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评论浅思录

(2009-10-24 11:59:43)
标签:

文学评论

思想录

文化

分类: 随笔

[精英博客首页推荐帖]

文学评论浅思录

文/涂国文

 

1.向所有的文学评论者致敬。文学创作是一件痛快的事情,而文学评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为他人的痛快,而令自己痛苦,这是一种牺牲精神,让人肃然起敬。特别是在这个忙碌的时代。

 

2.文学评论讲求“用事实说话”,必须建立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之上。没有细读文本,宁可选择沉默。

 

3.文学评论的价值与评论者的名气没有必然联系。细读文本之后的普通文友的认真之评,往往比没有细读文本的名家的空泛之论,更让人受益。

 

4.好的文学评论,常令文学作品作者萌生“知音”之叹。

 

5.文学评论应该对文学作品进行鸟瞰,对评论的对象作总体把握。文学评论者站立的高度,决定文学评论的高度。

 

6.文学评论忌面面俱到,贵在对评论对象作本质性把握和揭示。能否准确把握和揭橥评论对象的本质特征,是区分文学评论者优劣的一个标准。

 

7.文学作品贵于“才”,文学评论贵于“识”;文学作品展示“才”,文学评论展示“识”。

 

8.文学评论必须参与文学作品的“共建”。没有一件文学作品是“完满”的,“残缺”是文学的本质属性之一。文学评论的使命,就是帮助文学作品化“残缺”为“完满”。

 

9.能让文学创作者叹服“你的评论比我的原作写得还好”的文学评论,必定是成功的文学评论。

 

10.文学评论既要跳出文学作品,站得比文学作品更高,又必须在文学作品外有所“生成”,不能写成“产品说明书”。跳不出作品、毫无生成的“产品说明书”式的评论是无价值的。

 

11.好的文学作品,起初常常让文学评论者感到无从下手。一眼就让评论者看透的作品,往往是平庸的作品。

 

12.文学评论者,请把你的目光指向“独特”。独特固然源自优秀,却比优秀更高。当下文坛出现的“优秀的平庸”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13.对一个有出息的文学创作者来说,有根有据的批评,比没有原则的谀词,更富文学营养和精神营养。拒绝批评的文学创作者,是注定不会有大出息的。

 

14.感性的文学评论比理性的文学评论更让我心仪。理性的文学评论益于文学理论的建设和文学潮流的引领,而感性的文学评论对个体的文学创作活动作用更直接、更明显,也更富有生趣。

 

15.文学评论必须建立思想体系,但文学评论又天然与思想体系有仇。文学评论思想体系建立之日,往往就是它的原创力和生命活力消亡之时。这是一个悖论。

 

16.应对文学评论给予最高的礼遇。优秀的文学评论成就优秀的文学创作。没有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就不可能有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空前繁荣。

 

17.好的文学作品常有,而好的文学评论者不常有。“知音型”的文学评论者,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孤独的文学创作者比孤独的文学评论者要多得多。

 

18.文学评论要“目中有人”,要研究作品背后的“人”——文学作品创作者。作家的作品与人品紧密相连。孤立的作品研究,最终制约和削弱文学评论大气象的呈现。

 

19.文学作品价值的决定因素不是文字的优美,而是作品所体现的作者的精神格局。文学评论,必须越过美,直指作品背后的骨头和力。

 

20.文学评论又要“目中无人”,不因作者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而影响自己的臧否。

 

21.由熟悉自己的评论者来评论自己的作品,有利有弊。最终利弊如何,受制于文学评论者的德、学、才、识,特别是评论者的“评德”。

 

22.将文化视角引入文学评论,是提升文学评论品位的不二法门。因为一切文学现象,都是社会文化现象的表征。


下面粘贴2014年11月20日写的一个文字,以相互对照——

我的文学批评观

/涂国文

 

1.文学批评家的职责不是为作家作品撰写产品说明书,而是要与作家一起参与文本建构的。文学批评家不能简单地复制批评对象文本,更应谨防由于力所不逮而导致批评对象文本的元价值和元意义流失,文学批评家应对批评对象文本做加法,对批评对象文本进行丰富和深化。

 

2.优秀的文学批评家目光犀利如鹰隼,他总能直指批评对象文本的“要害”,轻松地就将批评对象文本的生命密码破译出来。甚至,他还能将作家写作时没有意识到的旨归或技巧发掘出来,令作家惊呼。

 

3.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美玉,优秀的文学批评是飘缀在美玉之上的缨饰;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宝剑,优秀的文学批评是腾跃在剑身之上的凛凛龙纹。

 

4.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最终是由作者、读者和文学批评家共同来完成的。没有读者和文学批评家介入的文学作品,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文学作品,唯有在读者和文学批论家一起参与建构之后,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文学文本。

 

5.文学批评也是一种创作。轻视或排斥文学批评,轻视文学批评家,其做法是短视的,也是颟顸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呼唤优秀的文学批评。没有优秀的文学批评相呼应的文学作品,是深度寂寞的。

 

6.文学批评呈现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做加法”,中间层次是“复制”,最低层次是“做减法”。这样的三个层次,将优秀的文学批评家、平庸的文学批评家与拙劣的文学批评家严格区分开来。

 

7.纯感性的文学批评是低级的,纯理论的文学批评是枯燥的、乏味的、隔膜的。真正高超的文学批评,应将理论完全消融于批评之中,处处看不见理论,然而理论却无处不在。

 

8.文本细读既是对作家作品的尊重,也是文学批评家对文学批评的尊重和对自己的尊重,更是文学批评家的一种基本的职业操守。不细读,勿批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