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驿站:七律途拾偶得
(2025-10-13 10:24:34)
标签:
情感文化 |
途拾偶得
景物千般倍觉亲,粗茶淡饭且怡神。
繁花片叶休沾席,明月清风不近人。
树坐菩提元离相,台悬明镜了无尘。
咂茗停杯参一因,前事后身并入云。
【题按】高深佛理全藏在最稀松的日常作息里,一句一景,句句都在“破执”:道不在远方,就在当下这杯茶、这片叶、这轮月里。别去追,别去躲,也别给自己贴金,眼前什么味儿,就是什么道。
【注释】
怡神:使精神愉悦、舒畅,这里指粗茶淡饭的简单生活,就能让人心情放松、内心满足。
休沾席:休,不要、不必;沾席,沾染、停留于坐席。整句不是拒绝花叶,而是说不刻意让景物停留,体现不执着于外物的心态。
菩提:源自佛教,本指“觉悟、智慧”,后也常与“菩提树”关联(传说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诗中“树坐菩提”是借“菩提”代指“觉悟的境界”,而非具体的树。
离相:相,指事物的外在形态、表象;离相,即脱离对事物表面形态的执念,看清其本质,是佛教中“破除执着”的核心概念之一。
了无尘:了,完全、全然;无尘,指没有尘埃。这里呼应“明镜台”的比喻,说内心像洁净的明镜,完全没有世俗杂念的“尘埃”。
参一因:参,参悟、思索领悟;因,在佛教中常与“果”相对,指“因果、缘由”。参一因,即品茶时静心思考生命运行的因果规律、事物的根本缘由。
前事后身:前事,过去的经历、往事;后身,并非指“来世”,而是指未来的牵挂、未完成的事。整词代指所有过往与未来的牵绊。
【简译】
物我之间的隔膜突然消失,一切都倍感亲切;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只是山也看你。——万物皆“我”,所以都叫“亲”。
山珍海味是“加法”,粗茶淡饭是“减法”;禅者做减法做到尽头,发现滋味没减,反而神清气爽。——告诉你:知足本身就是养分。
再美的花、再嫩的叶,也不让它们落在坐席上——不是洁癖,是“不执取”。眼可观、鼻可嗅,手却不占为己有。——“欣赏”与“占有”两回事。
明月清风本来无私,谁都能得;你若硬要“抓”到面前,它反躲你。——让它保持“不近”,恰恰说明它永远“在”,这才是真正的“近”。
人坐树下,树亦坐;菩提树从不在乎自己是不是“菩提”,它本来就没有“相”可执。——暗示:修行也不要给自己贴“我在修行”的标签。
明镜高悬,照而不见“我”;镜台本身也空,所以“了无尘”。——心要像镜子:物来则照,物去则净,不留影像。
“咂”是慢慢含尝,“停”是突然截断:一口茶里,味觉的起、住、灭,前后清清楚楚——这就是“因”:万法刹那生灭,当下可参。
过去的事、未来的身(果报),全都收进眼前这片云:云来云去,天空不动;前因后果,当体即空。——把“时间”也放下:一切归于当下这一口呼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