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被她绑架了

(2007-03-13 22:06:03)
分类: 评论
孔子被她绑架了 
 
孔子被她绑架了(删节版《被绑架的经典》·《都市快报》3.13)

 

 

 

 

 

        《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笼,是对经典和大师的一次绑架。在一个无法产生经典和大师的时代,绑架经典和大师便成为跻身“经典”和“大师”的一条捷径。

                       孔子被她绑架了
               2007-03-13

                           涂国文 /文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心底泛起一种深深的悲哀——为一名与柏拉图齐名的人类思想巨人在于丹教授的嘴中竟然变成了一个俗不可耐的生活传教士而悲哀。不客气地说,《于丹〈论语〉心得》不是一种对经典的普及与推广,恰恰相反,而是一种对经典的曲解和作践。

  《论语》共20章512则,而《于丹〈论语〉心得》所涉猎的唯50余则,只相当于原著的1/5。以“1”代“5”,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一场关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争论。以一个指头来代表一双手,这种手法在修辞中叫“借代”,而如果用在对经典的诠释上,轻一点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断章取义”,重一点的话则完全可以把它称作——“篡改”。《于丹〈论语〉心得》取其“一”,就敢妄称“全”,这种胆子,也只有于丹教授才具备。

  整本《于丹〈论语〉心得》,充满了于丹教授的随意发挥甚至偷梁换柱。现举一例:《论语·颜渊第十二》第七则说:“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为了阐述自己臆想出来的所谓“信念的力量”,于丹教授除了明目张胆地将孔子说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篡改为“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之外,而且,置基本的古汉语常识于不顾,生生地将“民无信不立”(如果老百姓对政府失去信任,国家根本无法存在。或:国家如果失信于民就不能站住脚)曲解成“国民如果对国家失去了信仰,国家就站不住脚”。在这里,于丹教授使用的是“乾坤大转移”的障眼法,暗暗地将“信任”偷换成了“信仰”,将语法主体“国家”偷换成了“国民”。这样的例子,在《于丹〈论语〉心得》中俯拾即是(有兴趣的读者,可点击“天涯社区·散文天下”网友“塞外李悦”撰写的长文《〈论语〉可以乱讲吗——批评于丹》一览)。一句话,只要于丹教授需要,她就可以信口开河,胡乱拈来,而不惜对《论语》原文进行歪曲和篡改。这样的品评,连“尊重原著”这么一条最起码的学术底线也已经丧失,其到底有多少学术的可信度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怀疑;这种对经典的“普及与推广”,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性就不得不引起我们警惕。

  按我的理解,《论语》应该是一部“智慧之书”——一部关于“生命智慧”的经典,而决不单单是一部“生存智慧”的经典,更不是如于丹教授所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那样庸俗的人生指南,“生命”与“生存”是两个既相互关联更有着本质区别的概念,“生存”只是保存生命,而“生命”中却有人生价值的思考与追求;“生存”关注的只是一己之痛、之泪、之血,而“生命”却有着超越一己之私的人类大关怀和大悲悯;“生存”以追求“快乐”为终极目标,而“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探索与奋进——它当然不拒绝“快乐”,然而获取“快乐”决不是它唯一的使命。

  《于丹〈论语〉心得》之所以能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是现下生存压力大,大家需要一场心理压力的大释放吧。其实质是一种庸俗的实用主义的泛滥。

  《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笼,是对经典和大师的一次绑架。在一个无法产生经典和大师的时代,绑架经典和大师便成为跻身“经典”和“大师”的一条捷径。绑架者用市场经济的手枪,顶着经典和大师的脑袋,命令经典和大师向着自己想要逃窜的方向而去,于是民众在短暂的惊愕之后,便也潮水般地跟着绑架者向前涌去,成为这个时代又一壮观然而可悲的场景。

  怎样讲述“《论语》心得”,是于丹教授的自由,这里我也不避庸俗地引用伏尔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们可能确实需要于丹,市场也许真诚呼唤于丹,然而,这些都不能改变于丹教授有意曲解《论语》的确凿事实。

  我要说的是,于丹教授口中的《论语》,只是她自己的《论语》,而决不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论语》。

              (刊于《都市快报》2007.3.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