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众议院--他人评论 |
逸尘
生存还是毁灭
——读《参观一个自杀的朋友的房子》
参观一个自杀的朋友的房子
吕约
他住得不远,用十倍望远镜就可以看见。
望远镜里他住得不错,房子阳光充足,视野开阔
每平米价值至少一万五人民币。
餐厅里有四把椅子,不比我们的多,也不比我们的少
从餐厅到卧室的路上,也没有种着仙人掌。
水晶吊灯足以驱散黑暗
找到心脏上的针眼。
鱼缸里,孔雀鱼的心还在肚皮下跳动。
马桶边有几本旅游杂志,还有一本划了线的论语
划的是红线而不是黑线。
跑步机上的计时器显示,黄昏时分他在阳台上
绕着地球跑了三圈。
电脑里有三个文件夹,第一个是上半年的账目,
第二个是名人格言,在几个世纪的死人与活人中
他完全信任的有七个名字。
一百二十多张见解独到的色情照片
严格按国籍分类,他给每一个甜心
都恰如其分地起了名字。
凡是两条腿的女人
都被他单个夹在钳子上
研究了个够。
你们是不是以为,在书桌左边的第二个抽屉里
没有我们的名片?
值得庆幸的是,他没有像对待那些娘们一样
拿我们单个地做实验。
在做出决定之前和之后
他没有给我们中的任何一个
打过电话。
我们放心地离开时
一只苍蝇从窗帘的褶皱里飞出来,嗡嗡叫着
向书架上的耶稣,观音和印度的象鼻神
提出了
未曾解决的问题。
这只苍蝇站在救世主面前
一点也不让步。
当着我们的面,也没有一个救世主
向它让步。
(2007年5月4日)
当被技巧搅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我就去读一些简单而直接的东西,当被虚空掏空心灵的时候,我便把目光重新移回到生活的层面。我时常这样调节着自己的阅读,以避免自己脆弱的神经随时崩溃在诗歌的面前。
吕约的诗所读不多,但她依旧在我所喜爱的诗者的行列中。吕约绝不是像我这种死缠滥打的写作者,而是一个清醒的记录者,写一个,立一个,很少有败笔之作。
这首写于青年节的《参观一个自杀的朋友的房子》,以极其现场化的语言抓住了我的阅读,以至读过之后产生一种言说的冲动。
人,缘何会自杀?原因肯定有多种,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随时都可能击溃一个人意志的防线,而自杀,则是种种溃败中巅峰性的选择。那么,这个“朋友”因为什么而自杀?
他是个富裕的人。“阳光充足,视野开阔”的房子“每平米价值至少一万五人民币。”他的死与贫穷无关。
他是个正常的人。“椅子”不多,也不少,“从餐厅到卧室的路上,也没有种着仙人掌。”鱼缸里的孔雀鱼,马桶边的杂志、划着红线的论语、阳台上的跑步机,这一切,都显示出了自杀者曾经对生活的热爱,甚至,我们从这些零碎的物质上,感受到了一个人对生活的充足自信。
他是一个严谨的人。账目,格言,随时可被鼠标点出,核对或重温。即便色情图片,他都会分门别类地标注得清清楚楚。
接下来的两节便饶有意味了。“值得庆幸的是,他没有像对待那些娘们一样/拿我们单个地做实验。”这样,“我们”就放心了。“在做出决定之前和之后/他没有给我们中的任何一个/打过电话。”这样,“我们”就更放心了,他的死,和“我们”毫无关系。所以,“我们放心地离开”了。
他是怎么死的?割腕还是服药?还是,以一种我们想像不到的方式?“我们”或许无法知道,或许并不关心。只有一只“苍蝇”躲在暗处,洞察到了事实的真相。但“苍蝇”仅仅看到一次自杀过程,对死因也同样不清楚。所以,“苍蝇”向中外诸神不断地发问,试图找到答案。
但是,一切都是徒劳的。在“苍蝇”和“救世主”互不相让的对峙里,一切,都已经死无对证。
这首诗在写什么?简而言之,旨在揭示现代人的某种生活状态。光艳的生活下面焦灼涌动,不被人知的另一面,在死后,陈列于阳光里,让人尴尬中感叹。物质生活或许可以给幸福上一道保险,但终究无法带给人安然的一生。
这个“朋友”缘何而自杀,我们终究不得而知,也没有必要去深究了。通过诗者呈现的这一现场,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冲击。自杀者,自杀者死去之后的房子里走动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心思,死者生前种种的生活痕迹。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浮华之下随处暗藏杀机,生活,不是一池平静的湖水。
文章引用自:
分类:灯下读诗
前一篇:热带海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