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危机的四大“恶之根”
(2009-02-15 14:19:57)
标签:
房产 |
分类: 学术研究:有时装作老教授 |
世界金融危机的四大“恶之根”
2008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是继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主要经历了三个层次的演变。第一个层次是美国次贷危机向美国金融危机的演变;第二个层次是美国金融危机向世界金融危机的演变;第三个层次是世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危机演变。目前世界正在经历第三个层次的演变,即实体经济越来越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从危机源头看,美国次贷危机的恶化引发了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的产生具体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宽松的信贷政策。从世界范围看,美国是最发达的经济体,也具有最发达的金融市场。华尔街以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和创造为标志,引领着世界金融发展的方向。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把住房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购房人获得贷款非常容易。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国政府为了振兴经济,提出了庞大的减税计划。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利率,联邦基金利率由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过低的利率引发了宽松信贷,也直接刺激了民众的贷款投资热潮,越来越多的生活状况不稳定的民众通过银行贷款加入到购房者的行列中。银行信贷经理的狂热叠加了穷人急盼致富的狂热,造成了次级住房贷款的大量发放。正是市场对美国房市前景普遍预期过高,极大的刺激了美国房市,房价在1996年至2006年飞涨了大约85%,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滥发。证券化是20世纪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依赖强大的资金支持,而商业银行的资金总是有限的,因此,金融机构通过资本市场把存量贷款证券化(MBS)的办法,提前回笼资金,继续创造抵押贷款资产。购买MBS的投资银行则继续进行金融创新,向社会投资机构如保险公司、海外银行等发行债券抵押担保权证(CDO),从而使得房贷风险进一步向全世界扩散。在房地产市场向上发展的状况下,这个庞大的金融链条可以继续维持下去,在资金的高杠杆作用下,投资人甚至可以获得可观的回报。但美国房地产市场在连续17次加息后,终于支撑不住,大量次级贷款无法获得偿还,附着在这个基础之上的金融衍生品大厦则轰然倒塌。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当偿还的信用已不存在,任何参与这场金融盛宴的机构都必然受到相应的损失。
第三,信用评级机构的失职。次贷危机爆发后,一些世界著名的评级机构如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受到业界的质疑。各评级机构被认定过高的提升了次贷产品的评级,并极大地促进了次贷市场的发展,这些评级机构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证券发行商,却要求它们对市场投资者负责,这种评级制度上的漏洞已经引起广泛关注。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有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但其定价和交易则有赖于准确的市场评价。当市场评级机构这一环出现问题的时候,信任危机也便随之开始了。全球投资者正是出于对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信任,才能够放心大肆购买次贷相关产品,可正是这些评级机构评定的同美国国债相同级别的3A级证券,却在一夜之间成为投资者手中的垃圾。这些评级机构不切实际的评级以及次贷危机爆发后下降评级动作的迟缓,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次贷危机的强度,对这次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第四,监管机构的失职与放纵。次贷危机产生的深层制度原因就在于对金融监管存在缺陷,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对次贷及各类衍生产品的发行规模和数量没有控制,监管力度的松懈以及对市场潜在金融风险的忽视,都是监管不力的表现。放松监管一向是格林斯牌所推崇的管理之道,也正是他担任美联储主席的这段时间里,美国央行降低了抵押贷款的标准,导致相当一部分信用或生存状况不佳的贷款人以低廉的成本通过贷款购买房屋;美国监管机构对市场评级机构监管不严,也导致了评级机构在对次贷相关产品评级时的主观性,在大范围调低次贷相关产品的评级时,极大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加深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最终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恐慌。
总体而言,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包括美国、中国在内,世界经济已经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美国的金融衍生产品也被销售到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因此美国的次贷危机恶化引发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就成为一种必然。对于中国而言,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借贷消费将大幅度减少,中国出口贸易将受到严重影响,通过这条路径,世界金融危机已经快速波及中国金融和经济体系。
————摘自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出品的《世界金融危机下中国房地产业的应对之道》。
中国楼市神话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