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元的乡愁
(2017-12-05 18:56:23)
标签:
巩义河洛文化 |
分类: 生活点滴 |
赵振元的乡愁
——《姐姐》读后
收到2017年11期《太湖》杂志,我是一口气把该期的长篇小说《姐姐》读完的。不仅是因为这篇小说是该期的头题,我跟作者赵振元先生有过交往,也算是认识不到两年的朋友,更重要的是,这篇小说好读,耐看。
在我的印象中,赵院长(赵振元是国内某大型设计院的院长,现在是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大家仍习惯地称之为赵院长)擅长散文诗的创作,而且出版了六部专著,当看到《太湖》杂志上的这篇小说时,我还抱有疑惑的心理,心说赵院长的小说如何?没想到,看了开头便放不下,这在过去的阅读中是很少有的。细细回想,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文字质朴,接地气。当下有些文学作品辞藻华丽,看了半天不知所云,就像我们到酒店吃饭,菜做得精致像艺术品一样,但总是吃不饱,没有在家吃得舒服吃得自在一样。这篇作品很家常,给我的感觉就是语言干净,叙述不枝不蔓,节奏明快。二是有乡愁值得我们怀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贫乏,就像小说中写的那样,全家人住的房子只有三四十平米,几个人睡一张床,甚至吃不饱穿不暖,但家是温馨的,充满了关爱和亲情。那年代没有电视,听书便是常见的娱乐节目了,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吃罢饭顾不得劳累去书场听书,一个生产队或是几个生产队的社员集中在一起,其乐融融,别说邻里之间没有矛盾,就是有也早就烟消云散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尔虞我诈,很单纯,充满了真情真意,就像主人公和工友之间,同学之间,跟部队首长之间,写出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三是传导的都是正能量,没有负面的、消极的文字。即使父亲被冤枉,主人公没有抱怨和埋怨,而是思考自己今后如何做人;即使自己的钱包被小偷偷走,没有指责小偷如何,而是写列车员和列车长没有让自己补票,等等。主人公的母亲晚上给他讲故事,讲“历史文化、英雄故事、民间传说”,乃至主人公产生了“做一个让妈妈骄傲的儿子,这个愿望在当时已经深深埋在心中,成为一生的目标”。主人公虽然是通讯员,但他每天去施工现场,“我喜欢参加施工,出出力,出出汗,精神爽,胃口也好,同时也可以接触到许多新事物,学到许多新知识,何乐不为呢”。类似的积极的东西,在小说中比比皆是。四是我的早年经历也跟赵院长相似,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也有一个姐姐。在我的点滴记忆里,都是姐姐对我的呵护和关爱,尽管都是碎片式的,足以让我时常怀念,在《姐姐》这篇小说中,我也看到了自己姐姐的影子。
我不是评论家,没有他们梳理得规范,甚至没有说到点子上,但这是我的真实感受,是心里话。这篇小说名为《姐姐》,其实写姐姐(大姐和二姐)的笔墨不多,尽管是聊聊几笔,姐弟情还是写得让人过目不忘,感人至深。这篇还写了父子情,母子情,战友情,工友情,同学情,师生情,老乡情,等等。与其说这是篇小说,我更认为这是赵院长的心历路程,是他的成长过程。文如其人,此话不谬也。看了这篇纪实小说,我对赵院长有更深刻的了解,明白了他为什么那么平易近人,对谁都不卑不亢,亲切热情;明白了他面对企业改制,对遇到的诸多困难都轻松面对,从不退缩;明白了他在领导岗位上一干就是近二十年,把企业做得风生水起,项目遍及全国各地,延伸到了国外;明白了他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即使在飞机上、高铁上,还不忘文学创作,每天都有新作问世……因为,赵院长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一个不忘初心的人,是一个有乡愁的人,是一个心中藏有大爱的人。
《姐姐》是赵院长的《人生》的第一部,我渴望早日读到他的第二部,第三部,我也想从中汲取能量,让自己的人生多一些色彩。也希望大家有机会读一读这篇小说,相信你或许有跟我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