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日本、德国薪资制度的一些启发
(2011-02-02 10:21:25)
标签:
薪酬美国德国日本中小企业薪资制度it |
分类: 管理手记 |
和多数中小企业一样,本公司目前的薪资模式与美国岗位等级工资制最为类似:基本工资+奖金+福利,但缺乏工作评价或业绩考核的具体办法(业务部例外),以致基本工资和奖金的发放人治色彩比较浓,随意性也比较大,公平性不足,总体费用控制也难以实现。
日本的薪资制度有一点值得学习:等级与晋级年限。我们目前一刀切的含糊其词的“每年检讨一次”的做法,值得改进。“每年检讨一次”的做法是触发员工与企业冲突的矛盾之源,员工的能力不到的话,10年也应该不升级
(社会平均薪酬的普调除外),能力到的话,不到一年也应该升级。而某些岗位要到某种能力,需要时间积累和历练,肯定不是一年能完成的,如管理、业务和技术岗位,这些岗位的分等级要求以及各个等级的考评、晋级年限的规定,显得尤为重要。
德国的薪资制度有三点值得学习:
1、确定“一个企业内部工资总量在雇员之间如何分配”的原则,这既避免工资总量超出企业承受能力,也顾及公平原则;
2、不同层次的雇员有不同的工资制度,我们事实上也是如此,虽然容易乱,但能及时调节各种需求与矛盾,灵活性比较好,不过我们的薪资制度并没有正视这个现实,一直以来都是在尝试死板地往一个统一的模式上套,常常出现纸上制度与现实情况不相符的情况;
3、要升级,则必须要经过培训,才能取得更高的工资。我们口讲重视培训,实际上多年来并未落实,每个岗位的应知应会以及素质提升内容,今年1月才刚刚开始定,有待春节后的落实执行,以后员工要升级,应完成相关培训并考核合格,这是基本要求。
附录:
1、美国:岗位等级工资制
美国企业一般实行岗位等级工资制。岗位等级基本上是按岗位评价的结果来划分的。企业的职工收入构成主要有三部分,即:
(1)基本工资,占绝大部分;
(2)激励性工资,包括超额计件工资和奖金,奖金一般所占比重不大,如百事可乐公司奖金采取一次性支付办法,仅相当于平均工资的6%左右;
(3)福利性津贴,按《公平劳动标准法》的规定,包括加班工资、非工作时间报酬、雇主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金及部分医疗费、保健费、抚恤金等。例如,美国的大部分公司有一种共同的做法,就是职工被雇佣不久便对他的工作进行评估,如果没有达到公司的要求,该职工可能被解雇;在加薪上主要依据个人的工作绩效,而且,高低差距可以相当大,职工收入与工龄没有关系,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不挂钩。
美国经营者认为,员工的收入只应与其劳动效率挂钩,而不应与企业效益挂钩,与企业效益挂钩的只应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因为工人不对企业经营和所有权负责,只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负责,所以尽管企业经营成效不好,一般议定的收入仍不受影响。而企业利润大幅度增加时,工人收入也并不为此增加。
2、日本:工资表制度
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其多年坚持的传统管理方法与西方的管理大相径庭,其管理方法被称为经济腾飞的“三大神器”—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工会制。日本企业一般按工资表来确定和发放工资,工资表是实施工资管理的重要工具,它把职工工资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又分为若干“傣号”。新入厂职工根据学历和其它条件(学历身份)决定最初的工资等级、傣号、试用期、晋级年限;根据人事考核成绩把职工情况分为若干等级,工作成绩优秀者不仅可以拿较高的傣号工资,而且还可以较快晋升1级工资,如优秀者2一3年可晋升1级,工作成绩差者10年才可晋升1级工资。
3、德国:基本工资加补贴
德国职工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和各项补贴。劳资双方谈判确定了行业或企业的职工收入水平,雇员个人收入的多少,即一个企业内部工资总量在雇员之间如何分配,主要是通过对岗位进行劳动评价,相应确定等级工资标准来实现的。
德国的雇员分为官员、职员和工人,职员又分为高级职员和一般职员,不同层次的雇员有不同的工资制度。工资等级确定后,随着工龄的增加可以定期增加工资(一级工资中最多可以分为15档),但要升级,则必须要经过培训,取得更高的工资。总之,工资总额在工薪领取者之间(不含雇主)的分配更多地体现按劳付酬的竞争原则。
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姓名及出处,谢谢!
作者简介:banpeng,真名彭阳军,另一网名banpeng1,企业经营者和网络活跃分子,1971年5月生,男性已婚,广东高州人,长期暂住深圳。