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泳”的外行地产商该“上岸”啦
(2009-01-08 09:20:30)
标签:
房产 |
分类: 企业发展:死去活着与做大 |
“裸泳”的外行地产商该“上岸”啦
房地产市场正在快速退潮,此时才发现裸泳者绝非少数。其中有一个特殊群体——外行地产商,其生存状态尤其引人关注。按照常理,这一称谓有些怪怪的,所有内行都需经历“外行”的成长阶段,不能因其是“菜鸟”就当歧视之。但对于房地产业而言,由于外行地产商多如牛毛,且在前些年蜂涌而入,显著影响和改变了这个行业的生态环境,而在目前楼市下行的特殊时期,这些外来者企业经营频频告急,确有必要细察一番。
众所周知,近十多年来,我国房地产开发业“三外”现象突出,即“外行搞房地产、外来人搞房地产、外来资金搞房地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天性是逐利的,房地产开发业之所以吸引大量外界资本和外行企业涌入,充分证明这个行业的利润相当丰厚。事实表明,过去几年中,大部分房地产项目的投资回报率都在30%以上,甚至超过100%亦非罕事。
外行地产商泛滥,还得有另外一个条件存在:较低的行业门槛。实际上,2004年“8.31大限”之前,只要有钱,就能以几百万的资金撬动需上亿投资的项目;没钱有关系也行,只要能搞到地皮,照样堂而皇之的玩“空手套白狼”的敛财游戏。土地出让实行“招拍挂”之后,搞房地产开发的条件可以简单到一个字:“钱”。我国房地产业市场化的方向没错,可这个行业的门槛过低却导致了诸多矛盾与乱相。
从类型上分析,主要有两类外行地产商风行内界。一类是民营中小企业,尤以浙江民企为典型,一方面浙江当地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雄厚,另一方面当地企业家的市场嗅觉灵敏,当1998年房改之后,随着房地产市场迈入增长期,那些有钱有商业头脑的人立即进入房地产开发行当,他们的战略是避开一线城市,主攻政府急于招商引资的二三四线城市。另一类是大型企业,在其主营行业中已是排名靠前的企业,如海尔、TCL、美的、三九、联想、国美、雅戈尔、鲁能等一大批强势品牌纷纷涉足房地产,同样是冲着高利润去的,他们拥有的资源是多方面的:包括资金、土地、政府关系、品牌等。尤其像大型制造企业往往能低价获取大量的工业用地,按规划或通过公关,他们能尽可能多的配建一些商办和住宅设施。
在楼市繁荣、房价高涨、供不应求的市场条件下,不管内行地产商,还是外行地产商,都能获取比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同时也说明这样的市场是不正常的,这样的行业是比较幼稚的。回顾过去的十年,是中国楼市的“黄金十年”,同时也是粗放式发展的十年。全国开发企业总数从1997年的21286家,持续增加到2004年的59242家,2005年“国八条”的严厉调控,使2952家企业消失,2006年行业景气度有所恢复,于是又新增了2420家,达到58710家,至今基本保持在五万多家的高位。截止2008年5月,全国共有资质一级有效期房地产开发企业579家,如果把非一级资质的企业划归中小企业,则目前中小开发企业的比重高达99%。
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其背后的事实是我国房地产开发业的行业集中度极低,排名前四的企业市场占有率不足5%,而在成熟市场中一般达20%以上,房地产发达的香港排名前十的开发商的市场份额甚至高达80%左右。行业集中度过低,意味着这个行业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处于低效率甚至失效的状态。
从2007年第四季开始的本轮楼市调整,正使开发企业的生存面临考验,而绝大部分外行地产商的好日子也终于到头。今年以来,外行地产商撤离或破产的消息频出,比如浙江丽水的银泰房地产集团非法集资,出现8亿元的巨额亏空;浙江中港集团高管被爆因资金链断裂,欠银行2个亿从而携款潜逃。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虽然今年万科和保利的销售也遇到困难,但其市场占有率却比2007年提高了一倍左右。
市场自有无形之手,市场自有公理。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理性回归,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只有那些专业水平高、管理能力强、愿意永续经营的地产商,才有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可能性。那些只想“有福同享”、不愿“有难同当”外行地产商,离开这个行业的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大。而作为行业的监管者,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借此行业调整的良机,做好行业引导与管理工作,以避免在下轮楼市增长期,重蹈前几年大量外来者肆意到这片海滩“裸泳”之覆辙。
本文刊发于《楼市》元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