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火眼金睛》发《小说月刊》2018年6期

(2018-05-28 18:49:03)
标签:

巩义

河洛

文化

小小说

分类: 社会小小说

《火眼金睛》发《小说月刊》2018年6期

火眼金睛

侯发山

大高是河洛地区远近闻名的杂技演员。一般杂技演员都有绝招,否则,难以在这个行当里混,一招鲜,吃遍天嘛。可能大家都看过“口中喷火”的杂技,演员嘴里能喷出长长的火龙,或一团一团的火球。大高早就不玩这个了。按他的说法,这个是初级的,他玩的是眼中喷火,两股火苗从眼睛里喷出,像两条火蛇一样,而且,不是直线飞射,带拐弯的,像是舞蹈着的火龙。想想就很精彩,刺激。当初,这个杂技没名字,传得久了,大家就叫它“火眼金睛”。

大高有个徒弟叫阿三。说是徒弟,其实就是个跟班打杂的,跑跑腿,搬搬道具。阿三一直想学习“火眼金晴”,这也是他当初拜大高为师的原因,大高没有答应。问的次数多了,大高就告诉阿三,说眼里喷火是所有火术表演中最危险的,演员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艺,竭尽所能去保证自身和周围观众的安全。因为表演过程需要火焰、易燃物和有毒燃料的参与,一不小心非死即伤。

这话说得语重心长,阿三却不以为然,以为大高自私,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跟老辈子那些师傅一样,都要留一手。

离了王屠夫,不吃带毛猪。阿三耳濡目染,加上偷偷观看师傅练习,也学得八九不离十。私下里,阿三瞒着师傅训练。阿三练习的时候,没有使用燃料,他倒不是怕危险,怕被师傅发现,就用水来替代燃料练习,练习的重点是如何控制喷射的方向和连贯性。

这天,阿三的老父亲老树来看望阿三。阿三正在配燃料(这个配方大高倒没有隐瞒,每次表演都安排阿三配制),当晚有一场表演,阿三不敢怠慢。老树看到地上滚落的空酒瓶,顺嘴问道:“用酒代替燃料?咋不用汽油和酒精呢?”阿三说:“师傅说过,汽油和酒精是最危险的,千万不能使用,一不小心就会烧伤演员。”

老树问阿三:“你还没学会火眼金睛?”

阿三哀怨地说:“师傅不教我。”

老树叹口气,好久,才恨恨地说:“当年我送你到这里,就是为了学习这个独门绝技。”

阿三说:“我偷偷学着呢。”

“阿三,阿三。”前台大高在喊。

“来了师傅。”阿三应答着出去了。

大高说:“阿三,今天晚上你表演火眼金睛。”

“师傅,我,我……”阿三有点不自然,莫非师傅知道自己偷学的事儿?

大高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拍了拍阿三的肩膀,说:“今天不是你老父亲来了吗?你就好好给他老人家表演一番,我知道你能行的。不慌张,我给你当助手。”

“师傅……”阿三的不自然很快被感动代替。

接下来,大高就给阿三讲解了几个要点,然后鼓励他上台表演。

就这样,阿三几个跟头的热身之后,开始正式表演“火眼金睛”。

没想到,两股火苗刚从阿三的眼里喷出,只听阿三“啊”地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不停大桌滚——阿三的两只眼睛着火了!

大高明白过来后急忙扑火。后来,阿三被送往医院,性命无忧,两只眼睛给烧毁了。

阿三的父亲老树要到官府告大高。大高求情道:“阿三残废了,今后怎么生活?不如让他跟着我,我保证一辈子照顾他,并教他几个能够养活自己的杂技。”

老树想了想,也就答应了。

后来,师傅两人无意中说起那次意外。大高说,那次燃料被人更换,添加了汽油。

阿三大吃一惊,气愤地说:“师傅,果真如此?您怎么不报官啊?”

 “没有证据,报官也没用。”大高说罢,长叹一声。

其实,大高已经猜测到,那次从中做手脚的是阿三的父亲老树,害怕自己吃官司,来了个恶人先告状。大高知道,一旦猜测被证实,老树的牢狱之灾是免不掉的。阿三呢?他如何接受这个现实?所以,大高没有报官。

有一次回家,阿三跟父亲老树说起这事。老树默了半天,才说:“阿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后你要好好待你的师傅!”

阿三懵懂地点了点头,感觉这天父亲跟往常不一样,有点怪怪的。

不过,自从阿三的眼睛失明后,大高再没表演过“火眼金睛”,以致于到了今天,这门杂技也就失传了。

 

附点评《挖掘人性中的善》:

 

挖掘人性中的善

——读侯发山老师《火眼金睛》有感

/赵文新

看到题目让人产生许多联想,开篇入题。简单的一句话:大高是河洛地区远近闻名杂技演员。一石激起千层浪,读者便来了兴致。

“一招鲜,吃遍天。”大高的绝招是什么,他如何表演“火眼金睛”,读者带着悬念,急于把故事读完。然而,侯老师,用个小小设问:“口中喷火”都看过吧。虚晃一枪,让人们以为这是大高的独门绝技,结果又把笔锋一转,这一晃一转,紧紧抓住读者心理,欲罢不能。

接下来轻轻松松地说一句:大高早就不玩这个了。增加了读者的好奇心。虽然只有几句话,于平淡中暗藏杀机,快速进入主题,大高的绝活是“两眼喷火,他眼睛里喷出的火像舞蹈着的火龙”令人称奇。

艺人收徒理所当然,何况是独门绝技,不能失传,大高不会连这个道理也不明白。可是当阿三提出学“火眼金睛”时却被拒绝,一而再再而三,阿三认为师父那些语重心长的话都是借口,不把大高的话放在心上,暗自偷学。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里是为下文发生意外埋下的伏笔。

侯老师不愧是大家手笔,他时刻记得小说要出新,想常人所没想到的才是好文章,所以他不去写阿三因为自以为是发生意外,而是阿三他爹老树妒忌怨恨大高,偷梁换柱致使自己亲骨肉双目失明。

此时老树又恶人先告状,大高明知道是老树换了配料,为了老树,也为了阿三,他不但没有揭发老树还收留了阿三。至此,一代艺人大高的形象变得浑圆立体了,让人感到故事的真实,人物的丰满。

可是,侯老师没有就此打住,又来了最后一抖,阿三从父亲怪怪的举动中证实了师父的猜测。大高的形象进一步升华,包容大爱的主题凸显出来。

侯老师就是这样取材于现实生活,在不紧不慢的叙述中将人间的爱与怨融进作品,一抖再抖,直达人性深处,触及人类灵魂,挖掘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留给读者深深地思考。

另外,侯老师朴实无华的语言一直是我所喜欢的,像文中的谚语:一招鲜,吃遍天。离了王屠夫,不吃带毛猪。读起来自然亲切。

个人的一点浅见,不到之处,还请老师多指导。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