福扶贫效果的对比中表现了“我”的不作为,从而突出了扶贫干部应尽职尽责的主题。
D.这篇小说在讲述老福的脱贫故事中用了一些方言和俗语,即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又增强了作品的地方特色。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的“老福”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6分)
悬念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的写作手法。本文善于设置悬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C.解析:从文章第三段看,“我”是付出了一些努力的,不能说不作为。另外,本文的主题也不是“扶贫干部应尽职尽责”,而是意在突出“良好的干群关系是创造和谐社会的基础”。
早年穷困潦倒,懒惰成性。他家徒四壁,五十多了还没成家,便破罐破摔,即使扶贫干部怎么帮扶也不愿改变现状。可以说他前半生的日子过得惨不忍睹。现在勤劳致富,知恩图报。他在扶贫干部张蕾的帮扶下勤劳致富,富裕了就向社会捐助西瓜,并把张蕾当成了亲闺女。不图名声,又有点小自私。张蕾找来记者报道,他躲起来;为了留下张蕾,他捐出全部西瓜表明自己没有“脱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说标题“我真不想脱贫”就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直至小说的结尾通过老福的话才亮出原因。小说开头对“我”的身份没有交代,读者不明白“我”的身份,直到第三段才揭开“我”是一个扶贫失败的“逃兵”身份。老福说“我真不想脱贫”又引起读者的好奇和愤慨,“我”经过一番打听才知道他不想脱贫的原因。风调雨顺的年成,老福竟说种西瓜没赚到钱,“我”很纳闷,后来才知道他把西瓜都捐出去了。老福说“张蕾比他都穷”又把“我”弄糊涂了,原来他看到张蕾穿的“乞丐服”,以为人家很穷。(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