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银监会“打架”,害苦了楼市
(2008-11-19 08:57:56)
标签:
房产 |
分类: 地产时评:凡事麻辣烫一下 |
围绕“二套房贷”,多数商业银行现在都很痛苦,眼看今年新增房贷数额持续下降,却只能偷偷摸摸寻找突破的方式。比如,近日媒体报道:部分银行为保有市场份额,针对第二套房采取“固定利率”的做法,以接近打7折后的房贷利率打擦边球。其实监管层的严把铁规不放松,也使大量改善性需求迟迟不愿入市,市场继续下滑没有任何悬念。
10月22日中央掀起救市巨浪之后,余波不断,其中房贷新政的事闹得沸沸扬扬,为本该严肃的政策平添一点娱乐佐料。央行下发件后,9月28日农行首先出台细则,松绑尺度较大,不仅惠及首次普通住宅,非普通和非自住房贷标准亦明显放低,在很大程上,可以说革了去年“二套房贷政策”的命。
孰料,几个小时后,农行细则从网站上被撤掉,原因是银监会紧急出台了一纸通知,要求金融机构:除首次利用贷款购买自住房外,其余情形均继续严格执行“9.27新政”和 “补丁文件”。搞笑的是,农行二次反应同样敏捷,9月29日晚上又把修改后的细则挂上网站。果不其然,新的房贷优惠仅限于首次购房者。
明眼人很容易看出,这次央行和银监会之间有点拧巴,从而致使商业银行或者上蹿下跳,或者按兵不动,摸不清管理层的意图。央行和银监会同为中国银行业的“父母大人”,只是有所分工,央行负责货币政策,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进行方向性指导;银监会是行业监管者,对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更加直接,从商业银行成立到金融产品创新,都需要他的审批。因此,相比央行这位“慈母”,商业银行更怕银监会这位“严父”。
很多时候,央行和银监会在做重大决策时会进行沟通和协调,比如去年的“9.27新政”和其后的“补丁文件”都由二者联合下发。但今年情况有些不同,在国务院第四季度经济工作会议之后,财政部忽然以民生与保障的名义,下发文件,其中有条文涉及到个人房贷与房地产税收的优惠措施。在此背景下,央行发文跟进,其中并无银监会的署名。
央行这一被动式的出招,完全是遵循中央加强住房保障、鼓励普通住宅消费的方针,同时也兼顾自己的想法:通过放松房贷政策,刺激楼市需求——证据是它授权商业银行适度自主把握非自住、非普通住宅房贷的优惠尺度。但银监会的考虑重点不同,它重在控制房贷风险,限制商业银行的“自由活动”。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成金融风暴,所向披靡;而国内楼市非常低迷,房价开始整体性下跌,如果出现大跌,必然导致房贷不良贷款率提高,银监会的想法似乎也不是没有道理。
那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是东风压过西风,还是西风盖过东风,不仅房地产业内人士和买房人闹不清楚,就是银行业内人士也难下结论。但有一点毫无疑问是负面影响:父母意见不统一,政策出尔反尔,搞得作为子女的商业银行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房贷业务只好暂停。中央部委这种“试错”、“纠错”式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方式很不对头,建议接下来央行和银监会建立更加密切的沟通、协调、决策机制。
去年12月的“补丁文件”,最终是严格界定了第二贷房政策以家庭为标准,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才平息坊间争论。然而笔者认为,此次房贷政策的演变方向将是放松。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了经济调控的“双防”方针,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所以央行和银监会跟紧其后就把房贷政策朝严格化方向推进。而目前,保经济增长成为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期历史罕见的两个月内三次降息,充分表明货币政策趋于放松,在经济下行、楼市低迷的情况下,房贷政策也需通过一步步的松绑来保护和鼓励合理的自住消费。
再者说来,目前我国个人房贷不良贷款率不足1%,纯属优质资产,即使面临房价继续下跌风险,但商业银行依然有理由把它视为重要的盈利点。商业银行当然需要银监会的督导,但既然商业银行市场化的步伐不可阻挡,就应当给他们更多的经营自主权,相信他们对市场的判断力。比如“二套房贷政策”所限制的第二套房中,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改善性需求,而这种自住需求不仅合理,而且购房者的收入水平、信用等级远高于多数首次置业者,日后房贷断供风险也远小于后者,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他们是优质客户,却被银监会给拒之门外。不亦怪哉。
管得多,不见得就能管得好。在目前房地产市场冷若冰霜的形势下,政府不仅需要关注住房保障,更需要鼓励自住需求入市,不管他们是首次置业,还是二次买房,不管买的是普通住宅,还是非普通住宅,房贷政策都不应成为自住性需求的 “拦路虎”。只有他们,才是拯救中国楼市的直接的、主导的力量,政府所要做的,是为他们提供便利。无论银监会,还是央行,必须想清楚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