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西景:激荡于心灵中的天籁之声

(2019-08-15 06:57:51)
标签:

巩义

河洛

文化

分类: 家乡风景

激荡于心灵中的天籁之声

杨西景

宋二鹏先生的《鼓词雅韵吐心香》,是一部河洛大鼓书帽拾贝集。阅罢,耳畔仿佛飘来一阵阵带着乡风村韵的天籁之音:那月牙板铿锵铿锵,那弦声抑扬顿挫,那鼓声唤星惊月;继而,这声音化为缕缕乡愁,化为一幅幅故乡的风俗画,如看电影般在眼前一幕幕闪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但逢腊月农闲,正月热闹,春夏秋间村集庙会,或由大队、生产队出头出资,或由乡贤牵头,东家兑粮,西家兑米,请当时当地的名家来“说书”。村里的空旷之地,或庙会乡集的简陋舞台,置一桌数凳,一壶数杯,数百上千村人一围,说书人一个亮相,弦声一响,鼓声一鸣,月牙板一打,随即,声遏行云,腔送轻风,全场寂似夜空。正篇之前,往往以时尚的村言乡语,说一节逗人轰场大笑但又意味无尽的“书帽”,这“书帽”,记着那温馨的岁月,记着那“养根”“育苗”的乡土文化……

这里记着高扬纯真的明德。大鼓书起源于清,来源于偃师,发扬于巩县,是南阳鼓儿词和洛阳宫廷琴书的二者结合形成的一种集宫廷的雅和乡土的俗为一体的完美艺术。“书帽”往往选取百姓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或选用村风乡俗中的礼仪规矩,用一人一事,一典一议,由浅入深,由边及里,挖掘百姓身边的道德资源,让百姓从中悟出故事中孕育的大道理,真正的寓教于乐。如《罗成算卦》,以浪漫的传说,告诉世人,“做人要诚,做事勿短”;《郭举埋儿》,用民间故事,启迪人们“善门一开百福来”。《报母恩》、《早尽孝》引导世人要重家风家教。《做好人》,则让人把“礼义廉耻记心间”,而《为人处世三十则》,《干部下乡》,则讴歌着现实生活中的良好世风和政风,引导为政者“淡名利、守清贫,重廉洁、伸正义”。

这里记着昂扬向善的正气。在笔者有限的农耕文明生活里,时常被故乡那些象麦谷一样素朴的邻里关系,象土地一样实在的乡情所感动。这使人感动的因素,便是弥漫在乡村世道里的正气。这本“书帽”集,处处闪烁着这种难能可贵的正气。《孝公婆》、《老来难》中,以将心比心的真情,诉说着“日月如梭催人老,人人都有老来难”的人生规律,因而,要形成“孝亲敬老养自身”的社会共识和社会风气。《劝孝》以童音童声童心,告诉那些心术不正的父母,你的人生结局也是“子不孝你”,从另一方面警示社会,要形成“一代做给一代看”的良好社会风气。而“孝顺是最不能等的事”,“孝顺是最受人敬重的事”,高扬正声呼吁“整个社会人心纯正、民风淳朴、社会安定、祥和温馨”。这朴素的正气,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文明城市的今天,仍然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这里记着对歪风邪气的鞭笞。正因说书艺人长年行走乡里,生活接地气,因而,这些“书帽”里不少篇幅抓住当时乡村中的一些歪风邪气,给以批判,给以揭露,让百姓从笑声中,远离身边的歪风。《赌博场里不能进》,一针见血,警示世人,“这个毛病要不改,家破人亡遭耻笑;《为人处世心要端》,《人凭心》诸篇,敲打着自以为聪明的“聪明人”,“自古害人如害已,凡事瞒人难瞒天”。《糊涂老婆教闺女》,用尖辣的村语,讥讽那些“耻为人母”的糊涂人。《吸大烟》,则把“吸毒”这一人人愤恨的恶习,一一数罪,唤起世人对“吸毒者的愤恨”,从而达到“人人喊揍,个个喊打”的目的。

这里记着对愚昧落后的讥讽。本书另一特色,是用尖辣的泼语,对世风中愚昧落后的一面给以讥讽,以“讥”警人远离愚昧,以“讽”教人学正。《莫自夸》以井蛙为喻,警人明白“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在人前总自夸”。《风水》则讥世人“生死信风水”,而不知“积德行善”的愚昧之举。《谁也不要笑话谁》,让人在笑中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而低调为人,谦虚做事。《为嘴伤身》,则以一位“好吃懒做”的大姐为例,看到其“为嘴伤身”的下场,从中让人们看到身边常见的恶习中潜藏的人生危机。

这里记着劝人劝世的真诚。说书艺人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用身边的人和事,劝人当好人,做好事。这“劝”之情真,“劝”之意切,在“劝”中收获艺术的社会效益。《不知足》,《一世歌》,劝人“莫贫是福”;《宽心谣》《人生苦短》,劝人“知足长乐”;《劝人要想开》,《酒色财气不可贪》,劝人要“安分守已”,“去掉恶念结善缘”;《十大劝》以乡村常见的生活现象,劝人“遵规守矩,知书达理”;《消气歌》劝人“宽容大度,春风待人”,而《笑字歌》则“奉劝大家明是非,贬恶扬善是正理”。可谓“劝”中含真情,“劝”中寓正理。

二鹏先生生活于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大师的故乡,深受大师高尚艺德的熏陶,以大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多年来,口问笔访,手记心思,积沙成塔,把散落于故乡大地上的艺术珍珠一一串起,于是,有了这本书。今天,巩义正在“摘星夺旗创三宜”,笔者相信在“三宜”巩义的大地上,这天籁之声必定会彰古益今,创中出新,必定会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成为新时代一道高歌新俗、导引新风的文化风景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