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贵在诚壹》发今天郑州日报

(2015-09-09 05:52:34)
标签:

历史

旅游

文化

杂谈

河洛

分类: 散文

“诚壹”一词来自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写道,种庄稼的秦杨、兽医张里、磨刀的郅氏等几个人,干的都是没有技术含量的、被人看不起的卑微职业,但最后都成了富翁,有的过上了钟鸣鼎食的生活,有的出门就是前呼后拥的车队,等等。为什么?司马迁总结道:“此皆诚壹之所致。”就是说,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成功,靠的就是“诚壹”。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坚持不懈,精益求精。

元末明初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南宋有位官员遇到一位叫奚奴的姑娘,人长得很漂亮,便有心纳她为妾,问她会干什么,回答是会温酒。这位官员就请她温酒试试。头一次,酒太烫,第二次又有点凉,第三次合适了,喝了。此后,温酒从来都没失手过,而且每次温的酒“如初之第三次”。官员很高兴,“遂纳焉”,死后把家产也给了她。不为什么,就因为奚奴温酒温的好。

唐代诗人张若虚,一生仅留下两首诗,而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同样,唐代诗人张继以一首28个字的七绝《枫桥夜泊》而名留千古。

当年上海有个沈京似,是个大吃家,把祖辈留下的家业吃个精光,最后竟成为潜心研究“吃”的一代沪上美食家,一度成为餐饮界的“无冕之王”, 是烹调界公认的权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主持编辑了《菜谱集锦》一书,曾多次再版,广泛应用于上海和全国各地大宾馆。

在老百姓眼中,做白案的厨师是最没有出息的。不管是在大酒店还是在小摊上,他们只能做一些早餐面点,每月挣1000元工资都很难。因此,很多厨师因为白案工作过于低贱而不愿从事,纷纷转行去做红案厨师。而我们河南的小厨师冯三峰却苦心钻研白案技术,练就了一身绝活,他能把面条拉细到可以在一根针眼里穿过,还可以双手左右开弓同时擀12张饺子皮。最终他被世界上唯一的七星级酒店――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市的伯瓷酒店挖去,成了该酒店的首席面点师。一些世界各地的达官贵人不远万里乘飞机赶来入住该酒店,仅仅只是为了吃他做的一碗面!由于白案厨艺高超,他的月薪高达6000美金,小费更是多不胜数。最多的一笔小费高达5000美金。在伯瓷酒店工作的短短3年时间内,他竟赚下了百万财富!

记得看过一篇《熟普洱之味》的文章,说的是一个姓宋的人为了练习鉴别普洱的技艺,不沾烟酒,12年没有吃过火锅和任何葱蒜辣椒,几乎不到应酬场合去,因为二手烟和粗俗的笑话都会令味蕾变迟钝。他家不能熏香,他妻子也不能用香水,连洗发水沐浴乳也要用无香的,因为他要对茶香有不偏不倚的判断,同样要保持嗅觉的敏锐……最终他成了业内品鉴普洱茶的权威。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4年逝世的科学家师昌绪获得了“2014感动中国人物”的荣誉,他的夫人郭蕴宜代他站在了领奖台上。当记者采访她时,她说,不论哪个人,只要专注于你做的事,都能感动中国。无独有偶,笔者今年七月初参加“中华百家和鸣论坛”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李晓老师说的一句话——“把一件事干好,就能征服全世界”。

清代纪晓岚曾说过:“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是的,奚奴、沈京似、冯三峰们,正是“简单的工作重复做,重复的工作用心做”,贵在“诚壹”,最后才获得了回报,取得了成功。人的一生十分短暂,做的事不在多,贵在专,贵在精。做好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到完美,做到极致,足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