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老书记的家》
标签:
巩义河洛文化 |
分类: 社会小小说 |
他,1931年1月出生,1966年任村党支部副书记,1971年由副转正,如今还在这个岗位上干着。常言说,当官不为财,请我也不来。常言还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难道他就没有一点想法?不然,已是耄耋之年了,怎么还不卸套?真的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我决定采访他一下。
我按图索骥来到一个农家院落。听说是找他,一位农村妇女不高兴地说:“这里不是他的家,这里是他的定点饭店!”
莫非他不常回家?在当下,个别干部确实是“家外有家,不常回家”。不过,即便是那样,应该说成是旅店啊,怎么是饭店?还是这里是个农家乐,他一直来蹭饭?我感觉有戏,忙说:“他吃饭掏钱吗?”那位妇女说:“笑话,他会掏钱?”
我心里有了底,忙追问道:“他今天去哪里呢?”
她说:“你去村委会看看,那里才是他的家。”
小康村似乎名不虚传,一条条笔直洁净的水泥街道,一排排别具风格的村民住宅楼,一行行婀娜多姿的街道景观树,一片片翠绿如毡的草坪,一座座整洁漂亮的现代工厂……进入村委会大门,影壁墙上刻着“身不能懒,嘴不能馋,心不能偏,财不能贪”的红色大字。 我并不在意,口号谁都会喊,作秀人人皆会。
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接待了我。当听说我找老书记时,他说老书记不在这里。
我说:“这里不是老书记的家吗?”
小伙子噗嗤笑了,说:“这是村委会,哪会是老书记的家。”
我把那位妇女的话复制粘贴给小伙子。小伙子说:“那是气话,老书记平时都在村委会,晚上也住在村委会,但这里不是他的家啊。”
“老书记不会外出考察了吧?”我的目的是找到他,想正面接触一下。尽管我不是孙猴子,但是“人”是“妖”我还是能分得清的。
小伙子摇摇头,说:“老书记不会走远,这不,他的手机还在这里充电呢。”
我继续问道:“他会去哪里呢?”
小伙子用肯定的语气说:“老书记一定在村里,要不您找找看?”
村里七百多户,三十家企业,我总不能一家家找吧?我一时也没辙了。小伙子是个热心人,看我为难的样子,帮我分析,说这里的企业家家运行正常,不欠银行一分钱的贷款,不会是去企业了,有可能是去村民家走访了。
会去哪一家呢?莫非是去……我没敢往下猜测。相信大家都会从一些新闻报道中了解到,极少村干部不作为,欺男霸女的事儿时有发生。我知道,自己的想法有点龌龊,但也不能百分之百地否定我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小伙子说:“老书记的座驾跟别人的一样,很容易找到的。”
我的胃口又给吊了起来。可是,这么多一个村子去哪里找呢?
小伙子看出了我的为难,说:“您来一次也不容易,我带您找吧。”
接下来,小伙子就开上院子停放着的一辆昌河面包,带着我到村里转悠。我说:“小伙子,咱村里都有上亿资产了,咋还开这车?”
坐在车里,透过车窗我看到不少人家的院子里停放着小汽车,有奥迪,有蓝鸟,有奔驰,有尼桑……我问小伙子:“书记的车是什么牌子的?沃尔沃?奔驰?还是其他牌子?”
小伙子说:“说出来你都不信,书记的座驾是自行车。”
自行车?我大吃一惊。
小伙子解释道:“去县里或者省城开会,也只是我们村干部共同使用的这辆昌河面包车接送一下。”
“老书记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干得动吗?”我又抛出了一个疑问。
小伙子:“他从不当甩手掌柜,不论是修路,还是造田,起五更搭黄昏,跟村民一起干。在30多年前治理盐碱地的10年大会战中,参战的千名干部群众或因事因病都歇过,只有他没有歇过,出勤率全村第一。”
小伙子答非所问,但我已经知道了答案。我说:“他是村里的老一,想占便宜是很容易的。”
“NO,NO。”小伙子否定了我的话,继续说道,“俺村的住宅楼,实行的是集体修建,大伙儿自由选择。首批778套住房一夜间认走了777套,剩下一套没人要,因为这套房的地基以前是化粪池,还淹死过人。他得知情况后,便自己要了。”
在当下这个社会,这样的干部真是少见。我感慨道。
小伙子说:“1999年组织上给他办理了转干手续,被任命为镇党委副书记,开始给他发工资。他说,我是村里的支书,应当拿村里的工资,这个额外报酬属于村里。就这样,直到现在,这份额外报酬一直交给村里。”
“村里三十多家企业,不可能没有人给他送过礼。”我心里还有问号。
小伙子说:“有一年春节,一个在本村参与办企业的外地人,为了感谢他,塞给他一个红包。他不要。人家就买了一车水果送到村委会,又被他拒绝。”
……
最后,在一位老大爷家里找到了他。老大爷身体不好,刚从医院回来,老书记是来看望他的。
我恍然明白,老书记是把整个村当成他的家了,所有的村民都是他的家人。我还不死心,追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动力什么。
他动情地说:“在过去,俺村出过五个烈士。为了大家的好日子,他们把命都丢了,我还有啥可说的?!”
瞬间,我的所有疑问全部烟消云散。他就是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南省获嘉县照镜镇楼村党委书记许福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