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炳发:读侯发山小小说
标签:
研讨会竹林杂谈 |
分类: 专家、读者评论 |

【和东北三位好汉徳北(右一)、炳发(左二)、洪波(左一)在杜甫故里】
“陌生化”碎片
——读侯发山小小说
文/袁炳发
“陌生化”的理论是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他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这个理论强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
近读侯发山先生的小小说,发现他惯用的就是陌生化笔法,从而使文章鲜活灵动,让小说的主题冲击读者的心魂。
用陌生化的人物形象丰满主题
小说《警察》中的大军形象,违反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常见现象,十分特别,在他昏迷不醒之际,亲情、友情、爱情都不能唤醒他,单位的领导说“大军,快醒醒,有任务!”竟然出现了奇迹——大军醒了,大军“慢睁开了眼睛,用微弱的声音说道,局长,我保证完成任务”,人物形象在这里得到了立骨奇新,对此,作者不想说得太多,只是平静地告诉我们:大军是一名警察!在这句话里,包含了太多的赞美,使主题迥然大放异彩。
用陌生化的背景环境铺垫主题
《爱的谎言》中马局长对自己的病情不听医生和家人所说,只看下属的礼物。本来没啥大病,他看下属们送花送奶送水果,感觉自己的病没救了;本来长了绝症,得到下属的红包,心里竟然轻松起来。这就是作者笔下社会背景的陌生化,而这一陌生化的结果,无疑是拯救了马局长的身体,可是他的心灵要由谁来救赎呢?作者巧妙地用这一背景环境,铺垫了伸向主题的台阶。相信走过这级级台阶后,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纯净。
《白忙活》的社会环境陌生化就更加明显了。小米先后拿到了六个资格证书,而威廉的母亲问她的却只是另外的三项技能:你会针灸吗?你会画中国画吗?你会太极拳吗?生活不乏这样的例子:我们苦心经营的,往往却是别人所忽略的。究竟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这个疑问,也绝对是值得我们思索和面对的。
用陌生化的语言描写鲜活主题
《玫玫的三个电话》中的语言,是十分有意味的,但作为一篇小小说的组成部分,这样的语言又是令我们十分陌生的——小说以三个电话,推进情节的发展,完成小小说的全部。这是十分大胆的构思,这种类似于单口相声的语言,贯穿着一种扭曲的价值观,现场感特别强,作者抓住三个电话的相互对比,特别是对宠物犬考虑的周到,与对在老家里独自过年的老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篇语言形象鲜活,与常见的小小说语言迥然不同,却更加耐人寻味,有较强的讽刺效果,对读者心灵的冲击力很大。
《路不拾遗》一文的语言,发乎于词语,止乎于思索,给人带来的沉重与打击力度十分巨大。试想,“路不拾遗”本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路不敢拾遗”却是多么令人惊恐!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真是要费尽神思了!
总之,发山的小说,总能以一种陌生化的手法,为读者推陈出新,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借助陌生的情境表达出来,让主题如绽放的花朵一样,香气浓郁,抚慰心灵,又不露痕迹,实为妙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