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杨聊地产
老杨聊地产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071
  • 关注人气:22,7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嘉诚卖地预示楼市冬天还长

(2009-02-17 09:07:31)
标签:

房产

分类: 地产时评:凡事麻辣烫一下

李嘉诚卖地预示楼市冬天还长

 

近日,有媒体报道李嘉诚计划抛地。这一新闻不招惹人都难。第一,他是鼎鼎大名的“李超人”,地产投资经验之丰富国内难有比肩者;第二,这幅地是2006年花了8亿多获得的,与在建中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比邻,实属小陆家嘴绝版好地。

 

业内更关注的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这是媒体传言中的李嘉诚第五次套现行动,前面四次都是把持有物业变现,这次连“毛坯”的土地都要转手,到底意欲何为?其实也简单,超人同志对世界经济和中国楼市走向的预期趋于悲观。比如单说这块宝地,原规划是200米高写字楼,可是眼下跨国公司、尤其金融机构都在裁员缩编,陆家嘴甲级办公楼的租金一个劲儿的向下掉,空置率却直线上升。美国经济何时能复苏,暂时还是个谜,小陆家嘴办公楼何时回暖,恐怕超人同志心里也没底儿。

 

与内地开发商相比,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恒基兆业这些地产巨头在香港楼市的潮起潮落中,已摸爬滚打了半个世纪,对于行业周期有丰富的应对经验,懂得何时该抄底,什么情形该收缩。香港“地产五虎” 在1960年代中期和1970年代中期经济和楼市低迷时,都曾大量低价吸纳地皮,从而确立了稳固的江湖地位。抄底成功之处在于摸准了那两次低谷,只是香港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短期调整,而1997-2003年的大幅调整,则使他们很受伤、很难受。

 

而他们曾经在内地的投资经历,也让他们对于当前的楼市调整变得小心谨慎起来。1990年代中期之后,诸多香港地产商来内地发展,但1996-2000年的楼市低迷,却让他们吃了不少苦头,当然,彼时内地的土地管理很宽松,地方政府对其一让再让,许多地块在他们手中白白闲置了很多年,直到市场复苏才重新开工,并由此获得了巨额回报。可目前,土地管理严格了许多,企业绝难像以前那样把土地玩弄于股掌之间。

 

于是乎,既然市场前景严峻,不如先转手再说。世界金融危机,已使包括李嘉诚在内的地产大佬们的身价缩水五成左右,兼之“长和系”在内地据传有70余项目,即使是香港地产商负债率偏低,但要说不缺钱,那是假的。这便是笔者所认为李嘉诚有意抛售小陆家嘴地块的背景与缘由。

 

回顾过去的2008年,全国土地市场经历了一场寒流。据易居中国推出的《中国房地产2008年年鉴》,全国有近400幅地块流标,其中经营性用地占了六成,成交地块中有七成多仅以底价成交。北京、上海、广州等众多城市的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只完成了不足三成,而且下半年的土地市场明显冷于上半年。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国内企业拿地热情不再,港资企业也消极起来。例如九龙仓、长江实业、瑞安三个企业2008年一季度还分别新增了几十万土地储备,4月份之后就从土地市场上失踪。不拿地、转让地之外,少数企业还玩起了退地游戏。万科在东莞,首创在太原、苏州,恒大在上海,新鸿基在成都,苏宁在上海等都有案例。

 

然而,也有反常现象,个别企业仍在积极拿地。少数资金相对宽裕的企业,如保利、绿城就比较活跃;部分地方国有地产商受政府指示,也动作频频,有托市企图;还有个别外行企业表现出“抄底”的冲动,如彩电制造业的深圳华强发布公报,拟进军房地产业,看来制造业的利润实在太低了,错过了前几年外行做房地产的黄金年代,不想失去本轮低位介入的“良机”——有待时间验证。

 

一般而言,土地市场调整的时间早于房产市场,而企业景气度的变化又领先于土地市场。因此,表现出这一个演变序列:一年前,国房景气指数开始下跌,半年前,土地市场明显趋冷,一个季度以前,房产市场出现普遍打折现象。李嘉诚转让地块,表明土地市场仍未调整到位,2009年整个房地产市场仍将以下行为基调。

 

本文刊发于《中国房地产报》

 

难道要老百姓为“天价地”埋单吗

老杨夜话:房地产业“振兴”或未盖棺定论

一个恨不能立马卖掉郊区房的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