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教育漫笔(三则)

(2009-07-29 12:42:00)
标签:

文学教育

教育良知

应试教育

教育随笔

教育

分类: 教育

文学教育漫笔(三则)

文/涂国文

 

                             高擎文学教育的大纛

 

文学被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放逐,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和耻辱。文学被放逐的悲哀有目共睹;文学若继续被放逐,教育的耻辱将赓续不绝。

 

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大面积丧失写作兴趣和能力的教育现状,我们心情沉重;我们想有所作为;我们义无反顾地高擎起“文学教育”这面大旗,力倡用文学教育改良中国当下板结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土壤。

 

我们首先把白手套扔给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漠视和践踏生命的尊严,把魅力无限的母语教学和趣味无穷的作文教学,扭曲成单纯谋取分数的手段,使孩子们的感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天天丧失;把一个个心灵丰富的人,扭曲成一台台情感匮乏的应试机器。

 

我们其次要剑指将文学与作文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的荒谬认识。文学从来就与作文水乳交融,并且是作文的最精华部分。造成当代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现状的罪魁祸首,抛开应试教育体制不说,就是这种将文学与作文割裂与对立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我们还要把矛头对准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中的“唯技术派”。教学是“道”与“技”的对立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道”比“技”显得更为重要。技术层面上的写作方法,一位训练有素的教师,完全可以在几天之内把它们全部传授给学生。当代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大问题,出在“道”而非出在“技”。

 

文学是一种心灵的抒写,文学教育是一种“人的教育”。它从情感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诸多方面,对青少年学生的灵魂进行全方位的塑造。文学教育与为应试而开展的所谓“读写训练”,显然楚河汉界、泾渭分明。为应试的所谓“读写训练”,指向的是考场的得分;为塑造“人”的文学教育,指向的是鲜活的生命!

 

没有创造快感的写作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写作,它是对生命的嘲弄和摧残。根治当代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痼疾的根本出路,在于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实施文学教育。随波逐流,助纣为虐,是对生命的一种犯罪。

 

应试教育浊流滚滚的时代大背景,呼唤教育良知的全面觉醒。胡适先生说得好:“得寸进寸,得尺进尺。”变革一个大环境,唯有靠我们每个人一点一滴不懈地努力。

 

只要行动,希望便在!

 

重新拾回文学教育的尊严

 

文学教育的尊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被践踏久矣!

 

文学教育尊严的被践踏,根源于对文学教育的无知、误解或歪曲,一听到“文学教育”这个词,便望文生义地认定它就是“培养文学家的教育”,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断出“在中小学实施文学教育很荒谬”这个结论。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当然不是为了培养文学家。文学教育的目的也决不是为了培养文学家。

 

那么,什么是“文学教育”?它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笔者试着为它下一个定义——

 

所谓“文学教育”,是一种以文学作品的教育为主载体,激发、唤醒和强化潜藏在青少年内心深处的文学情怀,使之成为一个有丰富情感和创造活力的人,最终帮助他们实现生命的自由飞翔的教育。

 

文学教育,指向的不是文学——文学只是一种手段和途径;文学教育,指向的是教育——人的教育!

 

文学教育以文学作品的教育为主载体,然而文学作品的教育不是文学教育的全部。单纯的文学作品的教育只是一种形态的教育;只有以培养青少年的文学情怀为目标的教育,才是一种生命的教育,也才符合文学教育的原教旨。

 

文学情怀,人皆有之。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向往和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和天性。文学教育,不是一种高深莫测的理论;今天我们力倡文学教育,也不是故弄玄虚,只不过是把被应试教育的飓风所卷走的元神,重新请回到教育的躯壳中来。

 

文学是多元的,因而文学教育也是多元的。文学教育的多元,必将带来人的心灵的丰富多彩。而唯有丰富多彩的心灵,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世界。

 

如何重新拾回文学教育的尊严?这当然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我们可以从最易处着手:

 

一、确定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

 

二、破除将文学与作文对立起来和割裂开来的陈腐观念,确立“文学也是作文,而且是作文的最精华部分”的认识;

 

三、捍卫文学作品艺术和思想魅力的完整性,反对在课堂上对文学作品进行支解和强暴。

 

回避或摈弃文学教育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也是注定没有出路的改革。

 

文学教育的尊严被重新拾回之日,就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成功之时!

 

做“作家型”语文教师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学者型教师”这一提法已深入人心,并已初见成效。在各地广大的中小学校园里,教学研究氛围是浓郁的,教学研究的实绩是显著的,涌现出不少学者型教师。

 

然而,具体到语文这门人文学科,笔者认为,“学者型教师”这一提法还不是太确切,针对性还不是太强,其最终产生的教育效应还很难发挥到极致。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更确切、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教育效应极致发挥的激励口号或目标,那就是——

 

语文教师,应该追求做“作家型”教师!

