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整个世界作为你的课堂——与中学生朋友谈作文(三)

(2006-06-03 14:12:26)

 

(四)文学是哺育作文的圣母

中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巨大的文学消费市场,韩寒、郭敬明、胡坚、张悦然等青春写手的作品风靡校园的事实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个中学生不喜欢看文学作品。然而,我知道现在有些学校,为了应试,把中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视作洪水猛兽,严禁学生看这类书籍,一发现就要没收,有的还要学生写检讨。这种做法真是太不应该了。

要写好作文,同学们首先必须在观念上破除“作文”与“文学”是对立的这样一种传统的陈腐的观念。现在社会上包括中学校园里,有不少人把“作文”与“文学”完全对立起来,这里面,有某些不懂语文教学的学校领导,也有本身就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部分语文教师,乃至部分所谓的“作文教学研究专家”,他们顽固地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像拒绝瘟疫一样地拒绝“文学”对“作文”的滋养。他们这种荒唐的做法真令我啼笑皆非,百思而不得其解。

我曾经就此现象,写过一篇题为《快去拔掉那些疯长的“猴面包树”!》的文章进行抨击。在那篇文章中,我认为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作文”与“文学”当然存在区别,然而如果据此就在“作文”与“文学”之间,划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则不仅机械地割裂了“作文”与“文学”的内在联系,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做法,粗暴地拒绝了“文学”对“作文”的精神滋养、智慧引领、美学提升和思维超度的功能,残忍地扯断了“作文”通向人文地层和思想高地的血管,使“作文”僵化而死、失血而亡。

“文学”是座无比瑰丽、无比丰富的思想和艺术的宝藏,它是人类智慧、力量和美的结晶;它所蕴涵的人文资源,如江河之滔滔,如汪洋之恣肆;它对“作文”的哺育之恩,如圣母之于圣婴一样绵绵不绝。我真的不知道到底该用怎样的文字才能形容出她艳光四射的魅力。作为一种以“模糊”为特征的人文概念,“作文”与“文学”,真的如此泾渭分明、水火不容吗?

考察目前中小学校园里存在的为数不多的真正喜欢“作文”的学生,有谁不对“文学”情有独钟?有谁不是贪婪地吮吸“文学”的乳汁、欢快地接受“文学”的哺育?“文学”在“作文”的前方向他们发出召唤。满怀着对“文学”的虔诚和热爱,他们意气风发地穿越“作文”的荆棘地,不觉其苦,反以为乐。这正是因为“文学”启迪了他们“作文”的智慧和灵感,这正是因为“文学”给予了他们“作文”的乐趣和信心。而反观那些视“作文”为畏途的学生,很多人是因为对“文学”没有了兴趣——若追究使这些同学对“文学”泯灭兴趣的原因,那种把“作文”与“文学”对立起来的陈腐的作文观难辞其咎!

因此,在这里,我要大声呼吁同学们,一定要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秀文学作品对人的性情的陶冶、灵魂的塑造、审美眼光的提升、人文素质的养成,以及作文能力的提高,等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不是说以后想成为一个作家才需要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一种文学精神的滋养,都需要一手漂亮的文字功夫。大家都知道,有很多自然科学家,比如华罗庚、李四光、苏步青等人,他们的文学底蕴和文字功底,同样十分了得。因此我说,为了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和文化素质,同学们在认真学好各门功课的同时,应该尽量多读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

(五)追求“无目的写作”

同学们现在写文章,多数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目的性比较强,这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做学生首先得完成作业,这是学生的本分。但如果从写作的角度来看,目的性、功利性太强,其实并不利于写作才华的发挥;而写作时心态放松一点,散淡一点,闲适一点,自在一点,有时反而更有利于写作身手的施展,更能写出好文章来。生活的辩证法常常如此。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功利化的时代、一个很浮躁的时代,大家无论做什么事情,目的性都很强。这其实未必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具体到写作文这件事上,就更难说是一件好事情。我认为写作文的最高境界是“无目的写作”。尽管这是一个高标准,我们一下子可能还达不到,但同学们可以有意识尝试着朝这个方向努力。写作文,不要老是想着得高分,想着在刊物上发表,想着老师的表扬,想着同学钦佩的目光。当然,要求同学们一点不想,这不现实,偶尔想一想是允许的,但不可多想,多想就会堵塞你灵感的泉眼,使你本来很空灵的心胸泥沙淤积。

写作的结果是属于大众的,但写作的过程应该是完全私人化的。我们的写作,源自于自己的心灵,也只能完全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为了自己的心灵而写作,而不是为了别的任何什么目的。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不虚伪、不矫饰,才能真实感人。而假如你的目的性过强、功利之火过旺的话,一旦写不出来,就可能会把持不了自己,而去抄袭、剽窃别人的东西。比如老作家叶蔚林的小说《没有航标的河道》,就曾抄袭过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草原》,青春写手郭敬明的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前些日子就被法院裁定剽窃了女作家庄羽的小说《圈内圈外》。

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十有八九这辈子是不可能写出什么“经典”来的。如果我们这辈子有写出“经典”的希望,那我肯定会不遗余力地鼓励同学们朝着这个激动人心的目标努力。但问题是,我们明明知道自己这辈子基本上是没有写出这样的作品的可能,那我们还瞎起劲什么呀!还要那么明确的目的性干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心灵,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如果同学们以前不曾享受过作文的快乐的话,那我建议同学们从今天起,写作文时就抛开目的性和功利性试试,完全以一种自由的心态来写作文,我坚信,大家一定能从中尝到甜头,从而喜欢上作文的!而写随笔,我认为是迄今为止最适合中学生的一种作文形式。因此,我由衷地希望同学们平时能坚持写生活随笔。心中有所感,就及时把它记录在自己的随笔中,不管题材,不管体裁,不管篇幅长短,久而久之,同学们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六)强迫自己养成创新的习惯

创新是大家都渴望的。但创新能力的形成,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创新需要养成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要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出创新的东西、与众不同的东西,确实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同学们要坚持住,一开始就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强迫自己与过去的自己不同、强迫自己与别人不同。我曾有过这样的深刻体验。过去我学写诗歌的时候,就是这样强迫自己创新的。一开始时就要求自己写出来的诗歌,必须至少要有一个地方与别人写的诗歌不同,这个不同的地方,可能是一个发现、一个意象,甚至也可能是一个修辞,或者一个句子、一个词。总之,必须强硬地要求自己写的东西,至少要有一个地方是人家不曾想到过的、不曾如此写过的。这样时间长了,我就养成了一种创新的习惯,习惯养成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提高了。

同学们写作文时,也可以这样做,千万不要纵容自己的思维惰性。人的思维都是有惰性的,不动脑筋,复制自己、复制别人,确实是非常轻松快活的,但它不利于自己的进步,不利于自己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高。因此我建议同学们每写一篇文章之前,都要回想一下,自己以前有没有写过类似的文章,有没有读到过别人写的类似的文章;回忆一下自己过去是怎么写的,别人又是怎么写的。在作文时,就要坚决要求自己绝不重复自己和别人的写法,宁可文章写不出来,也不要去复制自己、复制别人!老是重复自己,是不会有进步的;老是嚼别人嚼过的馒头,是没味道的,是没出息的,也是会引起呕吐的。

同学们如果建立起了上面我说的六种作文认识,或者说如果养成了上面我说的六种作文习惯,那么我认为,同学们是没有理由写不出好文章,是没有理由不爱上写作文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