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谈诗 |
一、我喜欢的句子
“我们饿了可以吃粮食,(反过来),粮食(却)没有本事吃我们”
--天真是诗歌的第一天性。天真就是孩童的眼光,仿佛与事物第一次相遇,让熟视无睹的经验“陌生化”,从而恢复人对经验的感受能力。建议删掉“反过来”和“却”。
“春天的时候,我们一起提高了分贝”
--生动,幽默。诗歌不应是歇斯底里、痛不欲生的,好的诗歌令人感官愉悦,即使是处理沉重的题材,也可以很幽默。幽默是化解现实的苦难与荒诞的最佳审美方式。表达荒诞主题的卡夫卡够沉重了吧,但《变形记》很幽默。《好兵帅克》的幽默,让荒诞的世界在笑声中粉身碎骨。
如果改成“春天的时候,我们一起提上裤子”,就更好玩啦。
“你是初入人间的天使……(而)当一天再见你面,你(却)已变身村妇,整日(无休地)撒泼骂街”
――真实,朴素,有力量。诗歌像其他形式的文学一样,要有与现实肉搏的勇气,而不仅仅是凌空蹈虚。在我看来,最好的汉语诗歌中,从诗经到汉乐府民歌,都是现实主义的、朴素的、来源于民间的经验。
“而”、“却”字可删,因为生活本身在制造转折关系,不需要额外添加转折词。“无休地”是一种不必要的夸张,一切不必要的词都会伤害诗歌的精练。去掉一切可有可无的词,诗歌是减法的艺术。客观、准确地表达经验,力量胜过添油加醋。
二、提防“情感高潮”
“在这里于多少文章被焚毁,又有多少诗人被活埋,(我们不曾知晓,我们不想知晓,我们不忍知晓)”
“其实诗人所生活的边城,亦是流氓、窃贼以及死囚之乡。(泪水需要为真情辩护,爱本无过,恨亦无悔)”
――删掉括号里的句子。真正的力量隐藏在平静、准确的叙述中,排比句所制造的“情感高潮”,是中学生“诗朗诵”的典型语体。现代诗首先反对虚假的“情感高潮”。情感泛滥、泪眼模糊,会伤害诗歌观察现实的“视力”。
T.S艾略特:“诗歌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 。里尔克: “诗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是情感(情感人们早就很够了),诗是体验。”
三、反对“总结”
“倘今生谁敢阻挠我自由半步,我定让他,来生都死去活来”(《宣言》)
――不要急于总结、表白、说教。不但不要自己跳出来总结,也不要试图让别人去“总结”。好的诗歌反对“总结”,因为总结是对事物、经验的粗暴简化,而诗歌,正是将常人看来“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好的诗歌,就是让人无法“总结”的诗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