 

“学者型”教师与“作家型”教师本无高下之分,然而其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学者型”教师偏重于理论研究,“作家型”教师偏重于语言操练。理论研究重理性,语言操练偏感性。语文课堂本质上是一种感性的课堂,青少年的心智发展阶段正处于一种感性阶段。因而“作家型”教师这一提法更契合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作家型”教师更易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作家型”教师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古代私塾的先生,多为吟诗作对的高手,就是一个明证。“五四”时期大师如云,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我想与他们的“作家型”塾师,肯定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作家型”教师教育传统的中断,给中国当代语文教育造成的灾难有目共睹。这么多年来我国各地的中高考为什么不提倡写诗歌,除了诗歌评判标准确实难以统一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相当一部分命题者和阅卷者都不懂诗歌,更遑论诗歌创作。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写作的行家里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位“作家型”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所产生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而一个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作,由于没有切身体会和感受,哪怕谈得条条是道,到底隔靴搔痒,难以切中肯綮。

 

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创作才能决定语文课堂的人文高度。也许在目前这样一种教育现实下,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成为“作家型”教师,不啻于“天方夜谭”,但我们既然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薪火的历史使命,力争做一个“作家型”教师,就是我们义无反顾的高尚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作家型”语文教师

/涂国文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学者型教师”这一提法已深入人心,并已初见成效。在全国各地广大的中小学校园里,教学研究氛围是浓郁的,教学研究的实绩是显著的,涌现出不少学者型教师。

然而,具体到语文这门人文学科,笔者认为,“学者型教师”这一提法还不是太确切,针对性还不是太强,其最终产生的教育效应还很难发挥到极致。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更确切、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教育效应极致发挥的激励口号或目标,那就是——

语文教师,应该追求做“作家型”教师!

什么是“作家型”教师?倡导语文教师追求做“作家型”教师,是不是就是要求所有语文教师都成为作家?

先给“作家型”教师下个定义吧。所谓“作家型”教师就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怀为己任,以呵护学生的自由写作意志为准则,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目的,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宗旨,自身具有浓厚的文学情怀、较高的文学素养和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的现代教师。倡导“作家型”教师,概而言之,就是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个文学爱好者。

“学者型”教师的真谛在于一种研究情怀和探索精神,而并不是要求所有教师都成为真正的学者;同样,“作家型”教师的核心在于一种文学情怀和创造精神,而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师都要成为真正的作家。“文学爱好者”与“作家”的区别毋庸赘言。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成为作家,这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做一个文学爱好者,拥有一种浓厚的文学情怀和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对于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却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目标。

“学者型”教师与“作家型”教师本无高下之分,然而其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学者型”教师偏重于理论研究,“作家型”教师偏重于语言操练。理论研究重理性,语言操练偏感性。语文课堂本质上是一种感性的课堂,青少年的心智发展阶段正处于一种感性阶段。因而“作家型”教师这一提法更契合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作家型”教师更易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作家型”教师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古代私塾的先生,多为吟诗作对的高手,就是一个明证。1949年以前我国大师如云,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我想与他们的“作家型”塾师,肯定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回望每一位“鲁迅”或“谢稚柳”的来路,童年时大多有一座难忘的“三味书屋”或“寄园”。

“作家型”教师教育传统的中断,给中国当代语文教育造成的灾难有目共睹。这么多年来我国各地的中高考为什么不提倡写诗歌,除了诗歌评判标准确实难以统一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命题者和阅卷者都不懂现代诗歌,更遑论现代诗歌创作。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写作的行家里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位“作家型”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所产生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而一个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作,由于没有切身体会和感受,哪怕谈得条条是道,到底隔靴搔痒,难以切中肯綮。

与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是否就是“作家型”教师?对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教师下的是文学创作之“水”,为学生汲回的是文学情怀的甘泉,那么这样的教师,无疑是一种“作家型”教师;而如果教师下的是应试的八股文之“水”,目的只是为了考试的作文分数,则这样的教师非但不是“作家型”教师,反而与“作家型”教师南辕北辙。

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创作才能决定语文课堂的人文高度;没有文学情怀浇灌的语文课堂,是一种无趣的课堂、没有生命活力的课堂。笔者深知在目前这样一种教育现实下,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成为“作家型”教师,难度确实不小,我们的教师身上都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和生活压力,但我们既然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薪火的历史使命,力争做一个“作家型”教师,就是我们义无反顾的高尚抉择!
(本文将刊载于2009年第5期《教师博览》原创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