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贷紧缩难敌货币汹汹

(2009-07-27 14:19:30)
标签:

房产

分类: 地产时评:凡事麻辣烫一下

房贷紧缩难敌货币汹汹

 

二套房贷紧缩终于动真格了。继前阵子杭州率先严格执行二套房贷款政策后,南京、深圳、上海等多个城市快速跟进。而且,媒体曝出银监会近期下发了一文件,禁令商业银行乱发房贷。

 

笔者查了一下,果有此文。《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按揭贷款风险管理的通知》(银监发[2009]59号),而且6月19日就已出台。其中明确警示:房地产信贷尤其是按揭贷款业务中诸如“假按揭”、“假首付”、“假房价”、“二套房贷”标准放宽等问题开始有所暴露。因此要求:不得自行解释“二套房贷”认定标准,不得以任何手段变相降低首付款的比例成数。

 

那么,这一通知的能量有多大?不妨扯开点,全面透视。首先,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尤其对贷款依赖度很高,其中个人房贷的规模和重要性又盖过开发贷。比如1-6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同比增长23.6%,其中个人按揭贷款狂增63.1%。说明眼下开发商不差钱,主要是托了个贷猛增之福。因此,个人房贷政策,对市场走势影响很大。2007年9月27日的“二套房贷新政”,有效抑制了投资投机需求。去年10月房贷一放松,便刺激市场需求释放。

 

其次,这一通知只能说是“老调重弹”。去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的“131号文”说得很明白,只对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以二套购房中符合改善需求标准的,才给予最大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受自身利益和市场竞争驱使,大部分商业银行过于放松,很多不合规的房贷,甚至是投资投机性购房贷款,也都给予降首付和七折利率优惠。旧政重提跟出台新政之间的威摄力有明显差别。

 

再次,值得反思的是,商业银行在个贷问题上,为何老是成为“不听话的孩子”。看似银监会这个“老爸”,过于仁慈,管教不了孩子们。实际上,与证监会之于上市公司相比,银监会和商业银行之间有关系,明显松散。证监会手里有许多“牌”,如审核公司IPO、增发、发债等许多权力,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就产吸储—放贷,没多少金融产品需要银监会审批。至于如何放贷,商业银行操作的空间和自由度相当大。

 

很多时候,银监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通知中,特别明确:对于违反“二套房贷”规定发放的住房按揭贷款,要重新对其分类,同时要严格追究相关违规责任人员的责任,银行业协会要完善“黑名单”制度,甚至暂停相关机构房地产按揭贷款业务。但愿,此次银监会能真正变“慈父”为“严父”,别因部分国有银行之“骄横”而“只打雷,不下雨”。

 

所以,紧缩二套房贷是好事,但抑制房价的效果别太奢望。实际上,决定目前楼市走向和房价变化的因素中,还有比房贷政策更具影响力的,那就是流动性。今年4月以来,投资投机需求大量入市,成为推高房价的“带头大哥”,而他们入市的重要理由是:流动性过剩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及资产价格上涨。这种预期一旦形成,便难以拉住房价上涨的“笼头”。

 

事实确也如此。上半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7.37万亿元,远超去年底制定的5万亿的全年目标。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8.46%,快于5月末的25.74%,再创1999年有此记录以来的的新高。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2.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7.84%,按我国制度,新增外储须等量发行人民币。

 

这三项数据,皆确凿地证明目前我国经济体内流动性已经出现过剩,尤其新增货币经过商业银行乘数效应,被数倍放大之后,很难准确测算到底有多少钱隐藏于金融体系,又有多少流蹿于股市、楼市和大宗商品市场。不过,有一点是获得公认的:实体经济复苏之前,或明或暗涌入股市和楼市的钱,绝非小数,而且不会轻易撤离。

 

近期,中央的态度很明确,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事实很清楚,经济“保八”还是经济政策的首要导向,至于资产价格上涨、通胀预期等问题,暂时只能靠边站。什么时候出现政策转向?今年估计看不到希望了,在出口好转之前,在国内消费模式改变之前,只能靠固定资产投资孤军奋战了,而投资持续高增长,离不开宽松的资金面的支持。

流动性过剩,不一定引发通胀,但铁定会催生资产泡沫;超级流动性过剩,极有可能导致超级资产泡沫。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并没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却制造了超级股市和楼市泡沫;2000年美国IT神话破灭及2001年世贸大厦被撞后,美联储执行了超宽松货币政策,结果吹出了美国二战后最大的房产泡沫,并引爆次贷危机。

 

经济学不是精准学科,同一个原理,在不同经济体、不同时期,显效的程度和表现的形式,都有明显差异。日本和美国惨痛历史,不太可能在当前我国重现,但防患于未然,在房价泡膨胀到难以控制之前,政府有必要时时关注流动性过剩这只“猛虎”。

 

本文刊发于中国房地产报

已推荐到房产博客,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当前投资股市比楼市划算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眼下还敢买房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