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大限购城市,谁有资格先退出

(2011-12-20 09:14:49)
标签:

房价

房产

限购

分类: 政策态势:懂点政策有好处

10大限购城市,谁有资格先退出

 

上周我们做了一报告,节选如下。2011年全国共46个城市实施限购政策,其中厦门、青岛、济南、长春、贵阳、石家庄、金华明确提出限购截止日期为20111231日,另外合肥、南宁、徐州的日期为2012年上半年的某个时点。近段时间,仅有海口、广州等少数城市表示明年继续实行限购,而绝大多数城市尚无表态。为了了解这些城市限购政策取得的成效,本对其中9个城市进行详细分析,从其成交量和价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与其他限购城市的调控效果进行比较,对这些城市限购政策是否延续提供参考。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在成交量方面,本文选取了19个未明确提出截止日期的限购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天津、成都、南京、南昌、杭州、长沙、福州、郑州、兰州、沈阳、温州、宁波、大连、无锡;在价格涨幅方面,本文选取了70个大中城市和29个限购的大中城市。本文从两个方面,将这些城市限购政策的效果和9个明确提出截止日期的城市进行比较。

 

1、成交量

 

从下表1可以看出, 2011年1-10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同比跌幅最大的城市是郑州,比去年同期大降5成以上,其次是无锡、合肥,其中合肥的限购截止日期是2012年1月底。在跌幅前十名的城市中,有7个城市没有明确指定限购政策的截止日期。明确提出限购期限的城市中,合肥市同比跌幅最大,为34.1%,其次是青岛市和贵阳市,同比分别下降13.6%和13.5%。可见,和其他限购城市相比,明确提出限购期限的这9个城市,成交量跌幅并没有超过其他城市,而是和多数调控城市效果不相上下。

 

     表1  2011年1-10月限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涨幅排名

限购截止日期

城市

前10个月成交量同比涨幅

限购截止日期

城市

前10个月成交量同比涨幅

郑州

-52.76%

广州

-5.56%

无锡

-39.55%

2011.12.31

长春

-4.89%

2012.1.25

合肥

-34.08%

武汉

-4.75%

大连

-28.98%

2011.12.31

石家庄

-3.81%

温州

-28.03%

2012.2.29

南宁

-3.66%

宁波

-24.89%

成都

-3.17%

南昌

-21.75%

杭州

-2.62%

北京

-20.93%

长沙

-0.67%

南京

-17.61%

天津

2.56%

2011.12.31

青岛

-13.59%

福州

4.47%

2011.12.31

贵阳

-13.48%

沈阳

6.63%

上海

-10.36%

2011.12.31

厦门

28.42%

深圳

-10.24%

2011.12.31

济南

126.23%

兰州

-8.97%

  数据来源:中国房地产决策咨询系统

 

2、价格

 

从下表2中可以得出,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9月份下降0.14%;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1%。29个没有明确提出截止日期的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比9月份下降了0.3%,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很明显,这29个限购城市价格下降更为明显。而在指明截止日期的10个城市中,仅济南市房价环比下降了0.5%,超过29个城市的平均下降幅度,其余城市的下降幅度均在0.2%以内。具体来看,在指明截止日期为2011年12月31日的7个城市中,济南市房价环比下降0.5%,青岛和石家庄均下降了0.2%,金华和厦门房价止涨,贵阳的仍环比上涨了0.2%。可见,除了济南市房价调控政策效果比其他限购城市明显外,其余城市限购效果并为超越其他城市。

 

表2  2011年10月各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涨幅对比

限购截止日期

城市

环比涨幅

同比涨幅

70个大中城市

-0.14%

3.1%

无明确截止日期

29个城市

-0.3%

3.0%

2011.12.31

青岛

-0.2%

1.7%

2011.12.31

金华

0%

1.9%

2011.12.31

石家庄

-0.2%

2.0%

2012.1.25

合肥

-0.1%

2.0%

2011.12.31

济南

-0.5%

2.1%

2011.12.31

长春

0.1%

2.7%

2012.2.29

南宁

0%

2.9%

2012.5.1

徐州

-0.2%

3.6%

2011.12.31

贵阳

0.2%

3.7%

2011.12.31

厦门

0%

5.8%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房价调控目标完成情况

“新国八条”要求: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为此,这10个城市也分别出台了房价调控目标。

 

通过比较2011年以来1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房价同比涨幅和房价控制目标,可以看出,除长春外,其余9个城市基本上都能够完成房价控制目标。由于长春市是第一个将房价收入比纳入房价控制目标的城市,且首次制定的标准就相对较高,按照房价收入比的计算公式,目前长春市新建住房房价收入比仍将明显高于5.8。

 

表3  明确限购期限的10个城市房价控制目标与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

限购截止日期

城市

房价控制目标

同比涨幅

2011.12.31

青岛

新建住房价格涨幅明显低于本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2011年全年预期上涨11.8%)

1.7%

2011.12.31

金华

市区新建住房价格涨幅不超过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011年全年预期上涨10%)

1.9%

2011.12.31

石家庄

全市新建商品住房年度价格上涨幅度明显低于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力争上涨幅度控制在10%以内

2.0%

2012.1.25

合肥

新建涨幅不高于年度GDP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2011年GDP预期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

2.0%

2011.12.31

济南

新建商品住房均价涨幅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201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12%)

2.1%

2011.12.31

长春

新建住房房价收入比(住房套型标准按60平方米计算)控制在5.8以内。

2.7%

2012.2.29

南宁

新建住房价格涨幅将力争控制与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相适应,不高于当年南宁市GDP增幅。(2011年GDP预期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

2.9%

2012.5.1

徐州

新建普通住房(包括新销售住房)价格增幅低于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2011年前三季度可支配收入增长13.5%)

3.6%

2011.12.31

贵阳

新建住房价格增幅不高于去年全国平均值(2010年全国房价同比上涨6.4%)

3.7%

2011.12.31

厦门

新建住房价格同比涨幅明显低于全市年度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2011年GDP预期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增长12%)

5.8%

 

(三)整体效果评定及政策走向预判

 

整体上看,限购政策对各个城市的成交量和成交价格均有明显的影响,在限购政策执行一段时间后,房价同比和环比涨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遏制,限购政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明确提出截止日期的10个城市的限购政策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通过比较分析,明确提出截止日期的10个城市的限购政策效果并未全都超越其他城市,其中的部分城市的限购效果还不如其他城市,因此,这些城市更没有理由在现阶段取消限购政策。

为了评判限购政策的调控成效,本文主要参考以下四个标准:一是各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同比涨幅越小,说明调控效果越好;二是各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量同比变化,成交量下降越多,调控效果越明显;三是区域差别,我国楼市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城市的楼市发展相对缓慢,其房价较低、增速较慢,因此,中西部城市比东部城市更有条件放松限购政策;四是城市级别,低级别的城市更有条件退出限购政策。

 

利用这四个标准,综合评判10个限购政策即将到期的城市的调控效果,如果需要(或可能)放松或退出限购,则可大致参考以下顺序:合肥、长春、石家庄、金华、贵阳、南宁、徐州、青岛、济南、厦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如果按此口径,今年底到期的7个限购城市,原则上都会选择延期。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住建部已住建部已知会地方政府,对于限购政策将于今年年底到期的城市,地方政府需在到期后对限购政策进行延续。虽然未经住建部公开证实,但也没有辟谣。不过,根据上述分析,今年年底至明年上半年,个别城市放松或取消限购令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尤其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明年要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据此推测,明年极有可能增加试点城市。预计部分城市推出房产税之后,可能会顺势放松或退出限购政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