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临终遗言文化 |
分类: 随笔 |
一位老人,留给世界一句临终遗言:“这世界不再令人着迷”。这句话成了报纸的大标题,非常令人着迷。
据报道,“这世界不再令人着迷”是王元化先生晚年最关心的话题,其弟子透露,王先生一直有着“文明的忧虑”。去世前三年,王先生在口述给美国朋友的信中引用了自己的说法,副题是“关于文明的物质化、庸俗化与异化的通信”。
“世界不再令人着迷”,是给世界下达的病危通知书,也是给自己的。
在谢幕时觉得“世界不再令人着迷”的,往往是对世界有严格要求的人,即索求者。
索求者分为两种:在最好的情况下,他们被称为“求索者”,即索要答案的人,他们经常悲愤地发出各种终极“天问”。在最坏的情况下,他们成为“索取者”,至死都对利益分配耿耿于怀,并以分配的份额作为衡量自身价值及世界是否迷人的惟一或最高标准。也有将“求索”与“索取”合而为一的,属于混合型人格,比如屈原,以及众多在文化T台上摆出屈原式Pose的人。
索取者也可分为两种,一是得到的,一是没得到的。索取而得到的,和索取而未得的,在最后时分都会感叹“世界不再令人着迷”。
剧终时都忍不住低喊(不是咆哮)“多美啊,请你暂停”的,是对世界(或时代)没有严格要求的人。可不可以称他们为志愿者、观察者、原始意义上的“诗人”?他们对事物和答案的多义性的兴趣,远远超过对竞猜标准答案和中奖的兴趣。他们沉迷于万事万物,辨认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求解现象的九次幂,乐此不疲。他们从不勒令世界一次性地出示一个令人哑口无言的终极答案,也不因没有得到答案而憎恨世界,或憎恨自己(因碌碌无为而悔恨)。
宣判世界不再令人着迷,是因为假定世界曾经令人着迷,这是乌托邦思维的后遗症。事实上,世界一直在用各种语言提醒我们:本人,世界,从不比今天更好,也未必将比今天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