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汪洋里的破船:中小房企能保命吗?

(2008-05-21 09:23:42)
标签:

中小房企

房产

分类: 企业发展:死去活着与做大

汪洋里的破船:中小房企能保命吗?

 

一边是,房地产大鳄们为了地震灾害纷纷慷慨解囊,千万以上的就达30多家(见后面附表),比如鹏润地产5700万、李嘉诚基金3000万、富力集团1300万等等,既表达了企业对灾区的爱心,也从侧面反映了财力之雄厚。另一边是,在销售市场低迷和融资艰难的双重压迫下,很多中小企业却如狂风中汪洋里的一条小船,不知安然归港,还是命葬海底。

 

前段时间潘石屹抛出的“房企百日剧变论”,还有王石的“5、6月份房企危机论”,引起了业界对于企业生存状况的担扰。实际上,随着宏观调控的加剧以及近期楼市的调整,房地产业内企业并购案例已经频现。“大鱼吃小鱼”,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但若反过来思考,还有两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小鱼为何总也吃不光?二是小鱼也有机会变成大鱼。在眼下的中国房地产开发市场中,中小企业的命运正经历着一场“生死时速”的考验。

 

回顾历史,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出现于1980年代后期,进入1990年代前期,经历过一波大发展;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如冬天里的一把火,再次引燃开发企业的热情,全国开发企业总数从1997年的21286家,持续增加到2004年的59242家,2005年“国八条”的严厉调控,使2952家企业消失,2006年行业景气底有所恢复,于是又新增了2420家,达到58710家。

 

截止2008年5月7日,全国共有资质一级有效期房地产开发企业579家,如果把非一级资质的企业划归中小企业,则目前我国中小开发企业的比重高达99%。如果按市场占有率分析,近几年百强企业的市场占有保持在20%左右,这就意味着中小企业创造了70%的左右的销售业绩。

 

从结构上分析,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数量在持续减少,内资非国有和非集体企业所占比重在80%以上,明显处于主导地位,反映出房地产开发业比国内很多其它行业的市场化程度都高,同时也说明房地产企业进入门槛很低。根据建设部的统计,2004年底,全国一级资质房地产开发企业仅有532家,二级资质的为3995家,占全部房地产企业的比重不足1%;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占绝对多数。

 

有一点勿庸质疑,相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规模,开发企业数量过多,并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原因在于2005年以前房地产开发业门槛过低,只要有一定量的资金,靠信贷就能“以小博大”,或者只要有门路搞到土地,就能在这个行当谋取暴利。但近几年持续的宏观调控,使众多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已“盐碱化”,因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招拍挂”制度使廉价获取土地可能性急剧减小,另一方面紧缩“银根”使中小企业借贷无门。

 

市场经济条件下,永远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在中小企业苦苦挣扎之时,大型地产商却摆开了“逢低吸纳”的架式。万科、绿地、碧桂园、富力、中海、长和系等地产大鳄莫不逆市扩张,通过圈钱、圈地、并购企业等手段,加速中国房地产开发业的洗牌过程。在房地产市场集中度提高的同时,行业内也传出“防止寡头垄断”的言论。这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适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不仅能提高市场的竞争度,防范地产大佬把控市场尤其是房价,而且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同是这也是房地产区域特性的必然要求。

 

诚然,对于那些当初进入开发行业只图一时一盘的暴利,并无永续经营之打算的企业,还是识相退出为上策。然而,对于那些想要继续在混下去,甚至有些“小鱼变大鱼”雄心的中小企业而言,又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笔者从企业战略角度,简述以下四条路径。

 

首先,从细分市场中“挖金矿”。房地产市场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市场不断细分化的过程。中小企业在资金、管理、技术等多方面都难以与大企业抗衡,只能避其锋芒,选择大型地产商不愿或尚未大规模涉足的“冷门市场”。这也是迈克尔·波特的理论: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市场。目前,在主流的产品市场,如住宅、商业用房、办公楼等都已有地产巨头占据相对竞争优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部分细分市场尚未被深入挖掘。比如住宅定制领域,也仅有万通筑屋有所发展;再如在美国比较重要的退休社区,目前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和家庭趋于小型化,对产品设计和生活配套有特殊功能要求的退休社区将成为开发热点。

 

其次,从区域拓展中“找红海”。房地产业的特性之一是明显的区域差别性,而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均衡又导致这一差别加剧。目前大部分全国性扩张的一线地产商都把长三角、环渤海湾、珠三角,以及一二线城市作为布局的重点,而中西部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市场竞争相对缓和,中小开发商应重点关注后者区域——这些区域的特征是居民消费水平不高,项目利润率较低,但风险亦相对较小。最佳策略是寻找有潜力的城市,如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明星城镇,或者东部地区的四线城市。

 

再次,从资源整合中“傍大款”。冯仑是这方面的著名先行者,2004年万通地产和泰达集团战略结盟,泰达集团成为万通地产的战略投资人,万通地产借助泰达的地缘优势与资金实力,大规模进入市场增长迅猛的天津,为万通地产开辟了极具潜力的新兴市场。彼时万通并非实力派企业,近几年已获得迅猛发展。与其它企业合作和结盟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合资企业、相互持股投资联盟和功能性协议联盟等。从根本上讲,要有些“姿色”才能傍上大款,或者土地、或者技术、或者客户群、或者政府资源,总之企业一定要有点核心的东西,才能成功。而且,即使傍上大款,日后也有被抛弃的风险,与虎作伴,其心惶惶。所以,最好是以以“时间换空间”,在合作的过程中,迅速得以壮大。

 

最后,从产业链定位中“换角色”。1985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房地产业同样是一条包括诸多环节的价值链:前期开发、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装饰装修、销售策划、物业管理、持有经营、估价咨询等。相对而言,做开发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样的资金量,一家中小开发商有变身大型服务商的可能性,当然,这需要重新配备专业力量。目前已出现开发企业重新定位和转型的现象,但依然在房地产业的大范畴内谋发展。比如经营持有型物业就是一条出路,集中资金,开发(或收购)少量优质商办类项目,然后长期持有,靠租金收益维持长期发展。再如,目前国家倡导发展租赁住房,中小企业可以争取优惠政策,或者先开发后出租,或者整片收购住宅用以租赁。还有一种比较简单化或称懒省事的做法,可以选择退出开发,转作投资商。

 

2004年,冯仑曾抛出一个观点:剩者为王。的确也有一定道理,在房地产业的调整期,有两种企业能活下来,一种是逆势而上,做大做强;另一种是收缩加转型,熬过冬天。对于绝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后者是正道。

 

危机公关,万科“亡羊补牢”

批郎咸平之乱弹海尔地产

三大标准衡量我国房价泡沫

住宅市场投资价值不大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